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中医论文 >

恽铁樵对《伤寒论》学术思想的继承与创新

发布时间:2018-07-11 18:39

  本文选题:恽铁樵 + 《伤寒论》 ; 参考:《北京中医药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目的恽铁樵是清末民初医家,最初以文谋生,后因其子命丧于庸医而发愤钻研《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其医学知识博大精深。在中医面临废止之时,恽铁樵先生作为中医界代表人物,挺身而出提出抗议,著《群经见智录》以反驳余云岫的《灵素商兑》。除此之外恽铁樵先生还创办中医学校,传授医道,著中医教材,其中医教育思想及体系成为近代全国高等中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恽铁樵对《伤寒论》研究尤有创见,拥有敢于创新的精神,主张理论能指导临床实践。因此本课题,将系统整理研究恽铁樵对《伤寒论》学术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并讨论其临证对经方的运用和发展特色。方法通过古籍文献与现代文献的收集与查阅,进行与恽氏的《伤寒论》学术思想相关文献内容的整理与研究,其主要研究恽氏所著《恽铁樵伤寒论讲义》和《恽铁樵医书合集上、下》,并与《伤寒论》的原文进行对比整理总结出,恽铁樵对《伤寒论》学术思想的继承与创新。结果第一章,是对恽铁樵的伤寒学术研究。首先恽氏提出体虚而感于四时之六气是发病的内外因,人体得病后才可言六经,若无病则无六经可言。他提出六经提纲的不足之处,并指出太阳经病之中风与伤寒为六经提纲。恽氏以热病的阴阳盛衰将六经统于太阳、阳明、少阴,并将伤寒与温病、暑温、湿温和痉区分清楚。恽氏举瓦砸头的例子阐述卫气为剽悍之气,还提出卫气所及营血随到的营卫关系,在病理上卫病是表未化热,营病是热盛阴虚。第二章,是研究恽铁樵对六经辨证论治的继承与创新。恽氏提出太阳经病为《伤寒论》的提纲,太阳经病无论有汗无汗其标准是口中和。桂枝加附子汤是太阳渐入少阴的先兆,以葛根芩连汤加减治疗热证,提出麻杏石甘汤治外感则以无汗为标准,但是治疗白喉则不拘泥于有汗与否,以瓜蒂散吐食积等。恽氏提出胃家实是包括经和腑,经是指胃,腑之指肠,故病在胃不可攻,提出绕脐痛、转失气、潮热、苔黄而润是可攻的标准。恽氏对大、小柴胡汤证的认识较局限,提出用柴胡剂必有寒热往来。恽氏以《伤寒论》之汗、吐、下、温、清、和、补等七法总结出两法,即使病不传他经和将病引入阳明。恽氏认为太阴病即胃肠虚寒,厥阴病之厥逆多与神经有关,而两者均见于少阴病,故统入于少阴病中。少阴病恽氏着眼在阳虚为主,故提出真武汤证必有小便不利,及少阴病无攻下法并提出依据,提出少阴病的咽痛必用温阳药。在厥阴病篇恽氏认为厥阴病与神经有密切关系,经过多年研究《伤寒论》对厥阴病的"厥当下"有新的感想,并且鉴别五经的手足厥逆证。第三章,是研究恽铁樵对《伤寒论》诊断的继承与创新。舌诊方面,首先提出舌苔是反应胃气的功能,实热证与阴虚证视其枯萎为鉴。提出积在胃则无苔,积在肠则苔黄且润,用瓜蒂散必舌无苔且有胸满闷为主。脉诊方面,恽氏对脉的虚实真假的见解与他人不同,提出脉有胃气为阳,无胃气为阴,提出脉无胃气当从之(温阳)。恽氏在临床上善辨真假虚实,一向主张诊病必色脉和参,不可独以脉诊、或舌诊、或症状之虚实来定证的。第四章,是研究恽铁樵在临床运用经方验案。通过麻黄汤方证病案、葛根芩连汤方证病案、瓜蒂散方证病案、承气汤方证病案及用含附子的病案,进行探讨其临床辨证论治及运用经方的特色。结论恽铁樵是处于中医被废止的时代,他是从维护中医的角度去解读《伤寒论》。恽氏从病因、病机、病理,或偶参西医理论去解读《伤寒论》,其追求临床实效,不妄空谈,偶有不足之处,但是其思想给予后世铺垫中医发展的基础。明确指出伤寒与温病的不同之处,并应用伤寒的寒凉方治之,较规范将热病统入太阳、阳明和少阴,此使狭义伤寒的层次更清楚。恽氏注重脉色合参,善于辨寒热、虚实、真假,在六经辨证的基础上补充了汗法、吐法、下法、温法、清法的临床诊断及适应症。在治疗上重视治病必求于本、因势利导,顾正气。恽氏用现代医学合中医学理论来解释《伤寒论》的某些条文及其提出的诊治,有启发后世对《伤寒论》的学习和指导意义。
[Abstract]:This paper deals with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education through the collection and inspection of ancient books and modern documents . In the third chapter ,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at the tongue coating is the function of the stomach qi .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yphoid and temperature is the basi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R222.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慧颖;李成卫;王庆国;;恽铁樵肝脏理论构建的方法、结构及学术演变[J];世界中医药;2015年11期

2 江景涛;;中医现代化路径之辨[J];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5年05期

3 杨杏林;陆明;杨奕望;;近代上海中西医汇通若干历史人物与事件[J];中医药文化;2014年05期

4 沙塔娜提·穆罕默德;刘佩珍;周铭心;;近代中西医汇通派医家张锡纯与恽铁樵临证用药方剂计量学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4年08期

5 于志峰;;浅析恽铁樵论黄苔主积在肠[J];中医文献杂志;2014年02期

6 姜厚德;;一波三折治伤寒——记恽铁樵的一例病案[J];家庭中医药;2014年04期

7 王慧;吴鸿洲;叶兴华;;民国时期中西医不同范式下的中医发展[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2年01期

8 熊俊;张玉萍;;恽铁樵儿科治疗经验探析[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1年11期

9 陈清光;邢斌;韩栋;农汉才;;儒医恽铁樵启示录[J];辽宁中医杂志;2011年07期

10 陆翔;;恽铁樵温病观评析[J];中医杂志;2011年11期



本文编号:21162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21162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0c4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