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俞指针疗法对STC患者结肠传输时间及任督二脉穴位皮温的影响
本文选题:背俞指针疗法 + 慢传输型便秘 ; 参考:《广西中医药大学》2016年硕士论文
【摘要】:目的:通过背俞指针疗法治疗慢传输型便秘患者,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结肠传输时间及任督二脉穴位皮温的变化,探讨背俞指针疗法对上述变化的影响,以期揭示背俞指针疗法治疗STC作用机理。方法:将80例STC患者按1:1比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及西药组,治疗组40例予背俞指针疗法治疗,西药组40例予枸橼酸莫沙必利分散片口服,两组治疗疗程均为2周。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均行胃肠传输试验检查,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72小时标志物排出率,并进行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均采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所制定的慢性便秘评级法进行评分,治疗后采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所制定的疗效指数评价治疗效果;并对两组组间治疗前后评分进行比较及治疗后两组评分、治疗指数、总有效率进行比较。观察治疗组不同证型患者不同时间点任督二脉穴位皮温变化状况,并与对照组40例排便功能正常的健康志愿者进行比较。将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分析。结果:1.两组治疗后72小时标志物排出率较治疗前均增高(P0.05);治疗组72小时标志物排出率较西药组高(P0.05)。2.两组治疗后各症状积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治疗组在改善腹胀指数较西药组好(P0.05),在排便间隔时间指数、粪便性质指数较西药组明显好(P0.01)。3.两组治疗后疗效指数比较,治疗组较西药组明显好(P0.01)。4.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较西药组明显好(P0.01)。5.治疗组38例患者不同时间点任督二脉穴位皮温比较差异性不明显(P0.05);治疗前、第7天督脉穴位皮温较任脉无明显差异(P0.05);第14天督脉穴位皮温较任脉稍高(P0.05)。治疗组治疗前任督二脉穴位皮温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第7天、第14天任脉穴位皮温较对照组偏低(P0.05);治疗第7天、第14天督脉穴位皮温较对照组明显偏低(P0.01)。治疗组不同证型的患者,其任督二脉穴位皮温的变化各有其特点:(1)脾胃气虚证:治疗第7天及14天任督二脉穴位皮温与治疗前比较变化不大(P0.05);但任督二脉经络轨迹连续性更好。治疗前、治疗第7天任脉穴位皮温较对照组偏低(P0.05);治疗第14天任脉穴位皮温较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不同时间点督脉穴位皮温较对照组明显偏低(P0.01)。(2)脾肾阳虚证:治疗第7天、第14天任督二脉穴位皮温较治疗前明显上升(P0.01),第14天较第7天明显上升(P0.01)。不同时间点任督二脉穴位皮温较对照组明显偏低(P0.01)。(3)阴虚肠燥证:治疗第7天、第14天任督二脉穴位皮温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第14天较第7天明显下降(P0.01)。治疗前、治疗第7天任督二脉穴位皮温较对照组明显偏高(P0.01);治疗第14天任脉穴位皮温较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第14天督脉穴位皮温较对照组偏低(P0.05)。(4)肝郁脾虚证:治疗第7天任脉穴位皮温较治疗前下降(P0.05),督脉穴位皮温较治疗前下降明显(P0.01);治疗第14天任督二脉穴位皮温较治疗第7天及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治疗前、治疗第7天任督二脉穴位皮温较对照组明显高(P0.01);治疗第14天任督二脉穴位皮温较对照组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1.背俞指针疗法可缩短STC患者结肠传输时间,改善便秘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疗效较西药组好。2.结肠传输时间的变化与任督二脉穴位皮温的变化具有相似性。3.任督二脉经气升降交会失衡是STC的经络病机。4.背俞指针疗法通过膀胱之“俞”调“肺与大肠之枢、脾胃之枢、肝胆之枢、脾肾之枢、肝肺之枢”达到“以俞调枢”。5.背俞指针疗法通过调节三阴三阳“开、阖、枢”,使脏腑气化功能正常运行。6.背俞指针疗法通过调整五行生克制化的关系,使五脏六腑经气运行有条不紊。
[Abstract]:Objective : To study the effect of Shenshu ' s pointer therapy on the changes of therapeutic index and total effective rate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 1 . After the treatment group ,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 P 0 . 05 ) .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pulse points ( P0.01 ) , and the effect of acupuncture on the 14th day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 P0.01 ) .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246.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萌;于永铎;;化瘀通便汤合穴位埋线治疗慢传输型便秘61例[J];辽宁中医杂志;2016年02期
2 霍新慧;赵百孝;周钰;;艾灸结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偏瘫上肢痉挛临床研究[J];中医学报;2016年02期
3 刘全林;刘瑞涛;巩跃生;;益气润肠丸治疗结肠慢传输型便秘55例[J];中医研究;2015年12期
4 肖天保;汤晓榕;梁宛伶;;加味五磨饮子对慢传输型便秘患者结肠传输功能的影响[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5年06期
5 李小玲;王坚;魏晓丹;吴荣发;陈惠文;罗观洋;;穴位埋线结合耳穴压豆治疗结肠慢传输型便秘的临床研究[J];中医临床研究;2015年24期
6 牛兴东;肖成;魏玉霞;高原;;从脏腑论治功能性便秘[J];内蒙古中医药;2015年07期
7 郑霞;李启佳;刘奕;杜鹃;陆华;;应用红外热成像技术对上市妇科中成药的临床再评价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年06期
8 张冀东;何清湖;孙涛;;红外热成像技术在中医体质研究的现状浅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年05期
9 毛湄;周晓平;;加味枳术丸配合腹部拔罐穴贴治疗慢传输型便秘[J];吉林中医药;2015年04期
10 贾菲;李国栋;;电针八毼穴及承山穴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张莉;;脾俞穴拔罐后皮肤温度的变化规律的观察[A];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摘要)[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邱志济;;从肺论治顽固便秘[N];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
,本文编号:20101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20101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