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心理疗法干预失眠障碍的随机对照研究
发布时间:2018-11-28 10:40
【摘要】:背景失眠障碍是以睡眠启动及维持困难为特点的一种常见睡眠障碍,发病率较高,是目前最常见的一类睡眠障碍。随着对失眠心理发病机制的认识,失眠的心理疗法近年来成为失眠治疗的研究热点,疗效得到广泛的肯定。心理疗法中失眠的认知行为疗法更被美国心理卫生学会、美国《内科学年鉴》确立为慢性失眠的首选治疗方法,但由于其核心治疗方法睡眠限制、刺激控制对于患者而言存在一定的操作难度,及文化差异的原因,患者接受起来有一定困难,依从性稍差。为适应中国人的心理需求,我国心理工作者在心理学本土化过程中做了很多工作,发展出了一些具有中国特色、较适合于本国人的心理治疗方法。TIP中医心理疗法为其中较为系统成熟的一种疗法,该疗法在传统中医学思想、理论的基础上,汲取现代心理学知识而形成。在失眠治疗中疗效确切,目前已形成了专门针对于失眠治疗的TIP睡眠调控技术。由于之前TIP睡眠调控技术都是针对个体进行治疗,但面对广大患者群体,治疗覆盖率上依然远远不够。本研究拟在TI P睡眠调控技术中引入团体开展的形式,将TIP睡眠调控技术中的共性部分,进行团体操作,充分发挥团体开展的优势,将团体与个体治疗形式相结合,形成一整套团体个体结合治疗失眠的操作流程,以进一步提高临床效率。目的观察TIP中医心理疗法团体个体结合(以下简称“TIP疗法”)治疗失眠障碍的临床疗效,初步形成TIP疗法治疗失眠障碍的操作流程。对象与方法纳入病例为2015年3月~2016年10月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睡眠科就诊,并明确诊断为失眠障碍患者,共计6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TIP治疗组和CBT对照组,干预时间为8周,每周干预1次,每次持续40~60分钟。于治疗的0周、4周、8周进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失眠严重程度指数量表(ISI)、睡眠个人信念和态度量表(DBAS)、贝克抑郁量表(BDI)、贝克焦虑量表(BAI)、健康状况问卷(SF-36)评分,每组中随机选取10位患者于治疗的0周、8周进行多导睡眠监测(PSG)。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一般情况分析本研究共完成63例,脱落3例,脱落率为4.55%,其中TIP组脱落1例,CBT组脱落2例。完成的63例患者中男性14例,占比22.22%,女性49例,占77.78%;最小年龄20岁,最大年龄72岁,平均年龄49.47岁;病程最短为3个月,最长为549个月,平均为73.87个月;失眠类型中入睡困难者有12例,占19.04%;中途易醒或醒后入睡困难者(以下简称“维持困难”)有11例,占17.47%;早醒者有2例,占3.17%;入睡困难伴维持困难者24例,占38.09%;维持困难伴早醒者2例,占3.17%;入睡困难伴维持困难兼早醒者11例,占17.47%。2睡眠状况评估2.1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组间比较:4周治疗后,比较两组PSQI各因子分和总分,入睡时间、睡眠效率有显著差异(P0.05),TIP组入睡时间长于CBT组,睡眠效率低于CBT组,在睡眠质量、睡眠时间、睡眠障碍、日间功能、总分比较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8周治疗后,组间比较两组PSQI入睡时间、睡眠时间有显著差异(P0.05),TI P组入睡时间、睡眠时间长于CBT组。两组在睡眠质量、睡眠效率、睡眠障碍、日间功能、总分比较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组内比较:治疗4周后,两组PSQI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日间功能及总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改善(P0.05)。治疗8周后,两组PSQI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日间功能及总分前后对照均有显著改善(P0.05)。2.2失眠严重指数(ISI)组间比较:治疗4周后,比较两组ISI总分,差异有显著性(P0.05),CBT组优于TIP组。治疗8周后,两组间ISI总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组内比较:治疗4周后,两组ISI总分前后对照均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4周后优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两组ISI总分前后对照均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优于治疗前。2.3多导睡眠监测(PSG)组间比较:8周治疗后,比较两组PSG各项,两组未见显著差异(P0.05)。组内比较:8周治疗后,两组PSG检查前后对照均未见显著差异(P0.05)。3睡眠信念和态度问卷(DBAS)组间比较:经过4周治疗后,组间比较DBAS量表总分及4个分量表(失眠所致后果、关于睡眠的担忧、对于睡眠的期望、药物),结果对于睡眠的期望分量表得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TIP组劣于CBT组,余总分、失眠所致后果、关于睡眠的担忧、药物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8周治疗后,组间比较两组DB AS,对于睡眠期望分量表得分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CBT组优于TIP组,余各分量表和总分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组内比较:治疗4周后,两组DBAS总分和各分量表前后对照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优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两组DBAS总分和各分量表前后对照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优于治疗前。4贝克焦虑量表(BAI)与贝克抑郁量表(BDI)组间比较:治疗4周后,对BAI、BDI量表总分进行组间比较,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8周后,组间比较两组BAI、BDI总分,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组内比较:治疗4周后,两组BAI、BDI前后对照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优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两组BAI、BDI前后对照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优于治疗前。5 SF--36量表组间比较:4周治疗后,对SF-36量表总分及各分量表进行组间比较,结果两组在分量表生理机能(PF)、生理职能(RP)、一般健康状况(GH)、精力(VT)、社会功能(SF)、情感职能(RE)及总分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8周治疗后,组间比较两组SF-36量表总分及分量表PF、RP、GH、VT、SF、RE得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组内比较:TIP组治疗4周后,将SF-36量表总分及各分量表与入组时比较,结果VT得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优于治疗前,余各分量表PF、RP、躯体疼痛(BP)、GH、SF、RE、精神健康(MH)及总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TIP组治疗8周后SF-36量表总分及各分量表与入组时比较,结果RP、BP、G H、VT、总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优于治疗前,余PF、SF、RE、M H差异无显著性(P0.05);CBT组治疗4周后,将SF-36量表总分及各分量表与入组时比较,结果GH、VT、SF、RE、总分均优于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P0.05),余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8周后与入组时比较,结果BP、GH、VT、SF、RE、总分均优于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P0.05),余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6临床疗效分析8周治疗后,TIP组治愈、显效、有效、无效人数分别为8人、9人、11人、4人,分别占TIP组总人数的25%、28.1%、34.4%、12.5%,总有效率为87.5%;CB T组治愈、显效、有效、无效人数分别为7人、14人、6人、4人,分别占对照组总人数的22.6%、45.6%、19.4%、12.9%,总有效率为87.1%。比较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1 TIP疗法对失眠有效TIP疗法能有效改善失眠患者睡眠的主观评价指标,失眠严重程度明显减轻,入睡时间明显缩短,睡眠时间、睡眠效率得到明显提高,睡眠障碍明显减轻,日间功能状况得到显著改善。客观指标PSG无明显改善,考虑与“首夜效应”有关,今后研究中可延长监测时间,以取得更真实、稳定的监测结果。TIP中医心理疗法不仅能改善患者的睡眠状况,还能有效纠正失眠患者关于睡眠的不合理信念,改善焦虑抑郁情绪,改善健康状况。2 TIP和CBT疗法各有优势与不足TIP和CBT两种疗法均能明显改善患者睡眠质量、睡眠信念、情绪、生活质量,但在某些方面两者各有优势和不足。治疗过程中患者的舒适度上TIP优于CBT,更容易坚持,另外TIP不受患者倒班、跌倒风险等客观因素的限制,适用范围更广;TIP组在总睡眠时间上长于CBT组,CBT在缩短睡眠潜伏期、树立合理“睡眠的期望”上优于TIP。因而在今后临床运用及科研中可取长补短,以使得TIP疗法更加完善,疗效进一步提高。3 TIP疗法治疗失眠障碍操作流程的形成在既往个体TIP睡眠调控技术操作流程的基础上,总结和提炼既往大量临床资料和科研,将其中共性部分,可以进行团体治疗的内容进行梳理归纳,在操作中引入团体治疗的形式,在研究中总结治疗经验进一步形成了 TIP团体、个体结合治疗的操作流程。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R277.7
本文编号:2362605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R277.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冯帆;王处渊;汪卫东;;失眠症中医心理认知过程探微[J];中医杂志;2016年21期
2 唐常荣;董徐斌;Birling Yoann;冯帆;田辰辰;汪卫东;;汪氏失眠综合问卷(WIIQ)的临床应用解读[J];世界睡眠医学杂志;2016年05期
3 李天宇;虎伟娟;张佐;代雯;;多导睡眠仪的临床应用现况[J];世界睡眠医学杂志;2015年05期
4 王处渊;李桂侠;王芳;汪卫东;;失眠的中医心理机制探讨[J];中医杂志;2015年12期
5 黄任之;李卫晖;佘丽珍;李则宣;蒋伟雄;;慢性失眠的病理机制:脑电生理和脑影像学证据[J];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年09期
6 李桂侠;洪兰;林颖娜;李涛;黄艳影;刁倩;吕学玉;杜辉;汪卫东;;TIP睡眠调控技术联合西药治疗原发性失眠症的临床研究[J];世界中医药;2013年04期
7 杜辉;洪兰;汪卫东;;低阻抗意念导入疗法治疗不寐临床操作规范[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3年04期
8 韩丽霞;苏宗霞;;认知行为疗法对失眠症疗效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年11期
9 张磊;李瑞芳;张卫华;于欣;;主诉失眠的门诊就诊者主客观评估的睡眠质量与生命质量[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1年10期
10 蔡莹;刘杰民;蔺晓源;;疏肝清心汤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21例的临床研究[J];中医药信息;2011年02期
,本文编号:23626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2362605.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