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中医论文 >

头花蓼对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模式识别受体及胃肠激素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8-11-23 11:11
【摘要】:目的:本实验通过检测H.pylori感染以及头花蓼治疗后SD大鼠固有免疫应答中重要的模式识别分子TLR4和DC-SIGN的蛋白和基因水平,以及胃肠激素GAS、SS m RNA表达变化,探讨头花蓼抗H.pylori可能的机制和调节和修复的作用,为临床研究治疗H.pylori感染的慢性胃炎及新药的研发提供有价值的实验依据。方法:(1)H.pylori SS2000的培养:将SS2000均匀涂布于哥伦比亚血琼脂上,37℃三气培养箱内培养72h,观察细菌生长情况,稳定传代3次后进行H.pylori鉴定;(2)建立H.pylori感染SD大鼠的慢性胃炎动物模型:SD大鼠适应性饲养1w后,将96只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70只)、空白组(16只)以及药物空白组(16只),所有SD大鼠禁食不禁水12h,5g/L的Na HCO3和消炎痛混合液进行预处理,雄鼠1.0m L/只,雌鼠0.5m L/只;灌胃后继续禁食不禁水,6h后模型组给予1×109cfu/m L H.pylori SS2000菌液1.5m L,灌胃后禁食禁水4h,隔天灌胃,共5次,空白组及药物空白组以等量的无菌脑心浸液肉汤代替;(3)感染动物模型鉴定:末次灌胃结束后8w,禁食禁水24h,模型组及空白组随机抽取6只SD大鼠进行处死,按照洛桑标准,将胃窦黏膜进行HE染色,观察SD大鼠胃黏膜发生慢性炎症改变;对SD大鼠胃黏膜进行快速尿素酶实验、细菌微需氧培养及改良W-S银染法检测胃黏膜H.pylori的定植。模型组SD大鼠胃黏膜呈现慢性炎症病理改变并有H.pylori定植,证实慢性胃炎动物模型构建成功;(4)药物治疗:成功造模后,将造模组分为4组(16只/组)分别进行头花蓼高、中、低剂量药物连续治疗2w,模型组不予治疗。药物空白组以高剂量头花蓼给正常SD大鼠,空白组正常饲养。末次灌胃2w后,处死SD大鼠取其胃组织(处死前禁食禁水24h),取出胃黏膜组织胃窦部分,将其分为4份,一份装入脑心浸液肉汤保存液中,进行H.pylori微需氧培养;一份进行快速尿素酶实验(试纸法);一份装入样品保护液中,冻存于-80℃的冰箱中,用于RNA提取;一份放入配好的福尔马林固定液中,进行组织切片,用于HE染色、免疫组化等;(5)头花蓼效果评价:H.pylori的清除率;HE染色观察胃黏膜淋巴细胞浸润情况;(6)以头花蓼效果最好的剂量作为治疗组,采用免疫组化和real-time PCR的方法检测头花蓼治疗前后SD大鼠固有免疫应答中重要模式识别分子DC-SIGN、TLR4的蛋白和基因水平表达变化;(7)采用原位杂交法检测GAS(Gastrin,Gas)、SS(Somatostatin,SS)的m RNA的表达变化。结果:(1)H.pylori SS2000鉴定:尿素酶、触酶、氧化酶、革兰染色观察证实确为H.pylori SS2000;(2)接种H.pylori后8w,经模型鉴定,HE染色结果显示模型组SD大鼠胃黏膜均呈现慢性炎症改变,胃黏膜H.pylori培养、胃黏膜快速尿素酶阳性、Giemsa染色有H.pylori定植,证实H.pylori感染SD大鼠慢性胃炎的动物模型构建成功;(3)头花蓼治疗效果:经SD大鼠胃黏膜H.pylori培养结果显示,头花蓼药物不同剂量作用以后,H.pylori的定植密度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头花蓼高剂量组(172.29mg浸膏/m L)清除率为91.573%,头花蓼中剂量组(57.43mg浸膏/m L)清除率为78.200%,头花蓼低剂量组(19.14mg浸膏/m L)清除率为76.327%;头花蓼不同剂量对胃黏膜的炎症改善情况有所不同;(4)免疫组化结果显示,TLR4、DC-SIGN主要在胃黏膜上皮细胞胞浆中表达,在空白组中,上皮细胞构成规则的腺体,未见表达,模型组中,TLR4、DC-SIGN表达强阳性,H.pylori上调了TLR4、DC-SIGN的表达水平,分别上调1.6倍和3.2倍(P0.01),经头花蓼治疗后的,阳性表达减弱,分别下调了1.33倍和2.6倍(P0.01),头花蓼空白组与空白组相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5)real-time PCR结果显示:H.pylori刺激后,模型组的TLR4 m RNA和DC-SIGN m RNA表达量明显上调,分别是2.7倍和3倍(P0.05),经头花蓼作用后,TLR4m RNA与DC-SIGN m RNA的表达水平有明显的下调趋势(P0.05),分别为1.97倍和1.76倍,空白组与药物空白组无统计学差异;(6)原位杂交显示:感染H.pylori后GAS表达明显升高,阳性表达较空白组多,通过扫描灰度值计算GAS光密度值显示上调1.26倍(P0.01),SS表达明显下降,光密度值明显下调1.19倍(P0.01),头花蓼作用后GAS下调1.12倍(P0.05);SS表达有轻微程度的升高,但不明显(P0.05)。结论:(1)头花蓼高剂量对H.pylori清除效果最好,且改善胃黏膜炎症效果良好;(2)头花蓼可能通过调节模式识别受体TLR、DC-SIGN来影响固有免疫平衡;(3)头花蓼可能具有调节胃肠激素GAS、SS平衡的功能。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贵州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25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长生,韩见宇,魏升华,梁斌,王传芳;不同肥料及施用量对头花蓼产量的影响[J];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05年05期

2 李孟林;梁斌;姚强;唐靖雯;谢宇;杜丰;;苗药—头花蓼研究综述[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05年06期

3 孙长生,梁斌,王传芳;头花蓼研究进展[J];中药研究与信息;2005年04期

4 王新村;魏升华;韩见宇;梁斌;李孟林;王传方;;头花蓼营养生长特性观察研究[J];中国现代中药;2006年03期

5 王新村;孙长生;韩见宇;梁斌;李孟林;王传方;王尚华;;头花蓼种子育苗技术研究[J];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06年02期

6 王新村;魏升华;孙长生;韩见宇;王传方;梁斌;;头花蓼开花结果与授粉特性观察研究[J];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06年04期

7 潘雯婷;张丽艳;谢宇;李孟林;周涛;魏升华;何平;;主成分及聚类分析法对不同产地头花蓼的综合质量评价[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年10期

8 余欣洋;张丽艳;谢宇;魏升华;李孟林;陈华;;主成分分析确定头花蓼最佳采收时间及初加工方法[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3年21期

9 王祥培;吴红梅;王祥森;刘霞;;不同采收期头花蓼药材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J];时珍国医国药;2010年11期

10 张小波;周涛;郭兰萍;朱寿东;黄璐琦;;基于地形因子的贵州省头花蓼生态适宜性等级划分[J];中国中药杂志;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张予;覃贵江;;苗药——头花蓼文献综述[A];全国中药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2 张小波;周涛;郭兰萍;朱寿东;;基于地形因子的贵州省头花蓼生态适宜性等级划分[A];2010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0年

3 王尚华;魏升华;冉懋雄;李孟林;张丽艳;左爱萍;冯中宝;陈华;廖明武;;苗药头花蓼种质资源收集保存与优良种源筛选研究[A];海峡两岸暨CSNR全国第十届中药及天然药物资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4 梁斌;李孟林;冉懋雄;张代金;王新村;王尚华;左爱萍;唐靖雯;;苗药头花蓼GAP基地建设与品牌创新[A];全国第8届天然药物资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张予;覃贵江;;苗药——头花蓼的研究进展[A];2003全国苗医药学术研讨会特辑[C];2003年

6 周涛;金艳蕾;江维克;艾强;魏升华;杨占南;;头花蓼不同地理种源的遗传多样性与没食子酸含量相关性分析[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届中药鉴定学术会议暨WHO中药材鉴定方法和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王尚华;魏升华;冉懋雄;李孟林;张丽艳;冯中宝;陈华;;苗药头花蓼野生资源调查、种植适宜区分析与GAP基地选建依据[A];海峡两岸暨CSNR全国第十届中药及天然药物资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8 梁斌;李孟林;冉懋雄;张代金;王新村;王尚华;左爱萍;唐靖雯;;苗药头花蓼GAP基地建设与品牌创新[A];2006海峡两岸暨CSNR全国第七届天然药物资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田洋;威门公司全力推进头花蓼新药研发[N];贵州日报;2005年

2 田洋;头花蓼产业链条不断延伸[N];贵州日报;2005年

3 本报记者 何君林 通讯员 陈霞;百姓的日子像头花蓼一样红火[N];中国中医药报;2014年

4 吴道科;浙商投资6千万“头花蓼”项目落户三穗[N];经济信息时报;2011年

5 黄岚;头花蓼3项研究成果获国家专利[N];中国医药报;2006年

6 本报记者 张益;威门药业依托知识产权保护做大品牌[N];贵州日报;2007年

7 崔昕;实施蓝海战略 力推黔药出山[N];中国医药报;2007年

8 记者 李琦琨;贵州威门药业成功研制10余种新药[N];经济信息时报;2010年

9 李长碧;头花蓼指纹图谱成功建立[N];中国医药报;2006年

10 张万民;施秉县苗药头花蓼通过GAP认证[N];农民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祥培;头花蓼的鉴别与质量评价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6年

2 于明;黑果腺肋花楸和头花蓼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的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跃;头花蓼的口服吸收机制及其药代动力学研究[D];贵阳医学院;2015年

2 任艳君;头花蓼对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模式识别受体及胃肠激素的影响[D];贵州医科大学;2016年

3 徐丹;基于中药血清药理学与血清药物化学方法的头花蓼抗炎药效物质及作用机制研究[D];贵州医科大学;2016年

4 吴宗萍;头花蓼耐荫及抗旱生理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5 董力;不同生境条件下头花蓼的生长繁殖特征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6 梅露露;贵州苗药头花蓼rbcL/rDNA ITS序列测定及特征性成分(没食子酸)含量分析[D];遵义医学院;2012年

7 谢宇;贵州苗药头花蓼及制剂多指标质量控制方法研究[D];贵阳中医学院;2009年

8 郭彪;头花蓼(Polygonum capitatum)再生体系建立及四倍体诱导[D];西南大学;2014年

9 许乾丽;头花蓼及其制剂化学成分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0年

10 姜洪敏;头花蓼对铜、铅和镉的富集特征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3513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23513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d10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