新疆维、汉两民族2型糖尿病中医基本证候与TCF7L2基因多态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8-05-14 10:20
本文选题:2型糖尿病 + 基本证候 ; 参考:《新疆医科大学》2016年博士论文
【摘要】:研究目的:探讨新疆维吾尔族和汉族2型糖尿病患者中医基本证候、代谢特征比较及TCF7L2基因多态性研究。第一部分,文献与理论。将现代医学对2型糖尿病的认识做系统回顾,寻找2型糖尿病易感基因的研究热点,同时明晰现代医学对2型糖尿病主要症状的客观认识,基于这些主要症状特点对中医古典文献相关病证进行系统整理,试以仲景学说的思想进行系统梳理,以期找到适宜糖尿病的辨证体系确定其基本证候。第二部分,临床调查与实验。对维汉两民族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中医证候调查以临床验证糖尿病基本证候理论的科学性;同时采集患者的病史、生活饮食习惯,对人体测量学及生化代谢指标进行检测,以对比维汉两民族的代谢特点及与中医证候的关系,为中医微观辨证提供临床依据。第三部分,通过对新疆维、汉两民族族2型糖尿病患者及正常对照人群进行TCF7L2基因多态性研究,探求新疆维汉两民族的糖尿病易感基因。通过研究代谢特征中医证候与TCF7L2基因的交互作用,探索中医证候的基因组学本质。方法:(1)采用系统文献整理的方法,通过学术辨析,对中医古代文献内容进行分类、解析,结合传统中医逻辑推理与类比方法,梳理总结消渴病的演变规律,寻找糖尿病的基本证候。(2)采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的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2型糖尿病患者580例,其中维吾尔族288例和汉族292例为研究对象,(1)填写本课题组通过查阅文献、专家建议编订的《新疆维吾尔族和汉族2型糖尿病人群中医证候调查量表》,进行中医证候调查。(2)记录患者的病史,饮食嗜好、吸烟、饮酒、运动等饮食生活习惯,测量患者身高、体重、腰围、臀围、收缩压、舒张压等人体测量学指标,检测生化代谢指标,包括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检测,血脂谱中血胆固醇(CH)、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及血尿酸(UA)、尿素氮(BUN)、肌酐(Cr)。(3)所有数据由EPIdata软件输入,以SPSS版本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以研究维汉两民族2型糖尿病的中医证候特点、代谢特点比较,及不同证型间人体测量学生化代谢指标的比较。(3)采用了病例对照研究,收集符合标准的2型糖尿病患者580例,其中维吾尔族288例和汉族292例,健康对照组307例,其中维吾尔族99人,汉族208人。利用imLD~(RTM)多重SNP分型技术对TCF7L2基因的rs290487,rs4430796、rs864745和rs231362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进行分型,并采用卡方检验和各种遗传模型分析评估这些SNP与2型糖尿病病的关联性,同时记录患者的人体测量学生化代谢指标,填写中医证候调查表,通过关联分析研究代谢特征中医证候与TCF7L2基因的交互作用。结果:(1)中医历代文献系统整理发现,汉以前的文献,《内经》《伤寒杂病论》均强调禀赋体质因素为内因,是消渴发病的基本条件,由外感、饮食、房劳等诱发。病机上,《内经》强调阴虚燥热,治则益以寒药;以药测证,《本经》认识本病病机为虚(阴虚或阳虚),病理因素以热为主,还有水停与瘀血,《名医别录》认为本病病机主要为阴虚,病理因素主要为热与水停,亦有气逆;《伤寒杂病论》则在认可热病伤阴发病的同时,强调肾阳虚,气不布津为主要病机,疾病过程中可出现(1)阴虚(2)燥热(3)肾阳虚(4)水饮的病理因素,并强调病理因素之间的相互转化,最终四个主要病理因素并存。从唐宋时期,清热养阴生津之法已成为主流,金元时期,中医学经历了繁荣和发展,在刘河间的影响下,本病阴虚燥热病机得到公认。明清医家对消渴病的认识进一步深入,强调辨证论治。明确消渴病机主线为燥热津伤,肾阳不化亦不少见。因为时代自然环境、人文条件、疾病谱的不同,历代医家形成了个人的理论思想。孙思邈、刘河间、张子和、朱丹溪、李东垣等人重视燥热阴虚证,将三消辨证不断发展完善,程国彭总结为“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二冬汤主之;治中消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生地八物汤主之;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地黄汤、生脉散并主之”。另一方面,陈延之、陈无择、李h吹纫郊腋厥友粜樗,
本文编号:18874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1887472.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