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中医论文 >

中医血瘀证与骨质疏松症关系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8-07-15 14:05
【摘要】:中医对于骨质疏松症(OP)的认识可以追溯至《黄帝内经》,提出了"骨痿""骨痹""骨枯"等论断。临床上中医治疗OP往往需要从肾论治,兼顾健脾,而活血化瘀之法亦必不可少,活血化瘀治法针对OP骨重建平衡紊乱和骨微观结构退化问题改善其根源,促使新骨化生,旧骨守位。许多专家普遍发现,OP患者存在着舌下脉络曲张、舌紫暗有瘀斑瘀点、皮肤黏膜出现瘀斑、口唇齿龈显现暗红等表现,与中医血瘀证状十分相符。本研究依据《骨质疏松病例中医辨证分型观察表》证状标准,统计就诊于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400份OP病例,通过对其骨密度、血瘀证候、舌下络脉血瘀程度、疼痛程度、脉搏波传导速度和骨折次数进行检测或评分。依据实验结果,分析骨密度与以上参数的相关性,进而论证中医血瘀证的存在与OP有着密切的联系。
[Abstract]:The understanding of osteoporosis (op) in TCM can be traced back to Huangdi's Internal Classic, and the conclusion of "bone impotence", "bone arthralgia" and "bone blight" is put forward. In clinical treatment of op, it is often necessary to treat op from the kidney and to strengthen the spleen, and the method of promoting blood circulation and removing blood stasis is also necessary. The method of promoting blood circulation and removing blood stasis can improve the root causes and promote the formation of new ossification in view of the disorder of bone reconstruction balance and the degeneration of bone microstructure of op. The old bones hold their place. Many experts generally found that patients with op have sublingual choroid varicose, tongue purple dark stasis spots, skin mucous membrane ecchymosis, lip gingival appearance dark red and so on, which is very consistent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lood stasis syndrome. According to the syndrome standard, 400 cases of op in Xiyuan Hospital, Chinese Academ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AS), were statistically analyzed on the basis of bone mineral density, blood stasis syndrome, blood stasis degree of sublingual collaterals and blood stasis, and the degree of pain. Pulse wave velocity and fracture times were measured or scored. According to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bone mineral density and the above parameters was analyzed, and the existence of blood stasis syndrome in TCM was proved to be closely related to op.
【作者单位】: 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西苑医院;
【分类号】:R25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可冀,马晓昌;关于传统血瘀证的现代分类[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年07期

2 黄培民;血瘀Ⅲ号治疗血瘀证206例[J];福建中医药;2001年04期

3 柴向斌,王斌全;血瘀证与常年性变应性鼻炎关系初探[J];中医药研究;2001年04期

4 孙金芳,芦连菊,臧建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血瘀证实质研究进展[J];中医药导报;2005年09期

5 姚魁武;王阶;衷敬柏;朱翠玲;王恰如;;血瘀证量化诊断入选项专家咨询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06年01期

6 姚魁武;王阶;;血瘀证病证结合研究现状与思考[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6年04期

7 高克俭;;血瘀证诊断研究现状及进展[J];天津中医药;2006年05期

8 陈利国;胡小勤;;论病证结合血瘀证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模型的建立[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年03期

9 魏星;裘华森;周济春;;血瘀证辨证对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作用[J];浙江临床医学;2007年10期

10 吴锐;熊雯雯;江一平;李国贤;;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瘀证目征的改变[J];中西医结合学报;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薛鸾;胡一敏;胡建东;施晓芬;;原发性干燥综合征与血瘀证的相关性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中医风湿病学术研讨会专辑[C];2008年

2 姚魁武;王阶;武继涛;朱翠玲;王恰如;;不同疾病血瘀证量化诊断的比较研究[A];第五次全国中西医结合中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4年

3 姚魁武;王阶;朱翠玲;武继涛;;血瘀证患者实验室指标诊断贡献度比较研究[A];中医药中青年科技创新与成果展示论坛论文集[C];2009年

4 姚魁武;王阶;朱翠玲;武继涛;;血瘀证患者实验室指标诊断贡献度比较研究[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3)[C];2009年

5 魏星;裘华森;周济春;;血瘀证辨证对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作用[A];第五届中国中西医结合围手术期医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6 陈利国;;血瘀证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与思考[A];中华中医药学会血栓病分会第四次学术研讨会暨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血栓病专业委员会首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戴豪良;;关于血瘀证研究思路及方法的若干问题[A];第五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血瘀证及活血化瘀研究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1年

8 李国贤;万晓凤;王缨;鄢毅;;血瘀证诊断现代分类探讨[A];第五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血瘀证及活血化瘀研究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1年

9 张兰凤;王阶;;血瘀证的细胞学和分子学研究进展[A];第五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血瘀证及活血化瘀研究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1年

10 王阶;李建生;姚魁武;王永霞;衷敬柏;;血瘀证量化诊断及病证结合研究[A];第四次全国中西医结合中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可冀 马晓昌;传统血瘀证的现代分类[N];健康报;2002年

2 刘凌;诠释血瘀证[N];上海中医药报;2004年

3 记者 樊丹;血瘀证检测实现可视化[N];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

4 上海中医药大学 沈施德教授;为什么说血瘀证是百病之源[N];上海中医药报;2000年

5 上海中医药大学 赵章忠教授;血瘀证可引起哪些疾病[N];上海中医药报;2000年

6 上海中医药大学 沈施德 教授;血瘀证的病因[N];云南日报;2000年

7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殷惠军;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的基础研究[N];中国中医药报;2012年

8 上海中医药大学 赵章忠教授;血瘀证可引起哪些疾病[N];上海中医药报;2000年

9 刘燕玲;血瘀证的现代诠释[N];健康报;2004年

10 本报记者 海 霞;中医证候研究需要量化诊断[N];中国中医药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龚兆会;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中医证候辨证规范及分布规律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7年

2 田同德;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血瘀证回顾性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9年

3 张瑞江;血瘀证传统辩证诊断的数学模型初探[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4 马民;血瘀证形成的微观机理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3年

5 武月萍;血瘀证的危险因素及其与疾病的相关性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6年

6 李定祥;五脏血瘀证与血液高凝状态相关性研究[D];湖南中医药大学;2007年

7 郭力恒;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血瘀证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7年

8 吕渭辉;急性冠脉综合征介入治疗围手术期血瘀证诊断指标相关性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年

9 李海霞;血瘀证病位分类与规范化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06年

10 赵炜嘉(CHIU Wai Ka);血瘀证与针灸论治的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贾岱琳;冠心病UA血瘀证患者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水平及丹参多酚酸盐对其影响的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5年

2 张敏;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血瘀证临床研究[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5年

3 李义成;肾病综合征血瘀证与肾脏病理的相关性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5年

4 单莎莎;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血瘀证与其蛋白质代谢异常关系的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5年

5 王安璐;陈可冀院士血瘀证辨治方法的临床评价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

6 赵方舟;血瘀证的发展与古今诊断依据的对比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

7 张长军;临床相关检验指标在血瘀证辨证分型中的应用[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

8 穆雪;丹红注射液治疗稳定型心绞痛(血瘀证)的临床观察[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6年

9 朱北星;丹红注射液对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血瘀证)临床疗效的影响[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6年

10 陈光;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血瘀证差异表达谱分析及IL6基因甲基化水平的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1243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21243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cd4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