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的温热刺激
本文关键词:艾灸的特点及温通效应,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艾灸的温热刺激
“火”是艾灸的刺激源,远古无论木燧取火、金燧取火、透镜取火,都离不开艾绒作取火引子。生活实践中,火给人温暖以消除寒冷与疲劳,在火焰的直接而适宜的烘烤、烧灼下,病痛得到缓解。不能忽略的是,艾火治病起源于巫、医不分的年代,宗教迷信的方法与人类医疗行为往往错综地交织在一起,人们从盲目进行体表烧灼以驱除病邪,到主动将艾粒置于适宜部位,烧灼到适当程度,就此形成了麦粒灸这一灸法的最早形式。继中华民族先贤发现艾粒烧灼体表所引起的灼痛与化脓蕴藏着巨大的防治疾病的潜力后,艾灶隔物灸、艾条灸、温灸器灸等多种艾灸方法相继产生,这些都离不开火与艾的共同作用。
临床所见,无论麦粒灸、艾灶隔物灸,还是艾条温和灸,实施过程中都会使患者产生明显的、以“热”为特征的感觉,这种称为“灸感”的特殊感觉主要表现为温热、灼热、灼痛。曾有学者团研究,艾条或艾灶灸治疗的829例患者,不带任何提示性地让患者说出施灸时及施灸后的一切感觉,结果表明,灸感为热感与痛感占100%,明显高于其他类型的灸感;除此,肉眼还可观察到红晕、出汗、肌肉跳动等,这些现象都与温热刺激密切相关。
杨华元等对艾灸所做的生物物理特性分析指出,热效应是灸疗的一个重要作用,灸疗温热刺激不仅涉及表皮,还影响到皮下和肌层。在灸疗过程中,,温度是重要的生物物理因素之一。实验测定艾在燃烧时的辐射能谱,不仅具有热辐射芍互红外辐射,而且还具有光辐射芍丘红外辐射,其光谱是以靠近近红外区的远红外为主的光谱。根据物理学原理,远红外线能直接作用于人体的较浅部位,靠传导而扩散热量,近红外线能量较远红外强,可直接渗透到深层组织,穿透机体的深度可达10 mm以上。近红外线并能通过毛细血管网传到更广泛的部位,而为人体所吸收。但不论是近红外还是远红外,艾燃烧产生的红外线都可为机体细胞代谢活动、免疫功能提供必要的能量,也为能量缺乏的病态细胞提供活化能,并有利于生物大分子氢键偶极分子产生受激共振,纠正病理状态下的能量代谢的混乱。
灸法的温热刺激可以作用于皮肤多种感受器,进而影响神经系统及组织细胞的生化代谢。有研究者记录温度敏感神经纤维有电活动困。在中等温度如35℃时,温热感受器和冷感受器均处于较低的活动水平,表现为传入纤维只有较低频率的放电。当皮肤温度上升,冷感受器活动减弱甚至不活动,温热感受器活动增强。当皮肤刺激温度高于45℃到达伤害性范围后,温热感受器活动急剧下降并停止,说明温热感受器不是热痛的感受器。近年的研究还发现,感觉神经元上有能够传导温度的蛋白质,它们能被特定的温度激活。例如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受体3(TRPV3)和TRPV1表达的感觉神经元分别能被33℃和42℃以上的热激活。这就表明,不同强度的艾火所兴奋的感受装置是有区别的。不同种类的施灸方法目的都在于造成适宜的温热刺激,艾条温和灸以患者持续温热感觉为标志,艾灶着肤灸如麦粒灸,如果目的不在于化脓,可以极快地去除残余艾火,只让患者有0.1s的灼痛。(《艾灸的特点及温通效应》)
上一篇:补肾健身灸法 下一篇:艾灸的温通效应特征
本文关键词:艾灸的特点及温通效应,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418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2418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