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中医论文 >

“胃以喜为补”理论研究

发布时间:2018-05-26 03:16

  本文选题:胃喜为补 + 中医补法 ; 参考:《中国中医科学院》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胃喜为补”首见于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虚劳》。原文为:“食物自适者,即胃喜为补”。意思是说人体乐于接纳的食物,为脾胃所喜,可起到调补作用。胃喜为补理论的本义及应用在于食物自适,而非单纯的“虚则补之”。研究者认为,“胃喜为补”属于中医广义补法范畴,但由于叶氏在提出此命题时是在特定语境下提出的,故对其概念及原理并未详细阐明。考诸文献可知,“胃喜为补”理论源远流长,上可追溯至《黄帝内经》。其后不断完善,历代医家对补法的理论虽多有涉及,但相关内涵并未明言。从广义之补而言,尚有值得深入研究的空间。近现代学者对“胃喜为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阐释其含义及探索应用两方面,对其内涵的探究仍有深入的必要。本课题以“胃喜为补”为切入点,由文字学入手,探讨胃、喜、补的原始含义;从概念入手,把握胃喜为补的深层含义,探索广义补法内涵,分析其与狭义补法的区别与联系;从文献学入手,通过梳理源流,对比变迁,共同研究补法内涵;并且运用逻辑学方法分析胃、喜、补之间的相互关系,归纳其方法特点,分析形神两者之间的关系,引申出以喜为补的原理。胃喜实为神喜,胃喜为体,神喜为用,胃喜通过神喜发挥作用。通过治疗、养生、防病等方面的佐证,全面系统阐述其内涵及理论与实践意义。1血气者人之神,养胃即养神“胃喜为补”指出对人之形神的补养首先在益胃。胃为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精气神三位一体,以气为枢,精能生神,神能化精,一失位三者皆伤。荣养脾胃,胃气旺盛,精足则气满,气旺而神生。补法重点在胃功能的恢复。从胃所喜而补胃,胃得所补,化生水谷精气功能恢复,则运化输布有常,余脏才能有所禀受。胃、喜、补均是多义字。胃指脾胃、肠胃及消化功能;喜指喜好、开心、适合于;补指修护、补养。胃喜为补,以喜好吃食为补养,食之舒适,形神兼顾。脾胃为运化之整体,胃喜是脾胃共同之喜,补脾胃是调补的首要。又脾喜刚燥,胃喜柔润,脾胃还须分治。不同患者胃喜有别,因具体病情、人情而异。择其所喜而养胃,以喜适为准则,是辨证论治,治病求本之法。2补法是形神同补之法形体的生理状态,反映着神机是否安和,而神的喜恶表现,也反映着身体内部的需求。神对机体有统治作用,形对神有支持作用。补形所需,形和则神安,身体功能强健,精气充盈,可以养神;形体疲敝,精神不愉。神平和安稳,精气充盈,可使机体趋向正常状态,身体平衡,人无病扰;神志有异,耗伤正气,则身体平衡失调,易生病患。形病可累及神伤,神病可累及形病,形神共病渐成学界共识。形神一体,不可分离。虚则补之是补形为主,以喜为补是从神需。要明确神喜之意,从其所喜,神安形充,形神皆治。因此,当形神同补,补神就是补形,补形也是补神,形神之补相辅相成。必须遵守形喜与神喜的养护之法,不能顾此失彼。3“胃喜为补”示补法以“喜”为治补法含义有两种,一是通常所谓的补法,二是以神志喜恶为主的补法。目前对此关注较少。“胃喜为补”就是以神志喜恶为主的具体应用,也是对补法的高度总结。人神志有所好恶,在胃口亦有喜厌。现代研究认为,胃肠是人体第二大脑,胃喜即神喜,养胃即调神,胃之所喜是神之所需。胃本喜清纯中和之物,平人心安体健,体内阴阳平衡,喜好之物相对平和而广;生病之时,人多不欲食,此即胃不纳食,神亦不喜食,胃厌神恶。人可因悦胃而身心调治,因补胃而形健神安。五味充养五脏,五脏对五味属性各有所偏,把握从其所喜而补,使人康复。形神之喜终能协调,形喜能补神,神喜能补形。补法之用,关键在于所喜。张从正以攻邪为补虚的思想,使被制约的功能恢复,是以损有余之法补其不足,邪去身安为所喜;李东垣所说内伤不足,即为形体功能之异常,当以恢复其功能为补,是以正安祛邪为所喜。狭义的充养气血阴阳之补,包含在广义之中,同“胃喜为补”一样是其中一种应用。广义补法遵从形神所需,以喜为补法要领,所以温清补消皆可为补,在临证时要多加关注。4喜恶的相对性与绝对性喜恶于人而言有绝对相对之分。好逸恶劳,求生恶死是人性使然;而喜恶又有个体差异,因人而异,病情迥殊。因此要各取所需,各从所喜。喜、恶之间还可相互转化。喜能为补,有时也因过喜导致形神失常;恶者为患,有时虽为不喜亦能有益于形神。喜恶的把握在于医患双方,以人为本,合于医理而又不失人情。养生防治过程中,所喜固然重要,还要注意把握度,所谓“生病起于过用”。过喜、过恶皆为病本,所以滋补看似有益也需节制,勿使过之为患。同时注意区分欲望与所喜,不能将纵情声色等欲望满足误认为神喜。谨察人之本需,以形神所适为喜,妄念嗜欲为恶。故随喜而补,能形神如一,神安形全,可治未病。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R2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田雪芳;陈泽涛;王振国;赵鑫;;“胃喜为补”对临床的启示[J];中医杂志;2013年19期

2 陈岚;解茂阳;王平;;五行学说与《内经》食疗养生思想探析[J];湖北中医杂志;2011年11期

3 刘瑶;乔瑜;李玲;张永雷;;芳香疗法配合灸法治疗抑郁症临床研究[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9年04期

4 邓月娥;;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脾胃辨治规律探析[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5 何裕民;;胃以喜为补[J];科学养生;2007年12期

6 陈小野;;中医“望神”中“神”的实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6年09期

7 黄仲林;生物空间针刺医学临床研究[J];中国民间疗法;2002年05期

8 牟重临;食以喜为补[J];养生月刊;2002年01期

9 王裕颐;牛天福;何钦;;试论中医学中神的概念[J];山西中医;1993年06期

10 王世彪;何继红;;浅谈“胃喜为补”的临床应用[J];甘肃中医;1991年03期



本文编号:19357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19357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c28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