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中医论文 >

通督醒脑针刺疗法对脑性瘫痪合并语言障碍患儿的临床研究

发布时间:2018-11-10 13:40
【摘要】:背景:脑性瘫痪合并语言障碍是指患儿以明确诊断脑瘫为基础,同时出现语言理解、表达及交流问题,简言之,伴有语言或言语功能障碍。根据2015版脑性瘫痪康复指南,脑瘫患病率约为2-3.5‰,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伴或不伴有语言和智力、视听觉缺陷等。语言障碍作为脑性瘫痪的常见伴发障碍,约占患儿的70-75%左右。这种障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患儿正常的语言理解、表达和交流,不利于正常的人际交往和社会心理发展,同时影响患儿的学习能力进而加重患儿运动、智力障碍,严重降低患儿的生活质量。目前脑瘫患儿语言治疗的现代医学疗法主要依靠语言训练及认知教育,国内治疗语言障碍从整体着眼,在语言训练基础上,增加传统特色疗法如头针、穴位注射、推拿等疗法,具有明确的疗效。根据导师多年临床经验,我们总结发现,将石学敏院士醒脑开窍针刺法与经验头针疗法相结合,即"通督醒脑针刺疗法",治疗脑瘫合并语言障碍疗效显著,本研究旨在探索通督醒脑针刺疗法治疗此类疾病的临床应用价值。目的:本研究拟用科学的随机对照方法,通过对两组语言障碍的CP(Cerebral Palsy)患儿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进行对照研究,治疗组采用通督醒脑针刺疗法,对照组采用本院常规的经验头针疗法,寻求治疗脑性瘫痪合并语言障碍者更有效的方法,探索通督醒脑针刺疗法对于患儿的临床疗效,为脑瘫患儿回归社会、改善其生活质量提供可行的途径。方法:通过随机对照法,选取在南海妇幼保健院住院及门诊2-6岁合并语言障碍的CP患儿80名,分成A组-治疗组、B组-对照组,每组40例,进入统计的共71例,A组35例,B组36例;A、B两组均进行语言训练及其他必要运动、认知康复训练,在此基础上A组加用通督醒脑针刺疗法,B组加用经验头针疗法。语言训练及康复训练:每日1次,20次为1个小疗程;通督醒脑针刺及经验头针:隔日1次,10次为1个小疗程。综上所述,小疗程周期为20天,每个小疗程间隔15天,大疗程周期为3个小疗程(90余天),大疗程间隔2个月,间隔期间行家庭康复治疗。本研究的总干预疗程为2个大疗程,即观察周期为10个月。分别在总干预疗程开始及结束时,进行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制定的S-S法及构音障碍检查法、北京盖塞尔发育量表评定语言能力提高情况及Gesell量表各能区得分变化。研究的结果采用SPSS20.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研究开始前对A、B两组患者在入组性别、父母受教育程度、不同年龄分段、年龄等一般情况,平均病程、脑瘫GMFCS功能分级情况、脑瘫类型、语言障碍类型、Gesell量表各能区发育商等病情相关因素,两组Gesell量表语言发育商进行比较,二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前二组一般情况、病情程度、语言障碍程度具有可比性。2、对A、B二组患儿Gesell量表各能区发育商(DQ)、治疗前后发育商差值及各组自身治疗前后发育商进行统计分析:治疗后,A组社会适应、语言及个人社交发育商显著性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㩳0.05),在大运动、精细运动能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在语言、个人社交能区治疗前后发育商差值显著性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社会适应、大运动、精细运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㧐0.05);各组自身Gesell量表五个能区发育商治疗后显著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㧐0.05)。3、通过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制定的S-S法及构音障碍检查法进对治疗后两组患儿的有效性进行统计分析:A组患儿疗效显著性优于B组(P0.05),总有效率显著优于B组(P0.05);A组语言发育迟缓+构音障碍患儿疗效显著性优于B组(P0.05),总有效率显著优于B组(P0.05);A组2-3岁患儿疗效显著性优于B组(P㩳0.05),总有效率与B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3-6岁组患儿疗效及总有效率与B组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通督醒脑针刺疗法能够明显改善脑瘫患儿语言障碍:(1)通督醒脑针刺疗法改善脑瘫患儿语言障碍较经验头针疗法疗效更显著,改善脑瘫患儿语言发育迟缓合并运动性构音障碍者疗效优于常规经验头针。(2)通督醒脑针刺不仅明显改善患儿语言障碍,同时进一步提高患儿智力水平及社会交往能力,尤其在提高社交能力方面比经验头针疗效更显著。(3)通督醒脑针刺对2-3岁患儿语言障碍疗效优于经验头针组但总有效率无明显差异,对3-6岁患儿疗效无明显差异,可能与2-3岁患儿自身语言发育及康复速率快,对治疗手段的敏感性高、康复效果好有关,有待进一步临床研究。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R246.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方玉华,林志敏;脑性瘫痪71例致病原因分析[J];福建医药杂志;2000年06期

2 阳伟红;脑性瘫痪的护理体会[J];湖南医学;2000年03期

3 张展,汤有才,任行勤,刘安民;患儿家长的心态对脑性瘫痪治疗的影响[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1年06期

4 高忠秋,孙立,李伟涛;脑性瘫痪79例病因调查与分析[J];吉林医学;2001年06期

5 陈彬彬,黄秀瑾,黄丽莹;脑性瘫痪患儿家属的康复指导[J];现代康复;2001年11期

6 薛幸,张慧梅;综合治疗脑性瘫痪31例[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2年01期

7 薛艳霞;中西结合治疗脑性瘫痪87例[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2年05期

8 王东军,闫炜炜,谢培增;颈部脊髓硬膜外电刺激治疗脑性瘫痪的临床观察[J];广东医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9 高健 ,李小捷 ,李海华 ,纳新 ,赵世铎;脑性瘫痪幼儿父母养育态度的中日比较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年01期

10 张庆松,刘京华,董小华,徐健,安长青,杨磊,魏玉红,尤仲敏,阎炯,王海勇,代丽萍,吉小红;脑性瘫痪儿786例高危因素调查[J];中国临床康复;2003年2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俊;;家庭环境对脑性瘫痪儿童综合能力和智力的影响[A];继往开来 与时俱进——2003年康复医学发展论坛暨庆祝中国康复医学会成立20周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3年

2 任世光;王淑哲;张育锦;;蕾波法治疗小儿脑损伤及脑性瘫痪临床研究[A];中国康复医学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三届中国康复医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1年

3 王廷华;李玉晶;曹春明;;脑性瘫痪手的功能重建与康复[A];中国康复医学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三届中国康复医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1年

4 陈秀洁;许晶莉;姜志梅;高晶;郭岚敏;庞伟;;脑性瘫痪患儿血中内皮素一氧化氮、隆钙素基因相关肽改变的研究[A];继往开来 与时俱进——2003年康复医学发展论坛暨庆祝中国康复医学会成立20周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3年

5 姜志梅;吕洋;胡丽娜;;脑性瘫痪患儿气质特征分析[A];中国康复医学会首届儿童康复学术会议暨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第八届小儿脑瘫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6 周雪娟;;婴儿运动发育落后与脑性瘫痪的鉴别与干预[A];浙江省中医药学会2006年儿科中医、中西医结合学术交流暨继续教育研讨会资料汇编[C];2006年

7 黑明燕;李颖;旷寿金;赵小林;;提高基层地区群众对脑性瘫痪认知程度的方法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四次全国儿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8 刘振襄;钱旭光;马美美;赵勇;林青梅;欧宛新;董晓斌;何淑媚;;脑性瘫痪疗效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9 闫丽娜;刘晓红;;浅谈脑性瘫痪儿童的头部训练[A];全国首届康复技术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1995年

10 麦坚凝;;脑性瘫痪及其常见共患病的诊治[A];第三届全国儿童康复学术会第十届全国小儿脑瘫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家长参与下脑性瘫痪协作式康复的研究[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2 陈亚伟;错误认识延误儿童脑瘫治疗[N];中国医药报;2006年

3 王小衡;脑瘫好发早产儿[N];大众卫生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李宏;脑性瘫痪病因及其修复机制的系列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3年

2 卢咏琳(Janet Wing lam Lo);激光针灸与传统针剌治疗脑性瘫痪儿童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滨榕;关于脑性瘫痪儿童视觉障碍的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5年

2 邬仪杰;脑性瘫痪偏瘫型三维步态分析步行时空参数和站立相关节运动特征[D];重庆医科大学;2015年

3 马勇鹏;脑性瘫痪与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的研究进展[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

4 张玉tb;脑性瘫痪儿童营养与细胞免疫状态的研究[D];郑州大学;2016年

5 邱霞;脑性瘫痪ICF-CY核心分类组合简明通用版临床应用的初步研究[D];佳木斯大学;2016年

6 叶玉香;俞募穴针刺治疗脑性瘫痪的临床研究[D];河南中医药大学;2016年

7 马其舟;早产儿和足月儿脑性瘫痪的危险因素分析及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的比较[D];安徽医科大学;2017年

8 周园;通督醒脑针刺疗法对脑性瘫痪合并语言障碍患儿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7年

9 孙慧清;小儿脑性瘫痪的流行病学调查[D];郑州大学;2006年

10 贺媛媛;宫内感染序贯缺氧缺血性脑性瘫痪鼠模型构建与评估[D];安徽医科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3226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23226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43d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