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古代医案对血瘀证脉象差异化表达的研究
本文选题:血瘀证 + 脉象 ; 参考:《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7年02期
【摘要】:目的:探究血瘀证脉象差异表达的规律性,据此分析血瘀证发生发展的演变规律,以期更好地指导血瘀证的临床诊治。方法:收集古代血瘀证医案、统计医案中病人脉象频次、生活环境、年龄及主要症状(兼证),对脉象与其他统计项进行模糊聚类分析,探究血瘀证发病人群分布特点及脉象差异化表现与诸因素之间的关联关系。结果:入选340例医案,显示古代血瘀证医案之脉象弦脉最多(184),数脉其次(123),涩脉第三,细脉又次之,然后是滑脉和大脉等;血瘀证好发于贫困或战乱中人群,中老年人居多,兼夹因素以虚滞最多。结论:瘀不离虚、瘀滞互化是血瘀证演变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治疗中需注意扶助正气和行气,血瘀证的发病与生活环境密切相关。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gularity of pulse differential expression in blood stasis syndrome and analyze the evolution of blood stasis syndrome in order to guide the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blood stasis syndrome. Methods: collecting the medical records of ancient blood stasis syndrome, collecting the frequency of pulse, living environment, age and main symptoms (and syndromes) of patients in the medical records, and making fuzzy cluster analysis of pulse and other statistical items. To explore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blood stasis syndrome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ulse differentiation and various factors. Results: 340 cases of medical records showed that the blood stasis syndrome in ancient times had the highest pulse string pulse (184), several pulse second (123), the astringent vein third, the smooth vein and the big vein, and so on, the blood stasis syndrome occurred in the poor or the war people, the middle and old people were the majority. At the same time, the most factors were deficiency and stagnation. Conclusion: blood stasis is an important link in the evolution of blood stasis syndrome, and the pathogenesis of blood stasis syndrome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living environment.
【作者单位】: 长春中医药大学;
【基金】: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科学技术研究项目(2015-337)-血瘀证动态演变规律与脉象关系研究
【分类号】:R24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培民;血瘀Ⅲ号治疗血瘀证206例[J];福建中医药;2001年04期
2 柴向斌,王斌全;血瘀证与常年性变应性鼻炎关系初探[J];中医药研究;2001年04期
3 孙金芳,芦连菊,臧建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血瘀证实质研究进展[J];中医药导报;2005年09期
4 姚魁武;王阶;衷敬柏;朱翠玲;王恰如;;血瘀证量化诊断入选项专家咨询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06年01期
5 姚魁武;王阶;;血瘀证病证结合研究现状与思考[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6年04期
6 高克俭;;血瘀证诊断研究现状及进展[J];天津中医药;2006年05期
7 陈利国;胡小勤;;论病证结合血瘀证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模型的建立[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年03期
8 魏星;裘华森;周济春;;血瘀证辨证对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作用[J];浙江临床医学;2007年10期
9 吴锐;熊雯雯;江一平;李国贤;;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瘀证目征的改变[J];中西医结合学报;2010年01期
10 杜慧慧;李青梅;王磊;李莹;王俐琼;张玮;;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与肝血瘀证[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1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薛鸾;胡一敏;胡建东;施晓芬;;原发性干燥综合征与血瘀证的相关性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中医风湿病学术研讨会专辑[C];2008年
2 姚魁武;王阶;武继涛;朱翠玲;王恰如;;不同疾病血瘀证量化诊断的比较研究[A];第五次全国中西医结合中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4年
3 姚魁武;王阶;朱翠玲;武继涛;;血瘀证患者实验室指标诊断贡献度比较研究[A];中医药中青年科技创新与成果展示论坛论文集[C];2009年
4 姚魁武;王阶;朱翠玲;武继涛;;血瘀证患者实验室指标诊断贡献度比较研究[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3)[C];2009年
5 魏星;裘华森;周济春;;血瘀证辨证对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作用[A];第五届中国中西医结合围手术期医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6 陈利国;;血瘀证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与思考[A];中华中医药学会血栓病分会第四次学术研讨会暨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血栓病专业委员会首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王勇;李春;郭淑贞;啜文静;王伟;;扩散编辑实验分析慢性心肌缺血血瘀证模型血清脂类代谢变化[A];第十次全国中医药传承创新与发展学术交流会暨第二届全国中医药博士生优秀论文颁奖会议论文集[C];2011年
8 戴豪良;;关于血瘀证研究思路及方法的若干问题[A];第五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血瘀证及活血化瘀研究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1年
9 李国贤;万晓凤;王缨;鄢毅;;血瘀证诊断现代分类探讨[A];第五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血瘀证及活血化瘀研究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1年
10 张兰凤;王阶;;血瘀证的细胞学和分子学研究进展[A];第五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血瘀证及活血化瘀研究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可冀 马晓昌;传统血瘀证的现代分类[N];健康报;2002年
2 史载祥;血瘀证研究现状及展望[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3 刘凌;诠释血瘀证[N];上海中医药报;2004年
4 记者 樊丹;血瘀证检测实现可视化[N];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
5 上海中医药大学 沈施德教授;为什么说血瘀证是百病之源[N];上海中医药报;2000年
6 上海中医药大学 赵章忠教授;血瘀证可引起哪些疾病[N];上海中医药报;2000年
7 上海中医药大学 沈施德 教授;血瘀证的病因[N];云南日报;2000年
8 史载祥;血瘀证研究现状及展望[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9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殷惠军;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的基础研究[N];中国中医药报;2012年
10 上海中医药大学 赵章忠教授;血瘀证可引起哪些疾病[N];上海中医药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田同德;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血瘀证回顾性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9年
2 张瑞江;血瘀证传统辩证诊断的数学模型初探[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3 马民;血瘀证形成的微观机理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3年
4 武月萍;血瘀证的危险因素及其与疾病的相关性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6年
5 李定祥;五脏血瘀证与血液高凝状态相关性研究[D];湖南中医药大学;2007年
6 郭力恒;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血瘀证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7年
7 吕渭辉;急性冠脉综合征介入治疗围手术期血瘀证诊断指标相关性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年
8 李海霞;血瘀证病位分类与规范化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06年
9 赵炜嘉(CHIU Wai Ka);血瘀证与针灸论治的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4年
10 罗静;陈可冀血瘀证辨证方法传承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贾岱琳;冠心病UA血瘀证患者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水平及丹参多酚酸盐对其影响的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5年
2 张敏;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血瘀证临床研究[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5年
3 李义成;肾病综合征血瘀证与肾脏病理的相关性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5年
4 单莎莎;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血瘀证与其蛋白质代谢异常关系的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5年
5 苏晋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血瘀证与其脂代谢异常关系的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5年
6 高瑞;偏头痛血瘀证与C-反应蛋白的相关性研究[D];河南中医学院;2015年
7 王安璐;陈可冀院士血瘀证辨治方法的临床评价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
8 赵方舟;血瘀证的发展与古今诊断依据的对比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
9 张长军;临床相关检验指标在血瘀证辨证分型中的应用[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
10 任兰群;髋部骨折围手术期隐性失血与血瘀证相关性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1023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21023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