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血通注射液对冠心病PCI术后血瘀证患者血小板功能的影响
本文关键词:活血化瘀药干预冠心病疗效的系统评价,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1年
疏血通注射液对冠心病PCI术后血瘀证患者血小板功能的影响
黎晓
【摘要】:背景 冠心病作为主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一直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命,近年来我国的冠心病发病率和死亡率也在逐年增加。目前随着冠脉介入术(PCI,主要包括经皮腔内冠脉成形术和支架植入术)、冠脉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在临床中广泛的应用,极大降低了病人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并改善了病人的症状。而介入治疗属微创手术,有着操作简易、手术风险低、术后康复快、疗效显著等优点,相较冠脉搭桥术更为病人所接受。 介入治疗虽然有效改善了病人心肌缺血,但大量临床观察表明部分病人经介入治疗后仍存在胸痛不适、生活质量改善欠满意等不足。经临床研究表明,造成PCI术后胸痛原因复杂多样,可由支架内再狭窄、亚急性血栓、边支闭塞及远端栓塞、非完全血运重建、慢血流(无复流)及快速心律失常、支架植入反应及精神因素等引起。可知PCI术后存在着一个复杂的病理机制,介入治疗也只是冠心病治疗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所以术后继续治疗同样要给予足够的重视,整体治疗才是最优的方案。 而中医的整体、辨证的治疗原则能很好的弥补介入治疗的不足。近数十年来,中医药工作者在冠心病PCI术后的辨证、治疗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比如通冠胶囊、益气活血方、益心饮、邓老冠心胶囊等中医药对PCI术后的干预。研究中涉及证型上包括血瘀证、气虚证、痰浊证、气滞证、寒凝证等,其中介入后两周内以血瘀证最为常见。因此开展冠心病患者PCI术后血瘀证的治疗,探讨其临床作用的相关机制,寻找安全、健康、有效的治疗方法尤为重要,为中医药在干预介入治疗后积累一些经验。 目的 观察疏血通注射液对冠心病PCI术后血瘀证患者的血瘀证计分、中医症候评分及各项血小板参数,探索其对PCI术后血瘀证患者各项血小板参数的影响,并进行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方法 从广东省中医院心脏中心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PCI术后患者60例,按简单随机法1∶1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随机分为疏血通组30例,对照组30例。分别记录治疗前、治疗两周后两组病例的血瘀证计分、中医症候评分、各项血小板参数(血小板聚集率(PagT)、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压积(PCT)、大血小板计数(L-PLT)、平均血小板浓度(MPC)),以及其它实验室检测指标(包括凝血功能、心电图、肌钙蛋白、肝肾功能等),并运用SPSS16.0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两组的基线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吸烟史、血脂异常史、糖尿病病史、高血压病病史及PCI手术情况等无明显差异。(1)疏血通组与对照组的治疗前PagT无明显差异,治疗后均明显降低(P0.01或P0.05),疏血通组降低优于对照组(P0.01);且两组血小板参数中PLT和PCT升高,而L-PLT、MPV和PDW则不同程度降低(P0.01或P0.05),在L-PLT、MPV上疏血通组降低优于对照组(P0.01或P0.05)。(2)凝血功能:两组治疗前PT、APTT、FIB具有可比性。治疗后疏血通组PT、APTT延长,FIB有所下降(P0.01或P0.05)。其中疏血通组FIB较对照组下降有差异(P0.05)。(3)两组中医症状评分治疗后均有明显改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疏血通组治疗后在胸痛、后背痛等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4)治疗后两组血瘀证计分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1),疏血通组血瘀证总计分及个别症状改善上优于对照组(P0.01或P0.05)。(5)疏血通治疗前后电解质、肝功、肾功无明显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结论 疏血通能良好改善PCI后血瘀证患者临床症状,降低血瘀证计分,并具有良好的抗血小板、抗凝作用及安全性,可能在预防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预防血栓形成等方面起着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R285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曼君;活血化瘀药干预冠心病疗效的系统评价[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帅;;疏血通改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小板聚集及斑块稳定性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导刊;2008年03期
2 王芳;董志;依仁科;;急性冠脉综合征PCI术后近期再发胸痛原因分析[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09年02期
3 柯伟良;回皓升;莫振兆;;疏血通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95例的随机对照观察[J];广东医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4 许博裳;张永键;刘世明;周国良;陈军初;;疏血通对急性冠脉综合征介入治疗患者内皮功能的影响[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9年19期
5 韩梅;心痹诊断及疗效评定标准[J];中国医药学报;1988年02期
6 陈征宇;刘雪梅;;疏血通注射液治疗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疗效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2009年02期
7 吴整军,窦永起;赵冠英教授对冠心病的辨证论治[J];解放军保健医学杂志;2001年02期
8 汤益明;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实验室检测的进展[J];江西医学检验;2005年03期
9 吴承玉;血瘀证的研究发展脉络与评述[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10 彭娜;阎哲;李仁立;;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后再发胸痛原因分析[J];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06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硕仁;;心室重构及其中西医结合的治疗[A];第七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一峰,牛维,王斌;自拟温经活血汤配合推拿治疗肌筋膜综合征178例[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1年05期
2 孟君;李胜涛;郭小燕;;针药结合治疗胸痹心痛临床研究进展[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7年06期
3 王浩;;自拟益气活血方对冠心病心绞痛气虚血瘀证疗效的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8年04期
4 梁国庆;戴小华;;中医药对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再狭窄的防治研究[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0年04期
5 董太平,吴跃飞,徐世昭,戴章坤;宣城市1999~2001年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住院病例回顾性调查分析[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03年01期
6 朱福海;;疏血通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J];安徽医药;2006年11期
7 王昀;季蓓;;探讨痰浊血瘀与心血管病相关性的思路[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8 李平,刘俊;细胞凋亡及中医药相关研究进展[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8年03期
9 李爱玲,高兰兴;氨基酸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J];氨基酸和生物资源;1998年02期
10 叶会洲;张春霞;蔡进章;;疏血通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的Meta分析[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芳;刘爱珍;;59196例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收治情况分析[A];中国医院协会病案管理专业委员会第十七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2 李国臣;王冠民;;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思考[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七届全国中医心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刘红旭;刘平;;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特色优势述评[A];第九次全国中医心病学术研讨会论文精选[C];2007年
4 顾宁;黄霞;张莉;;从气虚血瘀立论辨治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研究思路探微[A];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分会第十次全国中医心病学术年会暨吉林省中医药学会心病第二次学术会议论文精选[C];2008年
5 王娜娜;谢炜;李烨;;邳州慢性病与生活习惯等因素的关联规则分析[A];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成立30周年纪念大会暨2010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学术大会壁报展示论文[C];2010年
6 郭洁文;杨敏;朱剑光;邓志军;;三七总皂苷对心血管作用的药理研究新进展[A];2007年全国生化与生物技术药物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高怀林;吴以岭;贾振华;陈静;西广成;谷春华;陈建新;袁国强;吴相春;魏聪;;基于熵的复杂系统分划方法在动脉硬化闭塞症中医证候量化诊断标准研究中的应用[A];第三届国际络病学大会论文集[C];2007年
8 袁国强;李叶双;吴以岭;贾振华;西广成;陈静;谷春华;陈建新;高怀林;吴相春;魏聪;;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医证候量化诊断标准研究[A];第三届国际络病学大会论文集[C];2007年
9 吴相春;吴以岭;贾振华;高怀林;;脑动脉硬化症证候临床调查表的设计研究[A];第三届国际络病学大会论文集[C];2007年
10 马琦琳;孙明;杨天伦;李元建;汤参娥;彭振宇;贺石林;陈方平;;通心络对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活力及组织因子的影响[A];第三届国际络病学大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惠梅;心宁丸抗心肌缺血大鼠的实验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2 王芙蓉;牛磺酸对鹌鹑生产性能、免疫功能及脂肪代谢影响的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3 赵军礼;莪术油注射液对实验性动脉再狭窄的防治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1年
4 王炎焱;复方黄芪无糖颗粒冲剂治疗气虚血瘀型冠心病的临床与实验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1年
5 嵇波;逍遥散证理论研究及临床宏观、微观指标的实验论证[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2年
6 杨长春;黄芪、当归防治血管再狭窄的作用机制[D];河北医科大学;2002年
7 胡卫国;从医学人类学和科学社会学角度探讨压痛诊断方法[D];湖南中医学院;2002年
8 洪净;中医辩证量化方法学研究[D];湖南中医学院;2002年
9 吴山;1.细胞因子在肺水肿发生中作用的研究 2.肺癌细胞P53表达及凋亡的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2年
10 傅俊英;大蒜素预处理延迟保护作用及其信号转导机制的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星;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冠心病健康管理模式[D];南京医科大学;2010年
2 余韵;超微通阳调心方对阿霉素所致扩张型心肌病大鼠心肌损害及心功能的影响[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0年
3 牛媛媛;再生汤对鸡胚绒毛尿囊膜血管新生的影响[D];河南中医学院;2010年
4 白春颖;川芎含药血清对H_2O_2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氧化损伤模型细胞活性影响[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5 何苗苗;参蛭通脉软胶囊对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疗效及血清IL-6的影响[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6 王悠草;加味瓜蒌薤白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心肾阳虚型)的临床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7 梁忠培;捏脊疗法文献及临床适宜证、操作技术规范研究[D];贵阳中医学院;2010年
8 毕普民;安徽省皖南某山区城乡居民慢性病流行现况及特征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0年
9 纪艳;安徽省某农村地区居民慢性病流行现况及防治对策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0年
10 段婷婷;解郁宁心合剂治疗早搏伴焦虑症状的临床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丽娥;陈晓虎;张如升;;丹参片对冠状动脉药物支架术后患者远期预后的临床研究[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2 田金洲;时晶;倪敬年;魏雪飞;尹军祥;李林森;龙子弋;孙文军;邢亚楠;王庆国;;脑梗塞患者颈动脉斑块与血瘀证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7年03期
3 郑峰;周明学;徐浩;陈可冀;;活血解毒中药对稳定期冠心病患者血清炎症标记物及血脂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9年09期
4 王师菡;王阶;李霁;熊兴江;何庆勇;;病证结合方证对应模式干预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及生物学基础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年12期
5 陈香涛;郭思恩;郭燕;;心可舒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的Meta分析[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6 靳玺;王宗仁;;益气活血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研究文献的Meta分析[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8年13期
7 张朕华;陈智瑾;盛雨辰;郭月芳;谢伟;吉蕊;梅其炳;;薯蓣皂苷片治疗冠心病系统评价[J];世界临床药物;2011年03期
8 徐济民;;缺血性心脏病诊断的命名及标准——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世界卫生组织临床命名标准化专题组的联合报告[J];国外医学.心血管疾病分册;1979年06期
9 陈浩;赵立轩;楚若鹏;冯彦平;王生池;;丹红注射液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术后再灌注损伤的作用[J];河北医药;2010年09期
10 梁艳媚;张升超;陈力升;;通心络胶囊对冠心病患者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J];河北医学;201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敏州;王磊;张俭;;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冠心病的Meta分析[A];第八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王涛;通脑心脉灵对血瘀型实验性大鼠血液流变学影响的实验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7年
2 韩永继;血塞通软胶囊对冠心病PCI术后干预作用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年
3 张铁须;通心络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sCD40L、MMP-2及hsCRP影响的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8年
4 赖旅州;血栓前状态相关指标在脑梗死患者72小时内的表达及与中医血瘀证型关系[D];福建中医学院;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碧云,胡业彬,汪爱华;参麦注射液为主治疗冠心病气虚血瘀证48例[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8年03期
2 周端,吴圣农,马贵同;“瘀可致水”理论的研究[J];中国医药学报;1989年01期
3 贾海忠,史载祥,陈望,赵霞,傅俊英,柯元南,王兵,周玉杰,马长生;安替瑞丝方防治冠心病介入治疗后再狭窄的病理形态学研究[J];中国医药学报;2004年08期
4 牛大地,张居馨,迟学栋,周洪,杨青,陈晓彤,王述姮,唐朝枢;牛磺酸抑制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J];北京医科大学学报;1993年04期
5 李慎贤,胡莹;化浊通脉散加疏血通治疗早期动脉硬化闭塞症80例疗效观察[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6 赵法伋;合成大蒜素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症的研究[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1981年02期
7 杨映波,王正国,刘怀琼,刘国建,周蓉;血循环中内皮细胞数量变化意义的初探[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1990年03期
8 胡合营,郑军萍;脑梗塞患者血浆TXB_2·6KPGF_(12)测定的临床意义[J];临床医学;2001年06期
9 李玫;54例冠心病血瘀证的实验研究[J];福建医药杂志;2002年02期
10 徐睿,李源,黄熙,张丽,王骊丽,孟华;川芎嗪对冠心病血瘀证患者血浆内皮素的影响及其动态变化[J];广东药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慎贤, 孙丽敏,马士田;血瘀证患者TXB_2、6-keto-PGF_(1α)及脑血流改变的分析[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1995年04期
2 ;小儿血瘀证诊断标准(试行方案)[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年02期
3 万海同,杨洁红,王灿晖,杨进,王捷虹;养阴通瘀方对心脑血管病血瘀证及血脂指标改善作用的临床研究[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4 刘永惠,杨晓峰,周冬枝,郑清莲,崔雅清,张玉五;肿瘤转移与血瘀证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2年04期
5 李先涛;运用临床流行病学/DME方法对“血瘀证宏观诊断标准”研究文献的评价[J];中医药通报;2003年02期
6 陈利国,马民,屈援,张春玲;糖尿病血瘀证研究进展[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5年02期
7 李晓明;;血府逐瘀汤在中医临床的应用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2007年16期
8 王义和;浅谈血瘀证及临床治验[J];四川中医;1991年11期
9 邵沛;康英;张桂玲;;试论血液高粘滞综合征与中医血瘀证[J];吉林中医药;1993年06期
10 杨忠,张瑞宏,张宝忠,杨书兴,,王风翎,王美华;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心脏病血瘀证70例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5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春林;;AMI中血瘀证与其它诸证的相关关系探讨(附30例AMI证型调查)[A];第五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血瘀证及活血化瘀研究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1年
2 孙喜稳;陈利国;王华强;屈援;颜亮;唐海兰;李晴;;高血压病血瘀证患者血清致伤HUVEC的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A];第五次全国中医药防治血栓病学术交流会暨中华中医药学会血栓病分会换届改选工作会议论文集[C];2011年
3 陈利国;屈援;张春玲;何孟栖;葛红颖;聂优爱;胡小勤;孙兆贵;张庆祥;;RT-PCR分析血瘀证(大鼠)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分子表达情况[A];全国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何小萍;;肾病血瘀证浅析与治疗摘要[A];第五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血瘀证及活血化瘀研究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1年
5 唐伯青;;情志疗法在血瘀证中的应用及探讨[A];江西省中医药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张自强;;浅谈血瘀证临床证治[A];第六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血瘀证及活血化瘀研究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5年
7 刘红健;;浅谈血瘀证的辨治体会[A];第七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四诊研究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8 云鹰;王勤;张爱娥;朱姗;琚玮;马淑霞;顾贞芳;;小儿过敏性紫癜血瘀证与血、尿TNF-α、Ⅳ-C相关性的临床研究[A];第十二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9 戴豪良;;关于血瘀证研究思路及方法的若干问题[A];第五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血瘀证及活血化瘀研究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1年
10 方邦江;周爽;陈如泉;;血瘀证血LPO、SOD、GSH-PX及红细胞膜Na~+-K~+-ATPase改变的临床研究[A];第五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血瘀证及活血化瘀研究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薛斐;[N];计算机世界;2002年
2 吴铭;[N];工人日报;2009年
3 ;[N];通信产业报;2003年
4 菲雪;[N];中国医药报;2003年
5 ;[N];中国计算机报;2004年
6 ;[N];电脑报;2004年
7 江波;[N];网络世界;2003年
8 本报记者 许泳;[N];计算机世界;2009年
9 微风;[N];中国计算机报;2003年
10 ;[N];江苏经济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瑞江;血瘀证传统辩证诊断的数学模型初探[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2 黄旭东;膝骨关节炎骨髓水肿与血瘀证的相关性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年
3 王万智;损伤血瘀证大鼠骨骼肌细胞凋亡、免疫机制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1年
4 刘坤;高血压病血瘀证研究与中药干预[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0年
5 马民;血瘀证形成的微观机理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3年
6 杜健鹏;益气活血法治疗介入后冠心病的临床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0年
7 谭光波;冠心病血瘀证血管内皮细胞功能与ACE、FⅦ、ApoE基因多态性的研究[D];湖南中医学院;2004年
8 王丽颖;冠心病心绞痛血瘀证的药效学解构与动态演变的多维度诠释[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1年
9 朱爱华;炎症反应与急性脑梗塞血瘀证的相关性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年
10 张红栓;基于代谢组学的冠心病心绞痛痰浊证、血瘀证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黎晓;疏血通注射液对冠心病PCI术后血瘀证患者血小板功能的影响[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2 牛相来;针灸对大鼠血栓前状内皮素、血栓素、6-酮前列腺素影响的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0年
3 汪莎;化瘀止血方治疗流产后子宫出血不净(血瘀证)的临床观察[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0年
4 李永峰;血瘀证形成与肝失疏泄相互关系的理论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3年
5 管斌斌;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冠心病PCI术后中医药应用情况调查[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0年
6 秦珍;基于IP核的PCI卡在图像采集系统中的应用[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7 张淑君;基于PCI总线的视频图像采集系统的设计[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10年
8 林大隽;PCI IP核及PCI接口芯片设计技术的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4年
9 李湘;降脂消斑片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痰热血瘀证的临床观察[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1年
10 刘新锋;应用FloTrac/Vigileo心排量监测仪监测急性STEMI患者PCI术后心功能变化的临床研究[D];昆明医学院;2011年
本文关键词:活血化瘀药干预冠心病疗效的系统评价,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193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2193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