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诸病源候论》(以下简称《病源》)为现存首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集隋以前医学之大成,自宋以后一直备受推崇,学术影响巨大且深远。《病源》虽非针灸专著,但其收载的医学内容十分全面,其包含针灸及相关内容也也十分丰富。《病源》成书于隋初,续承了三国、两晋、南北朝这一特殊时期的医学成果。通过研究《病源》中针灸相关理论,管窥当时的针灸理论之发展面貌,展现《病源》除因机证候以外的针灸理论学术认识。并且以学术发展的眼光,研究《病源》针灸理论,为了解隋以前针灸理论发展状况提供参考。本研究主要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对《病源》的基本针灸内容作整理归类与分析;第二部分,就《病源》针灸相关内容突出的规律、特点、运用、发展等作提炼总结。首先,将《病源》全书针灸及相关内容作提取,统计,整理工作,将其分类为经络、经筋、腧穴、刺灸、脉诊、导引等部分。相较于其他内容,《病源》所含的经络内容最为丰富。因此,又将经络内容依次分为经络功能、经络循行、经络病证、经气异常等部分加以详细讨论与分析。经络功能主要有濡养、沟通、传导、诊断等方面。《病源》除了论述气血濡养的生理作用,更加着重于荣卫气血虚衰引起机体功能低下的病理状态,主要于毛发病诸候中体现;分析《病源》书中体现经络的联络功能的条文,主要通过表里二经的联系作用,强调表里二脏的生理病理联系;《病源》中还有有不少病候以病邪循经传导为理论基础,包括病邪外传和内传的双向传导;诊断方面,讨论了除外切脉诊法的络脉望诊与经脉闻诊的内容,同时兼论了“身脉”在《内经》与《病源》中的内涵差异。经络循行方面,主要探讨经络循行与疾病的关系,如经脉循行与病变部位、病情轻重,络脉、经筋循行与病候的关系等。经络相关病证方面,首先将十二经脉、络脉、奇经八脉等相关病候作整理归纳。然后针对《病源》中典型的,重要的,与特定经络相关的病候作详细分析。包括有心痛、衄血、目病、耳病、舌病、毛发病、腰痛、妇人病与妊娠胎养、下阴病等。另外,还讨论了《病源》中由经气异常所引起病变的情况,并将此内容细分为经气的虚实盛衰、经气运行障碍、经气厥逆与经气终绝四部分。因《病源》不载治法治方,其腧穴内容较少。主要有五脏背俞穴的内容,载于风病、妇人杂病、小儿杂病的中风候,并且均采用急灸法进行治疗,也出现于痈疽病诸候条文当中;还有五输穴的内容,分别载于时气病、热病、伤寒病之时气毒攻手足候、热毒攻手足候、伤寒毒攻手足候。还有少量关于风府、关元等具体腧穴的内容。《病源》的六经方面的内容,主要囊括在外感热病条文当中,集《内经》、《难经》、《伤寒论》伤寒六经理论认识,以经络立论,但又与《伤寒论》六经证治不尽相同。在六经传变思想影响下,《病源》以病期为纲,讨论诸外感热病发展与传变规律,但又对外感热病表现出的具体病候进行针对性论述。《病源》书中所包含的针灸证治内容较少,大部分为《病源》引用前世文献原文时保留了原治疗部分。经整理,包括中风急灸背俞、外感热病系统的刺灸法、痈疽刺法、五脏六腑病之补泻法、小儿灸法、刺灸养胎法等。有关《病源》脉诊部分,通过文献比较得之《病源》脉诊理论主要源于《脉经》。因此本研究将脉诊内容作提取、整理,仅对虚劳候之脉诊内容作详细分析,发现《病源》以病候为纲,将《脉经》分散于各处的同一病候的脉诊内容,集中安排于一处,并不时地加入新的认识与观点,余从略。导引部分由于对研究针灸相关理论参考意义不大,亦未详加讨论。身形方面,仅含有“分肉”与“本节”等相关内容。第二部分,共提炼出《病源》针灸及相关理论三个主要特点,并予以剖析。第一,通过文献比较法与文献计量法,得出《病源》针灸理论主要来自《内经》、《难经》等经典理论的继承。同时,由《病源》著书特点决定,其针灸理论呈以病候为纲领的特点。第二,《病源》对经典针灸理论的运用有继承,亦有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扩展了经络的运用范围,尤其是经络病候方面;对血脉、络脉等内涵也有一定的认识发展。第三,为《病源》针灸理论之主要特点,即与脏腑理论相结合,由脏腑理论所主导。总之,本研究立足于《病源》之针灸及相关理论,展示《病源》未受瞩目的针灸理论方面的学术价值,同时为针灸学术发展研究中较薄弱的环节,即汉以后、唐以前这段时期,提供一些研究基础和参考。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24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俞昌正;;美国的中医热、针灸热[J];山东中医杂志;1988年05期
2 李复峰;;针灸论文的类型及其特点[J];中国针灸;1990年01期
3 申旭德;再论面瘫针灸法[J];新疆中医药;1997年01期
4 盛骥锋,谢晋;相应取穴运动针灸法的临床运用举隅[J];辽宁中医杂志;2001年12期
5 朱佳卿,王笑频;国外中医药(针灸)的管理与立法现状分析[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3年12期
6 王华,梁凤霞;“双固一通”针灸法与疾病防治[J];湖北中医杂志;2004年04期
7 牟宇红,张毅;针灸治疗痛证的临床研究[J];哈尔滨医药;2004年04期
8 高少才,王冰,殷克敬;“空间时相针灸法”的螺旋守中原理与应用法则[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5年06期
9 霍刚;晋志高;;国外针灸文献的发展及其现状概况[J];中国针灸;2006年06期
10 王健;王颖;;针灸在养生中应用概况及思考[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年1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吴晋怀;钟泽鑫;;运用针灸法治疗男科病经验[A];21世纪男科学——中华医学会第五次全国男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2 高少才;王冰;殷克敬;;“空间时相针灸法”的螺旋守中原理与应用法则[A];全国中医药研究生专辑[C];2005年
3 刘珊;贾丹兵;李乃民;唐立明;李春杰;巩沅鑫;;浅析针灸法干预疲劳状态的作用和优势[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六届全国诊断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年
4 陈姗;;针灸在以色列[A];2013浙江省针灸学会年会暨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13年
5 殷克敬;;试论“空间时相针灸法”的螺旋守中原理[A];中国针灸学会针灸文献专业委员会2007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吴连凤;黄熙理;;针灸促排卵研究近况[A];第十次全国中医妇科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7 何兴伟;杨淑荣;谢强;;谢强耳鼻咽喉科针灸学术思想探析[A];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第十六次全国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C];2010年
8 刘兰兰;符文彬;;综合针灸法治疗颈椎病疗效观察[A];广东省针灸学会第十次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7年
9 周思平;黄冰林;廖为民;谢强;;谢强醍醐灌顶针灸法治疗清窍虚火证的机理探讨[A];2012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第18届学术交流会暨世界中联耳鼻喉口腔科专业委员会第4届学术年会”中西医结合耳鸣耳聋新进展学习班论文集[C];2012年
10 阿拉坦巴根·陶琦;秦淑秀;;针灸治病的原理[A];中国针灸学会第五届全国中青年针灸推拿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永明;“龙蛇大战”[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
2 李永明;有价值就会被接受和传播[N];中国中医药报;2009年
3 刘松林;中华针灸在美国悄然走红[N];中国国门时报;2005年
4 史z,
本文编号:23578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23578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