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本项目通过观测不同背伸持续时间对研究对象腰区竖脊肌表面肌电效应的影响,寻找腰背伸锻炼适宜背伸持续时间或时间区间,在背伸持续时间方面为科学化的腰背伸锻炼提供理论指导。方法:选取河南省中医药大学学生健康人群,男女各20人。进行健康教育后,应用表面肌电仪测量研究对象腰区竖脊肌等长收缩状态下双侧腰区竖脊肌的积分肌电值(iEMG),肌电均方根值(RMS),中位频率值(MF)。随机将研究对象分为四组,A组为传统飞燕式锻炼组,背伸持续时间5s,B组背伸持续时间20s,C组背伸持续时间35s,D组背伸持续时间50s。背伸角度均为10°,一次2组,每组10个,组间休息30s-1min,每天2次,共计40个。锻炼时程为30天。锻炼完成后再次应用表面肌电仪测量研究对象腰区竖脊肌等长收缩状态下双侧腰区竖脊肌的iEMG,RMS,MF值。结果:(1)四组研究对象的左侧腰区竖脊肌iEMG值在锻炼前后进行组内对比,采用配对t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6.583、-69.125、-50.188、-151.877,P0.05);四组研究对象的右侧腰区竖脊肌iEMG值在锻炼前后进行组内对比,采用配对t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9.063、-43.614、-23.467、-18.112,P0.05)。(2)四组研究对象的左侧腰区竖脊肌RMS值在锻炼前后进行组内对比,采用配对t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9.520、-27.859、-26.214、-45.477,P0.05);四组研究对象的右侧腰区竖脊肌RMS值在锻炼前后进行组内对比,采用配对t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1.081、-20.152、-26.612、-21.955,P0.05)。(3)四组研究对象的左侧腰区竖脊肌MF值在锻炼前后进行组内对比,采用配对t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7.869、12.662、17.642、15.397,P0.05);四组研究对象的右侧腰区竖脊肌MF值在锻炼前后进行组内对比,采用配对t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7.869、12.662、17.642、15.397,P0.05)。(4)四组研究对象的左侧腰区竖脊肌iEMG值在锻炼前后进行组间对比,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锻炼前,四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F=0.042,P=0.9880.05)。锻炼后,四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F=2.153,P=0.1110.05);四组研究对象的右侧腰区竖脊肌iEMG值在锻炼前后进行组间对比,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锻炼前,四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F=0.104,P=0.9570.05)。锻炼后,四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3.367,P=0.0290.05)。(5)四组研究对象的左侧腰区竖脊肌RMS值在锻炼前后进行组间对比,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锻炼前,四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F=0.092,P=0.9640.05)。锻炼后,四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3.483,P=0.0260.05);四组研究对象的右侧腰区竖脊肌RMS值在锻炼前后进行组间对比,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锻炼前,四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F=0.091,P=0.9650.05)。锻炼后,四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4.642,P=0.0080.05)。(6)四组研究对象的左侧腰区竖脊肌MF值在锻炼前后进行组间对比,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锻炼前,四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F=0.226,P=0.8780.05)。锻炼后,四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4.249,P=0.0000.05);四组研究对象的右侧腰区竖脊肌MF值在锻炼前后进行组间对比,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锻炼前,四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F=0.325,P=0.8070.05)。锻炼后,四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3.037,P=0.0000.05)。结论:(1)进行腰背伸锻炼时不同的背伸持续时间对研究对象腰区竖脊肌的iEMG,RMS,MF均有影响,其中iEMG及RMS增加,锻炼后研究对象的腰区竖脊肌可能肌力增加,MF降低,锻炼后研究对象的腰区竖脊肌可能抗疲劳能力增加。研究对象双侧各项表面肌电值无明显差异。(2)在增加研究对象腰区竖脊肌的iEMG及RMS方面,背伸持续20s组较其他组更佳;在降低研究对象腰区竖脊肌的MF方面,背伸持续20s较其他组更佳。背伸持续20s可能为最佳背伸持续时间。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2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肖国兵;雷玲;梁友信;;手工提举的竖脊肌力-电分析[J];中国职业医学;2008年02期
2 蔚二文;陈维毅;;表面肌电图对腰肌劳损病人竖脊肌功能的评价[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2年02期
3 郑江;李开南;刘莉;刘都礼;;微创与传统开放腰椎后路术对竖脊肌影响的实验对比研究[J];重庆医学;2011年25期
4 赵宇,邱贵兴;特发性脊柱侧凸竖脊肌组织中神经元型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5 雷玲;肖国兵;朱人;曹强;葛林娜;梁友信;;重复提举致竖脊肌疲劳作用[J];中国职业医学;2006年01期
6 郑江;李开南;刘莉;刘都礼;;腰椎后路经皮微创与传统开放手术影响竖脊肌形态学改变的比较[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0年39期
7 张建国,曹经琳;双侧竖脊肌肌疝1例[J];河北医学院学报;1995年06期
8 陈岚岚;王健;杨锆;韩晓鸣;;不同方式负重行走时人体腰部竖脊肌和多裂肌平均肌电值特征分析[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4年03期
9 卢振和;陈金生;黄乔东;翟利平;;射频松解竖脊肌孪缩致肋间神经痛一例[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06年06期
10 卫杰;赵平;周卫;陈立君;;腰部竖脊肌表面肌电指标测量的可重复性特点[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年4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王健;杨锆;;鞋底类型对行走肌肉活动的影响[A];第七届全国康复医学工程与康复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单信海;;跪姿下人体躯干屈伸过程中竖脊肌弯曲放松现象的研究[A];第十四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10年
3 杨泉峰;赵可伟;;上肢屈曲运动与腰背部功能状态的肌电分析[A];2011年中国生理学会运动生理学专业委员会会议暨“运动与骨骼肌”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胡铁鹤;坐好每分钟 颈腰不酸痛[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正伦;手工搬举作业技巧及疲劳恢复的实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2 吴磊;伞兵事故性伤害流行病学调查与着陆训练负荷肌电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王鹏;腰背伸锻炼背伸持续时间对腰区竖脊肌表面肌电效应的影响研究[D];河南中医药大学;2016年
2 郑磊;超声和肌电评估竖脊肌形态及功能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5年
3 魏玉刚;不对称支撑及负重对弯曲放松特性影响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4 邱北溟;竖脊肌旁入路微创手术治疗胸腰椎结核[D];重庆医科大学;2011年
5 王碧;人竖脊肌的肌构筑和肌梭分布的研究[D];遵义医学院;2011年
6 王敬源;人体倒立对弯曲放松现象影响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5年
,
本文编号:
24374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24374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