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指肠溃疡中医证型与HP、血清胃蛋白酶原的相关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8-11-05 14:46
【摘要】: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探寻十二指肠溃疡(duodenal ulcer,DU)中医证型与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血清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PG)水平的相关性,以期利用上述两种西医客观指标,帮助我们在临床中对该病做出正确的辨证分型,从而提高中医对该病的诊疗水平。研究方法:1、收集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2015年3月至2016年12月收住院经胃镜诊断为十二指肠溃疡活动期(A期),并且符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所有研究对象(≥100 例)。2、查阅并记录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中医证型、胃镜诊断结果、HP的检测结果、血清PGⅠ、PGⅡ值。3、主要观察DU中医证型、HP感染及血清PGⅠ、PGⅡ值,利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以探寻DU中医证型与HP、血清PG的相关性。本课题属于回顾性研究。结果:1、一般资料分析:共收集十二指肠溃疡活动期(A期)患者139例,脾胃虚寒证57例(41.00%)脾胃湿热证31例(22.3%)肝胃不和证30例(21.6%)胃阴不足证11例(7.9%)胃络瘀阻证10例(7.2%)。十二指肠溃疡各证型在性别、年龄分组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病程分级构成比在不同证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两两比较结果提示脾胃虚寒证、肝胃不和证、脾胃湿热证患者的病程分级构成比与其他证型相比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00.0083),且病程均较其他证型短。2、十二指肠溃疡各证型与HP感染的关系:在全部证型中,脾胃虚寒证组的HP阳性率(84.2%)最高。经检验提示十二指肠溃疡各证型与HP感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十二指肠溃疡各证型与血清PGⅠ、PGⅡ的关系:各组证型间患者血清PGⅠ含量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00.01);多组间两两比较提示脾胃虚寒证、肝胃不和证、脾胃湿热证的血清PG Ⅰ含量分别与其他证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83),且其血清PG Ⅰ含量均较其他证型高。各组证型间血清PGⅡ含量比较提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100.05)。4、证型的多因素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患者性别、年龄分组、病程分组、HP感染、血清PGⅠ、血清PGⅡ与脾胃虚寒证无明显相关性(P>0.05)。血清PGⅠ含量与肝胃不和证有显著正相关(P=0.0130.05),即血清PGI含量每增加1 ng/ml(OR=1.011,95%CI=1.002-1.020)患者为肝胃不和证将增加1.011倍。血清PG Ⅰ含量与脾胃湿热证有显著负相关(P=0.0210.05),即血清PG Ⅰ含量每降低1 ng/ml(OR=0.989,95%CI=0.980-0.998)患者为脾胃湿热证将增加0.989倍。结论:1、十二指肠溃疡活动期(A期)患者中医证型具有一定的规律,主要集中在脾胃虚寒证、肝胃不和证和脾胃湿热证。2、患者性别、年龄对中医证型分布无明显影响,而病程在不同中医证型有明显差异,随着病程延长,患者为胃阴不足证和胃络瘀阻证的概率增加。3、尚未能推断十二指肠溃疡中医证型与HP感染具有相关性,仍需要扩大样本量进一步探讨。4、十二指肠溃疡患者中医证型与血清PGⅠ水平密切相关,与血清PGⅡ无明显相关性。若血清PGⅠ含量偏高,提示患者为脾胃虚寒证、肝胃不和证和脾胃湿热证多见;若血清PGⅠ含量偏低,提示患者为胃阴不足证及胃络瘀阻证多见。可将血清PGⅠ含量作为十二指肠溃疡活动期(A期)患者中医辨证分型的临床参考依据之一,值得进一步研究。5、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肝胃不和证、脾胃湿热证与血清PGⅠ含量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血清PG Ⅰ含量高,患者为肝胃不和证概率大。血清PGⅠ含量低,患者为脾胃湿热证概率大。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R259
本文编号:2312403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R25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邹继承;;消化性溃疡中医辨证分型及治疗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年30期
2 徐丹;杭海燕;刘敏;丁霞;师宁;陈润花;陈亮;;消化性溃疡中医证型与证素分布特点的文献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2年07期
3 张亮;;中西医结合治疗脾胃虚寒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临床疗效评估[J];光明中医;2011年12期
4 周晓虹;叶梓苇;;消化性溃疡证型分布规律研究[J];山东中医杂志;2011年10期
5 张润民;;中医药治疗消化性溃疡研究进展[J];河北中医;2011年04期
6 张万岱;胡伏莲;萧树东;徐智民;;中国自然人群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0年05期
7 张声生;李乾构;王垂杰;;消化性溃疡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09,深圳)[J];中医杂志;2010年10期
8 唐燕萍;李振文;;胃蛋白酶原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研究[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10年05期
9 唐琳;黄启阳;杨云生;;消化性溃疡的检查方法及诊断标准[J];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10年05期
10 汤玉茗;袁耀宗;;提高消化性溃疡的愈合质量[J];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10年05期
,本文编号:23124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2312403.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