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中医论文 >

针刺阳陵泉对脊髓完全横断患者循经感传及循经效应影响的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18-11-19 20:53
【摘要】:目的:本研究以脊髓完全横断患者为研究载体,以健康受试者为对照,观察针刺阳陵泉穴对不同状态下肢体远端循经感传现象及血流灌注量的影响,探讨高位中枢对针刺阳陵泉循经效应的影响以及循经感传的机制。方法:本研究的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脊髓完全横断患者)与对照组(健康人)两组。观察组的受试者均是来于自盛京医院沈北新区分院的脊髓完全横断患者,共17人,其中男性13人,女性4人。研究过程中观察组由于不同原因脱落4例,最终完成13例;对照组受试者均来自沈阳师范大学,共25人。针刺方法:本研究中由同一位医生分三次对每位受试者的阳陵泉穴、经脉非穴(外丘与光明的中点)与非经非穴(阳陵泉与外丘的中点)进行针刺(针刺过程中行针持续60s),每两次实验间隔至少为48小时。指标观测:本研究的观测部位为位于足背部的足窍阴、侠溪、足临泣与丘墟四个穴位,应用激光散斑成像系统(MOOR FLPI-2)观测并记录下四个观测穴位针刺前一分钟,行针中一分钟与出针后一分钟的血流灌注量;即时询问记录受试者在行针时的感传情况。分析方法:(1)分析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各自组内的在相同针刺组下各观测穴位自身前后的血流灌注量以及同一观测穴位在不同针刺组的血流灌注改变量(行针中-进针前,出针后-进针前);(2)分析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各自的针刺阳陵泉得到的调节观测穴位血流灌注量的效果。所有受试者在接受实验前均已了解实验相关内容,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结果:1.血流灌注量改变1.1脊髓横断组:脊髓横断组的血流灌注量在行针时整体呈上升趋势,行针结束留针时呈下降趋势,出针后低于进针前,但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1.1.1同一针刺组,不同观测穴位自身针刺前后血流灌注量的比较:针刺阳陵泉穴组、经脉非穴组与非经非穴组得到的足窍阴穴,侠溪穴,足临泣穴与丘墟穴针刺前与行针中、针刺后血流灌注量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1.2同一观测穴位,不同针刺组间血流灌注改变量的比较:足窍阴穴,侠溪穴,足临泣穴与丘墟穴在阳陵泉组,经脉非穴组与非经非穴组三组得到行针中-进针前、出针后-进针前的血流灌注改变量之间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2健康人组:健康人组的血流灌注量在行针时整体呈上升趋势,行针结束留针时呈下降趋势,阳陵泉组出针后高于进针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脉非穴组与非经非穴组出针后低于进针前,无统计学意义(P0.05)。1.2.1同一针刺组,不同观测穴位自身针刺前后血流灌注量的比较:阳陵泉组的四个观测穴位进针前与行针中、出针后的血流灌注量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脉非穴组经脉非穴组:足窍阴穴进针前与行针中、出针后血流灌注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侠溪穴进针前与行针中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针前与出针后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足临泣穴进针前与行针中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针前与出针后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丘墟穴进针前与行针中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针前与出针后血流灌注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经非穴组足窍阴穴进针前与行针中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针前与出针后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侠溪穴进针前与行针中、出针后血流灌注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足临泣穴进针前与行针中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针前与出针后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丘墟穴进针前与行针中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针前与出针后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1.2.2同一观测穴位,不同针刺组间血流灌注改变量的比较:足窍阴穴、侠溪穴、足临泣穴与丘墟穴四个观测穴位点在阳陵泉组、经脉非穴组与非经非穴组三组中分别得到的行针中-进针前以及出针后-进针前的血流灌注改变量中,阳陵泉组与经脉非穴组与经脉非穴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2.感传情况2.1健康人针刺阳陵泉:出现感传者为24例,占96%,均循经;针刺经脉非穴:出现感传者为20例,占80%,均循经;针刺非经非穴:出现感传者为21例,占84%,其中1例疑似胆经,20例疑似胃经或未知感传。2.2脊髓完全横断患者针刺阳陵泉、经脉非穴与非经非穴患者均无主观感觉,无主观感传。结论:1.脊髓完全横断阻碍了循经针刺效应的完整表达。2.高位中枢参与了循经感传的实质过程且对调节血流灌注量具有重要作用。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R2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沈金焕;;温针灸激发循经感传现象为主要手段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年30期

2 柏芳芳;谭亚芹;苗茂;翟伟;王琦;刘亮;;循经感传与中医体质相关性研究[J];中国针灸;2016年10期

3 谢佳更;王顺;;电揑针循经感传治疗偏头痛的疗效观察及机制探析[J];世界中医药;2016年07期

4 朱世鹏;陈欢;李晓泓;孙亦农;;针刺得气的特征及机制研究概述[J];中医杂志;2015年19期

5 苏美玲;陈铭;许金森;;“气至病所”源流考及临床应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年07期

6 李强;叶金甜;杨柳;闵霏;梁凤霞;王华;;针感的溯源及其本质[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4年09期

7 粟万成;;循经感传针刺补泻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研究[J];内蒙古中医药;2014年19期

8 罗秀英;;“透天凉”针刺法历史渊源与研究现状分析[J];中国中医急症;2014年04期

9 李春日;谷忠悦;;针刺“曲池”穴循经感传的循经表面肌电变化研究[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14年08期

10 李磊;尤传香;;试论经络理论的文化内涵[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胡翔龙;许金森;吴宝华;杨广应;张福强;;循经感传的形成机理[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俊;电揑针循经感传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研究[D];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2016年



本文编号:23433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23433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828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