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中医论文 >

汪世强教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总结(附“疏肝健脾”增效天麻钩藤饮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研究)

发布时间:2018-11-05 12:37
【摘要】:目的:追溯第五批全国名老中医专家汪世强教授学术渊源,整理与研究汪世强教授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继承人的理论及临床水平;重点梳理、提炼汪世强教授疏肝健脾的治疗方法,研究其治疗高血压患者的疗效,试图为临床上更好地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病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理论及经验总结方面:通过查阅文献、学习经典、跟师学习,仔细体会老师的学术思想及用药特点,做好跟师笔记,总结了汪世强教授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临床研究方面:本文根据汪世强教授在高血压病方面独到见解,他认为高血压病与肝、脾关系均密切。肝疏泄正常,脾才能维持升清降浊的生理功能,即“土得木而达”;反之,则会影响脾的正常生理功能。肝阴亏损,阴不制阳,肝阳易亢;肝失疏泄,脾失健运,痰瘀内生,痰瘀上扰清窍,而发本病。进行了汪世强教授“疏肝健脾”增效治疗阴虚阳亢型高血压病的临床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共纳入120例高血压病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两组均以4周为一疗程,一疗程后,对治疗前后高血压患者血压的变化差值以及中医证候评分、血脂、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C反应蛋白等结果进行评价,对汪世强教授“疏肝健脾”增效天麻钩藤饮治疗高血压病临床效果进行综合评定。结果:汪世强老师的学术渊源,主要来源于学习经典,如《黄帝内经》、《金匮要略》、《伤寒论》、《温病条辨》,以及多年跟从其父亲已故川派名中医汪新象临床学习,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学术思想。汪世强教授的学术思想为:1.重视脾胃,疏肝健脾,双管齐下。2.治疗疾病擅用扶阳理念3.善从三焦辨治各种疾病。论文通过大量案例的讨论和分析,对汪世强教授临床经验进行了整理与研究。总结了汪世强教授1.辨证特点:重三焦、和少阳①善从三焦辨治疾病,②和解少阳治久咳不已。2.治法特点:重温阳、调肝脾、健脾胃①补火助阳治疗各种寒性疾病,②疏肝健脾治疗杂病,③调理脾胃治疗儿科疾病。3.用方特点:①善用经方,②多个小方合用,汪世强教授用四合汤治疗胃病经验介绍,③擅用基础方,④结合病机,自拟处方。4.用药特点:①咳、喘、痰常用干姜、细辛、五味子,②疏肝健脾常用柴胡、白芍、党参、白术、茯苓,③扶阳常用:附子、干姜、肉桂、细辛,④用药注重相反相成,⑤补益各脏必配伍补肾药。(5)治疗疾病注重五行生克制化和脏腑之间的关系等临床经验。临床研究运用疏肝健脾增效天麻钩藤饮治疗阴虚阳亢型高血压病其结果如下:1.两组证候和血压疗效对比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2.两组治疗前收缩压和舒张压对比,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1、2、4周后,各组内收缩压和舒张压下降差值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治疗2周后,对照组与治疗组血压下降差值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4周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收缩压和舒张压均降低,血压下降差值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两组血脂比较,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4.两组治疗前血管紧张素Ⅱ对比,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血管紧张素Ⅱ经治疗后明显降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经治疗后血管紧张素Ⅱ降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两组治疗前醛固酮对比,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醛固酮经治疗后明显降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经治疗后醛固酮降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两组治疗前CRP对比,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CRP经治疗后明显降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经治疗后CRP降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汪世强教授的辨证特点:重三焦、和少阳;治法特点:重温阳、调肝脾、健脾胃;用方特点;用药特点;治疗疾病注重五行生克制化和脏腑之间的关系等临床经验对于临床的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临床研究证实“疏肝健脾”能增强天麻钩藤饮降压效果,改善临床症状。其机理可能与增效抑制高血压病患者的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和降低高血压病患者的CRP有关。汪世强教授治疗高血压的思路可靠有效.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249;R25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祁文强;阎艳萍;;浅谈疏肝健脾在身体素质调节中的作用[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1年12期

2 李霞;疏肝健脾汤治疗经前期紧张综合征58例[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3 姚晓天;疏肝健脾解毒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50例[J];江苏中医药;2003年08期

4 罗雷;疏肝健脾汤对失眠治疗作用的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5年03期

5 胡彦烨;;疏肝健脾补肾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68例[J];中国中医急症;2006年02期

6 吴正平;谭为;敖绍勇;;疏肝健脾汤治疗甲亢46例临床观察[J];四川中医;2006年11期

7 陈天池;郑国银;;疏肝健脾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运用[J];时珍国医国药;2007年01期

8 林耿明;;疏肝健脾、活血祛湿法治疗非结石性慢性胆囊炎60例[J];中国中医急症;2008年04期

9 蔡锦莲;;疏肝健脾补肾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67例[J];新中医;2008年07期

10 林羽慧;王小平;邓敏;;自拟疏肝健脾汤佐治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09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葛来安;吕国雄;;疏肝健脾祛风汤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46例[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消化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上册)[C];2007年

2 姚良权;聂陆安;李秀玉;方艺晓;;高龄患者围手术期疏肝健脾强心治疗临床探讨[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围手术期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二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围手术期医学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龚琼模;甘淳;葛来安;龚蔚;万义鹏;;疏肝健脾祛风汤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46例[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十八次全国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暨2006年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6年

4 魏大臻;龚裕强;应斌宇;孔万权;孙来芳;陈大庆;林露阳;张弩;胡公义;张弩;;疏肝健脾汤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十三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大会论文集[C];2010年

5 林上助;林昌平;曾耀明;;“疏肝健脾化瘀疗肝汤”治疗肝硬化失代偿期30例近期疗效观察[A];第二十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6 林上助;;“疏肝健脾化瘀疗肝汤”治疗肝硬化失代偿期30例近期疗效观察[A];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二十三次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11年

7 李存英;张宁;;疏肝健脾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观察[A];2011年甘肃省中医药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李家邦;;疏肝健脾和胃法抗消化性溃疡复发的临床疗效及其分子机理研究[A];第二十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暨国家级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新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9年

9 杨静;张声生;;疏肝健脾化湿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66例的临床观察[A];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二十次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8年

10 陈志伟;李雄;邵雅斐;彭威;张莹;;从肝、脾、心三脏调理亚健康疲劳状态——疏肝健脾养心安神法调治60例亚健康疲劳状态临床观察[A];2009人民大会堂中医治未病与亚健康高峰论坛暨首届亚健康经络调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重庆市荣昌县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 刘世峰;浅表胃炎 疏肝健脾[N];健康报;2009年

2 谢明霞 严慧平;疏肝健脾和胃防溃疡复发[N];健康报;2009年

3 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 杨牧祥名中医工作室 于文涛 成立;慢性胃炎:疏肝健脾和胃[N];中国中医药报;2013年

4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国医大师李振华传承工作室 张正杰;李振华 疏肝健脾 清心豁痰治抑郁[N];中国中医药报;2014年

5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方药系副教授 杨桢 高琳;疏肝健脾湿易消——完带汤[N];中国医药报;2009年

6 林饶;春天每晚泡泡脚[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8年

7 伏新顺;应给癌症患者多一点希望[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8 黄乙;天寒健足正当时[N];中国医药报;2004年

9 ;疏肝健脾 清热利湿 治肝炎[N];中国中医药报;2009年

10 记者 沈明堂 见习记者 胡明明;中医院一新疗法通过鉴定[N];蚌埠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杨帆;疏肝健脾固髓方对多发性硬化T淋巴细胞及其炎症因子的影响[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6年

2 钮月;中药治疗肝郁脾虚IBS-D的临床观察及疗效与脑肠肽相关性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6年

3 廖慧玲;汪世强教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总结(附“疏肝健脾”增效天麻钩藤饮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6年

4 曾兰;疏肝健脾、化痰活血方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细胞模型线粒体损伤的干预作用[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1年

5 刘亚梅;疏肝健脾补肾方对CHB患者、HBV转基因小鼠的免疫调节作用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7年

6 于丰彦;疏肝健脾安神和胃法对肝郁脾虚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作用的机理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年

7 郑春风;疏肝健脾、利湿活血法治疗脂肪肝的临床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季雪良;疏肝健脾化瘀法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5年

2 朱俐鲆;疏肝健脾消瘿方治疗桥本甲状腺炎的临床观察[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5年

3 陈幽兰;疏肝健脾和胃法治疗肝胃不和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观察[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

4 詹惠娟;疏肝健脾颗粒剂在肝郁脾虚型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治疗中的增效观察[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

5 崔小可;疏肝健脾消瘿汤治疗桥本氏甲状腺炎合并甲减的临床观察[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6年

6 苏茜茜;疏肝健脾安神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年

7 谢东翰;疏肝健脾、养阴化瘀利湿法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中的应用[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5年

8 宋世琦;疏肝健脾针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远期临床疗效观察[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4年

9 石玲;疏肝健脾活血方加减治疗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的临床研究[D];河南中医学院;2012年

10 王任胜;疏肝健脾解郁法对糖尿病合并抑郁症作用的临床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3121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23121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ff7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