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聚类分析的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证候规律研究
本文选题:慢性心力衰竭 + 四诊信息 ; 参考:《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17年01期
【摘要】:目的:采用数据挖掘方法探讨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证候、证素分布规律。方法:对国内收载的名老中医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相关文献进行收集筛选,运用频数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对四诊信息、证素信息进行数据挖掘,探索慢性心力衰竭证候规律。结果:慢性心力衰竭临床证候主要包括气喘,浮肿,心悸、胸闷,神疲乏力,小便不利,畏寒等;舌象主要为苔薄白,舌紫暗,舌暗淡;脉象主要为脉细,脉沉,脉弦,脉结等;病位证素主要为心、脾、肾,病性证素主要为水停、阳虚、血瘀。结论:慢性心力衰竭主要以阳虚为本,水停、血瘀为标。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distribution of syndromes and syndromes of chronic heart failure (CHF) by data mining. Methods: to collect and screen the literature related to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heart failure (CHF) by using the methods of frequency analysis and cluster analysis to mine the information of four diagnoses and syndromes and explore the syndromes of chronic heart failure (CHF). Results: the clinical symptoms of chronic heart failure include asthma, swelling, palpitations, chest tightness, fatigue, unfavorable urination, cold, etc. The main syndromes are heart, spleen and kidney, and the main syndromes of disease are water arrest, yang deficiency and blood stasis. Conclusion: chronic heart failure is mainly based on yang deficiency, water stopping and blood stasis as standard.
【作者单位】: 山西中医学院;
【分类号】:R25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李彬;王永霞;朱明军;;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药治疗与思考[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4年06期
2 魏玉霞;严季澜;李柳骥;赵健;;基于多元统计的慢性萎缩性胃炎用药规律分析[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年06期
3 张艳;礼海;王彩玲;;浅谈慢性心衰中医病名病机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11年01期
4 赵燕;王天芳;于春光;李志更;李雪;王庆国;;抑郁症中医证候及证候要素分布特点的文献研究[J];中医杂志;2006年09期
5 张艳;慢性心衰的中医辨证与分子生物学研究初探[J];中医药学刊;2002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丽丽;张哲;;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年04期
2 高原;谢世阳;王幼平;李彬;南小利;刘卫红;王贺;朱明军;;加参方通过抑制TGF-β/Smads信号转导通路改善大鼠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的机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7年03期
3 王芳;王军;贺金亮;;基于聚类分析的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证候规律研究[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17年01期
4 胡镜清;;病机兼化理论框架下的冠心病病机解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7年01期
5 邢冬梅;李彬;朱明军;王永霞;;中医药预防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的新思路[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7年01期
6 申梦莹;杨蕊琳;;杨蕊琳教授治疗老年慢性心力衰竭临床经验[J];亚太传统医药;2016年23期
7 李红霞;樊明;吴国春;舒丹丹;;温阳利水汤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心脾两虚痰瘀水停症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6年32期
8 董红彦;杜武勋;毛文艳;刘海峰;邹金明;张瑜;;基于“土湿木郁”治疗慢性心衰之水气满中举偶[J];中国中医急症;2016年11期
9 唐咏;侯乐;李辉;冯文伟;曾靖;廖鹏达;刘炜枫;陈伯钧;;慢性心衰气虚血瘀证的研究进展[J];重庆医学;2016年30期
10 陈霞;;慢性心力衰竭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J];内蒙古中医药;2016年13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志强;毛静远;;中医药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疗中的应用现状及展望[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年09期
2 王永霞;朱明军;;中医药防治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思考[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年07期
3 陈长勋;高建平;吴琦;郭娟;顾伟梁;;慢性心力衰竭治疗进展及中医药有效防治方法的思考[J];中西医结合学报;2010年01期
4 朱明军;李彬;王永霞;;充血性心力衰竭中医病因病机分析[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年01期
5 毛静远;;心力衰竭的中医辨证治疗要点[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年12期
6 解海宁;张艳;胡晓虹;董波;宋婷婷;王艳霞;;气虚血瘀水停在慢性心衰实质研究探讨[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年12期
7 张为;张丽丽;王声勇;鲁卫星;;心衰治疗中阴中求阳的临床地位[J];辽宁中医杂志;2007年04期
8 赵淳;叶勇;吴英;谢郁华;;慢性心力衰竭现代治疗进展及中医诊治思路探讨[J];中国中医急症;2006年02期
9 马瑞平,侯钦銮;女性抑郁症的中医辨治与调摄[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10 姬道绪,王天芳,薛晓琳;抑郁症常见证候精神症状表现特点的初步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义新,朱秀华,危金松;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48例[J];湖北中医杂志;2000年08期
2 龙仕柏;乙莫克舍: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一种新方法[J];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2001年11期
3 何军,刘晓方;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对慢性心力衰竭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活性的临床干预研究进展[J];宁夏医学杂志;2002年06期
4 范建明;倍他乐克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病人30例[J];福建医药杂志;2003年02期
5 徐会强;倍他乐克治疗慢性心力衰竭43例疗效观察[J];江西医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6 周红漫;辅酶Q_(10)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疗效观察[J];中原医刊;2003年10期
7 苏哲坦;慢性心力衰竭贫血在英国的患病率及其基本原因[J];心血管病学进展;2003年05期
8 毛秀菊;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26例[J];中国中医急症;2003年04期
9 芮喜田;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皮肤变化[J];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03年06期
10 韩立新;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56例[J];中国中医药科技;2004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温霞;赵兴胜;徐峰;付二团;贺文帅;苏布道;马之嘉;;内蒙古自治区医院1980、1990、2000年慢性心力衰竭住院病例回顾性调查[A];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十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C];2008年
2 张清友;叶青;杜军保;立万镇;;纽约大学儿科心力衰竭指数在小儿慢性心力衰竭中的应用[A];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儿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上册)[C];2010年
3 吴永娟;;慢性心力衰竭的健康教育[A];全国内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4 施仲伟;;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仍然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首选药物[A];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八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C];2006年
5 马依彤;李霞;王朝霞;;183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贫血的临床研究[A];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八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C];2006年
6 曾潮峰;;肌氨肽苷治疗慢性心力衰竭40例疗效观察[A];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八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C];2006年
7 刘艳萍;张伟峰;魏敏;;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再次入院的原因探讨[A];河南省护理学会第二届学术年会资料汇编[C];2007年
8 刘玉辉;;左卡尼丁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A];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十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C];2008年
9 胡英花;杨志敏;王艳杰;钱海燕;;慢性心力衰竭发作频率的相关因素调查分析[A];中国心脏大会(CHC)2011暨北京国际心血管病论坛论文集[C];2011年
10 杨小芳;施小青;;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管理干预[A];中国心脏大会(CHC)2011暨北京国际心血管病论坛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春生;治慢性心力衰竭方[N];民族医药报;2003年
2 朱荻;倍他乐克安全有效[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5年
3 莎吉丹·斯拉木 热比亚·阿不里米提;维吾尔医治疗慢性心力衰竭26例疗效报告[N];民族医药报;2007年
4 胡大一;慢性心衰的干预基地应建在社区[N];健康报;2004年
5 ;益气活血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6 周宁人;提高慢性心衰患者存活率[N];大众卫生报;2007年
7 李军;急性心力衰竭与慢性心力衰竭失代偿鉴别[N];农村医药报(汉);2009年
8 湖南省汉寿县人民医院 彭锋;对慢性心力衰竭药物治疗的调查与分析[N];中国医药报;2009年
9 夏洪平 张步升 张楠;抗凝治疗使早期心衰患者受益[N];健康报;2005年
10 刘彦兵;慢性心力衰竭有合并症者的药物治疗[N];农村医药报(汉);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凤霞;超声心动图评价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室机械运动同步性及其临床应用[D];武汉大学;2013年
2 张锋莉;邵荣世教授从脾胃论治慢性心力衰竭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5年
3 张叶祥;周宜轩教授辨治慢性心力衰竭的学术思想总结及临床继承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5年
4 侯丽娜;慢性心力衰竭尿液蛋白标记物的筛选、鉴定及应用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3年
5 朱秋玲;基于复杂网络技术的慢性心力衰竭证治规律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2年
6 杜智勇;代谢组学方法评价慢性心力衰竭代谢重构的基础与临床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2年
7 吴晓燕;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与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干细胞动员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对比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8 姚耿圳;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的构建与评价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9 刘尊齐;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实验和临床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10 伊t,
本文编号:21134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21134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