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中医药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本文关键词:红花化学成分研究与活性评价,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5年
红花化学成分研究与活性评价
乐世俊
【摘要】:本论文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当归-红花配伍养血活血量效关系与协同增效相互作用研究(No.81274058)的资助。本论文共分四章,各章节的主要内容及研究结果如下:一、红花的研究进展本部分在对相关文献进行整理的基础上,系统地综述了红花的地理分布及现状、植物化学研究、分析研究、药理活性研究、毒副作用研究、体内过程研究及临床应用。二、红花的化学成分研究采用多种色谱手段(硅胶柱层析、LH-20凝胶柱层析和pre-HPLC色谱等)、光谱学方法(MS、IR、UV、ID和2D-NMR)结合文献数据,从红花花瓣中分离鉴定了51个化合物,分别为:hydroxysafflor yellow B (1*)、hydroxysafflor yellow C (2*)、safflomin C (3)、 saffloquinoside C(4)、羟基红花黄色素A (hydroxysafflor yellow A,5)、脱水红花黄色素B(anhydrosafflor yellow B,6)、6-羟基山柰酚-3-O-β-D-葡萄糖苷(6-hydroxykaempferol 3-O-β-D-glucoside,7)、6-羟基山柰酚-3,6,7-三-O-β-D-葡萄糖苷(6-hydroxykaempferol 3,6,7-tri-O-β-D-glucoside,8)、6-羟基山柰酚-3-O-β-芸香糖苷-6-O-β-D-葡萄糖苷(6-hydroxykaempferol 3-O-β-rutinoside-6-O-β-D-glucoside,9)、6-羟基山柰酚-6,7-二-O-β-D-葡萄糖苷(6-hydroxykaempferol 6,7-di-O-β-D-glucoside,10)、6-羟基山柰酚(6-hydroxykaempferol,11)、山柰酚-3-O-β-D-芸香糖苷(kaempferol-3-O-β-D-rutinoside,12)、山柰酚(kaempferol,13)、 kaempferol-3-O-β-D-glucosyl-(1→2)-β-D-glucoside (14)、6-甲氧基山柰酚(6-methoxykaemferol,15)、槲皮素(quercetin,16)、槲皮素-3,7-二-O-β-D-葡萄糖苷(quercetin-3,7-di-O-β-D-glucoside,17)、芹菜素(apigenin,18)、apigenin-7-O-β-apiofuranosyl-6,8-di-C-β-glucopyranoside (19)、6-羟基芹菜素-6-O-β-D-葡萄糖苷-7-O-β-D-葡萄糖醛酸苷(6-hydroxyapigenin 6-O-β-D-glucoside-7-O-β-D-glucuronide,20)、5,7,4'-三羟基-6-甲氧基黄酮-3-O-β-D-芸香糖苷(5,7,4'-trihydroxy-6-methoxyflavone-3-O-β-D-rutinoside,21)、芦丁(rutin,22)、木犀草素(luteolin,23)、野黄芩素(scutellarein,24)、(2R)-5,4'-dihydroxyl-6,7-di-O-β-D-glucopyranosyl flavanone (25)、棕榈酸(palmitic acid,26)、十一烷酸(undecanoic acid,27)、正二十六烷酸(hexacosanoic acid,28)、(2S)-1-O-heptatriacontanoyl glycerol (29)、 1-hexadecanoyl propan-2,3-diol (30)、4-二甲基庚二酸(4-dimethyl heptanedioic,31)、 n-tetratriacont-20,23-dienoic acid (32)。三萜酸类化合物1个,为熊果酸(ursolic acid,33)。酚酸类化合物有10个,分别为香草酸(vanillic acid,34)、对羟基苯甲酸(p-hydroxybenzoicacid,35)、对羟基苯甲醛(p-hydroxybenzaldehyde,36)、对羟基苯乙酮(p-hydroxyacetophenone,37)、没食子酸(gallic acid,38)、迷迭香酸(rosmarinic acid,39)、原儿茶酸(protocatechuic acid,40)、tetrephthalic acid mono-[2-(4-carboxy-phenoxycarbonyl)-vinyl] ester (41)、紫丁香苷(syringing,42)、反式-1-(4'-羟基苯基)-丁-1-烯-3-酮(E-1-(4'-hydroxypheny)-but-1-en-3-one,43)2个香豆素类化合物,七叶亭(esculetin,44)和东莨菪内酯(scopoletin,45)。1个神经酰胺类化合物,2-hydroxy-N-[(3S,4R,5R)-tetrahydro-4-hydroxy-5-(4Z)-4-tetradecenyl-3-furanyl]-, (2S)-rel-(9CI) (46*)。4个甾醇类化合物,它们分别是β-谷甾醇(β-sitosterol,47)、胡萝卜苷(daucosterol,48)、豆甾醇(stigmasterol,49)和柠黄醇(citrostadienol,50)。另外还有1个生物碱类化合物,异光黄素(isolumichrome,51)。在上述51个化合物中,化合物1,2和46为新化合物,化合物14,31,32和41为首次从红花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1,28,29,30,33,34,38,44,45和50为首次从红花中分离得到。三、红花的药理活性研究(一)红花不同分离部位的药理活性评价采用皮下注射盐酸肾上腺素和冰水游泳联合复制急性血瘀大鼠模型。和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的WBV、 PV、TXB2和FIB明显升高,APTT、PT、TT、ADP和6-K-PGF1α均显著降低,子宫可见嗜酸粒细胞浸润,证明模型成功复制。和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4倍临床等效量红花除PV和PT外,其余各项检测指标均有显著差异(P0.05或P0.01),子宫内膜较完整,炎症较轻,表明4倍临床等效量红花能明显改善模型大鼠的血液流变学和凝血功能异常,并发挥保护子宫的作用。采用DPPH自由基清除法和还原Fe3+法综合评价红花不同分离部位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显示,在测定浓度范围内,各部位均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并存在浓度依耐性,抗氧化能力随着浓度的增加而提高。其中水部位表现出较强的活性,而乙酸乙酯部位抗氧化的能力仅次于水部位,石油醚部位抗氧化活性最弱。(二)红花单体化合物的药理活性综合采用DPPH和ABTS自由基清除法及还原Fe3+法筛选红花花瓣系统分离得到的部分单体化合物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发现,脂肪酸类、甾醇类以及部分有机酸类成分无清除自由基和还原Fe3+的活性,故石油醚部位抗氧化活性最弱。黄酮类化合物清除自由的活性与其结构密切相关,C2—C3键被氢化及A环羟基糖苷化可显著降低清除自由基的活性,而C环3-OH的糖苷化尤其是单糖苷是有利的。醌式查尔酮苷类化合物清除自由基的活性与本身含有羟基数目呈正相关。对还原Fe3+的活性而言,含邻苯三酚样结构化合物有利于形成稳定的Fe3+络合物,如化合物7,24和38,而醌式查尔酮苷类化合物具有3-羟基-4-羟基和5-羟基-7-羰基的结构,易与Fe3+络合,其还原Fe3+的能力也相对较强。四、红花主要活性成分脱水红花黄色素B(AHSYB)体内过程研究建立AHSYB在大鼠血浆中的UFLC-MS/MS测定方法,研究正常大鼠灌胃和尾静脉注射AHSYB后的药动学特性并比较正常和模型大鼠灌胃AHSYB后的药动学行为差异。灌胃和尾静脉注射AHSYB的剂量分别为30 mg·kg-1和2.5 mg·kg-1。血浆中AHSYB(25-10000ng·mL/1)线性关系良好,日间和日内精密度均小于6.5%,准确度的相对误差在±9.4%范围内。AHSYB在正常和模型大鼠中吸收较快且半衰期均较短,在6小时内消除达90%;生物利用度均较低,分别为0.3%和0.17%;正常和模型大鼠的T1/2和Tmax并无统计学差异;在模型大鼠中的AUC0-t、AUCo.∞和F均显著低于正常大鼠(P0.05)。提示,在病理状态下,AHSYB在体内的吸收和消除速率没有影响,但可能诱导了AHSYB代谢酶的活性增强,使其不仅以原型而且更多地转化成活性代谢产物发挥药效。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284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逸波;郑文杰;黄峙;杨芳;刘杰;陈填烽;;硒杂环化合物SPO清除DPPH和ABTS自由基的光谱学研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0年07期
2 郑善元;陈填烽;郑文杰;黄荫成;;单丛茶水提物清除DPPH和ABTS自由基的光谱学研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0年09期
3 贾菲菲;柴秋彦;贾俊;张立伟;;红花黄色素B抗凝作用研究[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4 杨秀伟,赵静;蓝萼香茶菜化学成分的研究[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3年06期
5 姚鑫;周桂生;唐于平;郭盛;金春;秦勇;钱大玮;段金廒;;银杏落叶化学成分研究[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12年10期
6 朱恩;蔡金艳;赵林;王义娜;张德志;;西南齿唇兰化学成分的研究[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13年12期
7 陈淑涛;毛盛伟;林青;熊开玲;杨君君;;红花注射液在妇科疾病中的运用举隅[J];四川中医;2014年09期
8 卢雁;韩萍;赵晟;张咏言;何冰;张微;;游离脂肪酸对肝脏氧化应激及胰岛素抵抗的影响[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9年23期
9 ;Determination of wholesome elements and heavy metals in safflower(Carthamus tinctorius L.)from Xinjiang and Henan by ICP-MS/ICP-AES[J];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Analysis;2011年02期
10 ;Rapid determination of volatile constituents in safflower from Xinjiang and Henan by ultrasonic-assisted solvent extraction and GC-MS[J];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Analysis;2011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国;;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亳芍中芍药苷的含量研究[J];安徽化工;2012年02期
2 曹云祥;刘健;朱艳;;新风胶囊对AA大鼠心功能及血清细胞因子、调节T细胞的影响[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0年09期
3 万磊;刘健;程园园;冯云霞;刘磊;黄传兵;汪四海;;伴和不伴肺功能降低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Treg变化及新风胶囊对其影响[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1年05期
4 刘冲;洪立洲;王茂文;丁海荣;朱小梅;邢锦城;赵宝泉;孙立军;;能源植物续随子及其研究进展[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1年23期
5 孟丽;简在友;王鸿升;;几种伞形科蔬菜浸出液对白灵菇生长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9期
6 罗洪斌;张健;胡泽华;袁德培;;道地药材板桥党参nrDNA-ITS区序列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9期
7 王德甫;许乾丽;左鼎;熊慧林;;HPLC法测定石斛夜光丸(大蜜丸)中盐酸小檗碱的含量[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0期
8 夏维福;郭冬生;邓少华;彭小兰;;几种常用中药材及其伪劣品的鉴定[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3期
9 祝凌丽;徐维平;;黄精总皂苷和多糖的药理作用及其提取方法的研究进展[J];安徽医药;2009年07期
10 刘先华,孟楣;正交试验法优选苦参提取工艺[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卫冰;许闽;于雷;杨云;;黄精低聚糖RPO-1的分离纯化及结构分析[A];2011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11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1年
2 李佑生;黎帅;;活血化瘀药防治血栓病机制研究进展及述评[A];第五次全国中医药防治血栓病学术交流会暨中华中医药学会血栓病分会换届改选工作会议论文集[C];2011年
3 林先哲;黄雪松;;HPLC对比测定不同时期胡椒中胡椒碱的含量[A];“亚运食品安全与广东食品产业创新发展”学术研讨会暨2009年广东省食品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王欢;王秀兰;吴龙堂;;蒙成药嘎日迪-5对小鼠和大鼠行为、镇痛作用的影响[A];2008年中国药学会学术年会暨第八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08年
5 田连起;石延榜;张本山;张振凌;李波;;牵牛子(黑丑、白丑)生熟饮片的紫外谱线组法鉴别研究[A];第十届全国中药和天然药物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王阶;郭丽丽;周婷婷;陈雯;;安神中药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配伍应用及作用机制探讨[A];2010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0年
7 包晓华;巴根那;白明纲;;蒙药协日嘎四味汤散的源流及研究进展[A];2010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0年
8 王欢;王秀兰;吴龙堂;乌日图;;蒙成药嘎日迪-5对小鼠给药剂量与镇痛作用的相关性研究[A];2010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0年
9 邓欣;杨大国;吴其恺;单万水;汪多平;;正肝方对AFB_1诱发的肝癌前病变大鼠肝功能的影响[A];全国第2届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术会议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1届传染病协作组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10 刘健;郭雯;翟志敏;;新风胶囊对类风湿性关节炎补体调节蛋白红细胞CR1及CD59的影响[A];第十一届全国中医风湿病学术研讨会专辑[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孟庆霞;透射光谱成像技术在中药鉴定及快速无损检测中的应用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2 王惠娟;健脾祛瘀合剂联合胃镜下电凝电切术综合干预胃息肉的临床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3 张纯菁;加减龙胆泻肝汤治疗带下病湿热下注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4 郭强中;金喉片对血瘀证大鼠和喉癌裸鼠移植瘤的影响及喉癌变机制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5 张太君;龙牡安神颗粒治疗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临床药理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1年
6 周滢;控制山药在复方中功效发挥方向的多因素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1年
7 郭东晓;四种苔类植物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D];山东大学;2011年
8 何萍;黄金方治疗外感病的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1年
9 李鸥;中药配伍优化干预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作用的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1年
10 程志安;健骨二仙丸防治骨质疏松的实验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熊焰;超微脂康饮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临床研究[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0年
2 王永;含乌头类金匮方汤药的毒性分析[D];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3 张宏坡;金莲花中荭草苷抗病毒活性及作用机理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4 刘晓凤;桔梗药材及饮片的化学成分和质量标准的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5 玄鸿雁;补肾活血法结合HCG及地屈孕酮治疗ACA阳性早期复发性流产的临床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6 宋燕;紫癜清治疗过敏性紫癜的临床疗效观察[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7 朱立革;道地黄芩与非道地黄芩的药效学实验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8 郑春艳;九华山多花黄精皂甙和多糖的分离与纯化[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9 鲍磊;淫羊藿有效成分提取工艺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0年
10 吕娟;慢性紧张型头痛风痰候中医综合治疗方案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宝珍,赵恒,马冰如,张英平;软枣猕猴桃茎化学成分分析(Ⅱ)[J];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1996年02期
2 王镇浦;周国华;罗国安;;偏最小二乘法(PLS)及其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J];分析化学;1989年07期
3 邹家浩,郑文杰,杨芳,曾鑫华,白燕,李毅群;硒芳香杂环化合物的GC/MS分析[J];分析科学学报;2005年04期
4 西部三省;韩英梅;;络石藤化学成分及其抗癌活性[J];国外医药(植物药分册);2002年02期
5 阳小勇;刘红星;黄初升;;八角茴香化学成分的研究[J];化工技术与开发;2009年10期
6 邱米;马锦林;张日清;陆顺忠;李娜;;莽草酸的研究综述[J];广西林业科学;2009年01期
7 刘志平;崔建国;刘红星;黄初升;钟振国;;蒲葵叶化学成分研究[J];广西植物;2007年01期
8 李艳双,曾珍香,张闽,于树江;主成分分析法在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中的应用[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1999年01期
9 朱兆友;汝绍刚;朱庆书;;超声辅助提取藿香挥发油的研究[J];化学与生物工程;2010年06期
10 韩云丽,遆丹阳,滕东时;银杏叶提取物治疗2型糖尿病18例疗效分析[J];哈尔滨医药;2005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贵丽,舒万里,邹静,尹玉琴,张美义;云南及海南产珠子草化学成分的初步研究[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00年02期
2 肖永庆,李丽,杨滨,黄璐琦;防风化学成分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1年02期
3 胡福良,玄红专,李英华;蜂胶的化学成分和植物来源的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02年06期
4 沈云修,孙祥洪,马丽英,赵永德,赵铭山;蒸茧液的化学成分研究[J];中草药;2002年07期
5 李忠荣,邱明华,李恒;长寿茶精油的化学成分[J];中草药;2002年12期
6 魏道智,郭澄,刘皋林,张纯,郑汉臣;蝼蛄的化学成分分析[J];中草药;2003年08期
7 卢传坚;姜的化学成分分析研究概述[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3年03期
8 陶曙红,吴凤锷;遍地金的化学成分研究[J];中草药;2004年02期
9 杨尚军,仲英,骆宏丰,丁杏苞,左春旭;霞草根化学成分的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4年06期
10 李熙灿;海参及海参中的化学成分综述[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永庆;李丽;杨滨;黄璐琦;;防风化学成分研究[A];2002中药研究论文集[C];2002年
2 朱悦;丁安伟;;炮制对中药材化学成分的影响[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四届中药炮制分会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3 田晋;冯文娟;苏亚伦;吉腾飞;;万花木化学成分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八届天然有机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谷硕;朱鹤;陈小姝;赵楠;王琦;;灰绒泡菌化学成分初探[A];中国化学会第八届天然有机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侯蕾;吕秀香;黄文华;余竞光;郭宝林;;中药益智的化学成分研究[A];海峡两岸暨CSNR全国第十届中药及天然药物资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6 周次利;吴焕淦;马晓芃;王金海;赵天平;谭琳蓥;;艾化学成分生物学作用及安全性探讨[A];中国针灸学会2009学术年会论文集(上集)[C];2009年
7 陈广通;高慧媛;郑健;吴斌;吴立军;;留兰香化学成分的研究(Ⅱ)[A];中国化学会第十三届有机分析与生物分析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8 顾雅君;王瑛;李宾;;猪苓的化学成分和药用配方[A];2013首届全国猪苓会议论文集[C];2013年
9 邵红霞;杨九艳;;列当化学成分的研究[A];第八届全国药用植物及植物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龚敏;苏奎;杨先会;符文英;邓世明;;诺丽鲜果与诺丽发酵汁化学成分研究[A];海南省药学会2009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李卫芹;[N];中国消费者报;2008年
2 裴妙荣;[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3 张贵君;[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4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产业处处长 周立东;[N];长白山日报;2012年
5 邢远翔;[N];农民日报;2002年
6 ;[N];农村医药报(汉);2007年
7 秦德英;[N];医药经济报;2008年
8 记者董映璧;[N];科技日报;2002年
9 张峰;[N];医药经济报;2007年
10 简 翁;[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英永;中药猪苓的化学成分及其药理学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2 刘明韬;瑶山润楠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7年
3 宋晓凯;观光木化学成分及抗癌活性的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2001年
4 郑群雄;三种菊科药用植物的化学成分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5 花蕾;四种药用植物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6 王满元;红药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初步研究[D];中国中医研究院;2005年
7 彭腾;栽培食用土当归抗炎症疼痛的化学成分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5年
8 赵鑫;胡颓子(胡颓子科),,短肋羽藓(藓纲:羽藓科)和假柴龙树(茶茱萸科)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白虹;栽培乌拉尔甘草和直立白薇的化学成分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2005年
10 强音;三种富含萜类植物的化学成分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茜;烟草遗传图谱构建与农艺性状和化学成分的QTL定位[D];西南大学;2015年
2 徐胜平;云南朝鲜蓟水溶性化学成分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3 胡明;植物葎草乙酸乙酯萃取物化学成分研究[D];延边大学;2015年
4 白瑞;隆纹黑蛋巢菌化学成分及神经营养活性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5 曲刚;川芎的化学成分及保肝活性研究[D];延边大学;2015年
6 董乐乐;两种药用植物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7 魏国清;绒毛山胡椒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8 倪再辉;民族药芒萁的化学成分研究[D];贵阳医学院;2015年
9 乐世俊;红花化学成分研究与活性评价[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5年
10 张瑶;两种药用植物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红花化学成分研究与活性评价,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297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2297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