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中医论文 >

贾斌教授开阖枢学术思想及其在外感热病中的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19-05-22 18:51
【摘要】:本研究依托于甘肃省科技厅课题“贾斌教授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的传承研究”(课题编号:212RJZA089)、甘肃省中医药管理局课题“基于‘开阖枢’探讨风寒、风热证机理及用药药象思想研究”(课题编号:GZK-2014-12)和甘肃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课题“基于少阳为枢理论的《辅行诀》阴阳旦汤组方思想研究”(课题编号:DHYX-2011-03)目的:一是开展中医世家第四代传人、甘肃省名老中医贾斌教授的“开阖枢’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总结的传承研究;一是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版),对贾斌教授诊疗外感热病患者的医案进行回顾性研究,探寻外感热病医案的证候特征及用药特点、组方规律,总结贾斌教授临证外感热病的总体思想和用药特色,以有利于名老中医的学术经验传承,以期为现代医家治疗外感热病提供新的方法,为中医科研工作提供参考及启发新的思路。方法:一是基于理论研究,开展源于《内经》的“开阖枢”学术思想,学习贾斌教授对“开阖枢”学术思想的解读、阐释,并运用其理论分析敦煌遗书《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中的大小阴阳旦汤证;一是基于中医文献研究与现代数理统计、数据挖掘等方法相结合,通过收集2012年8月1日至2015年11月31日在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门诊电子信息诊疗系统处方,有贾斌教授接诊的1271个外感热病患者1907份病历处方,其中风寒感冒493个患者的740份病历处方,风热感冒778个患者的1167份病历处方。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版),建立中药处方数据库,录入数据,运用基于关联规则、基于熵方法的改进的互信息法、复杂系统熵聚类法、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法等数据挖掘方法对数据库进行管理、分析和结果输出,挖掘贾斌教授治疗外感热病的处方思想,分析其用药经验及规律,以便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结果: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版)对贾斌教授2012年8月1日至2015年11月31日于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门诊电子信息诊疗系统收集治疗外感热病1271个患者的1907份病历处方,其中风寒感冒493个患者的740份病历处方,风热感冒778个患者的1167份病历处方的统计及分析,风寒感冒的740份病历中共收录中药205味,其中出现频次)509的中药有15种,并将药物按使用频率从高到低进行排序,有白芷、辛夷、苍耳子、甘草、薄荷、牛蒡子、板蓝根、杏仁、知母、桔梗、连翘、桑叶、金银花、芦根、菊花。出现频次544时的中药组合28对,如白芷、辛夷,白芷、苍耳子,苍耳子、辛夷,白芷、苍耳子、辛夷,白芷、甘草,白芷、薄荷,辛夷、溥荷,白芷、辛夷、薄荷等。经过复杂系统熵聚类算法分析,常用药对包括:板蓝根、防风,桔梗、桂枝,牛蒡子、防风,白芍、黄芪,白芍、白术,牛蒡子、甘草,牛蒡子、白术,连翘、防风,板蓝根、白术,桔梗、防风,连翘,贝母,板蓝根、知母等。三味药的核心组合包括:茯苓、橘红、半夏,玄参、麦冬、地黄,石膏、知母、桑白皮,当归、川芎、赤芍,莱菔子、芥子、紫苏子,莱菔子、神曲、鸡内金等;以及4-8味药的核心组合。基于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法提取组合出治疗外感热病风寒证新处方12条,并进行新方核心组合药物和新方药物网络展示图。风热感冒的1167份病历中共收录中药247味,其中出现频次657的中药有12种,并将药物按使用频率从高到低进行排序,有甘草、知母、杏仁、桔梗、牛蒡子、贝母、板蓝根、连翘、金银花、桑叶、菊花、芦根。出现频次634时的中药组合28对,如知母、甘草,甘草、杏仁,甘草、桔梗,板蓝根、牛蒡子,甘草、牛蒡子,知母、贝母,甘草、贝母,板蓝根、甘草,金银花、连翘等。经过复杂系统熵聚类算法分析,常用药对包括:板蓝根、石斛,牛蒡子、橘红,牛蒡子、天花粉,板蓝根、半夏,牛蒡子、石斛,桑叶、白术,连翘、胖大海,菊花、半夏,芦根、橘红,连翘、半夏,桔梗、青果等,以及3-8味药的核心组合。基于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法提取组合出治疗外感热病风寒证新处方10条,并进行新方核心组合药物和新方药物网络展示图。结论:1.贾斌教授论治外感热病病机时注重六经气化学说,基于六经的三阴三阳“开阖枢”学术思想,解读了《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大小阴阳旦汤证,外感热病风寒证、风热证的形成机理,并基于一气周流理论,遣方用药时基于三阴三阳“开阖枢”思想指导选用辛温解表、辛凉解表类中药调理气机,同时注重辨病时辨经,辛温复辛凉、治表兼治里,使一身之气周流复归于平衡。2.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V2.5版)是开展中医药理论传承创新方法探索。通过对大量中医临床医案数据的录入、管理,既便于检索与保存贾斌教授的处方用药,又便于科学地运用集成的数据挖掘方法寻找分析及网络可视化展示其治疗外感热病的常用药物、常用药对、药物之间的相互关联等组方规律,避免了以往单纯地传统跟师学习和医案整理的主观性,以—种新的关联方式挖掘隐性规律,重新审视贾斌教授对该病理、法、方、药等的认识,获得了新知识与新信息,有利于继承挖掘中医药理论内涵;为贾斌教授治疗外感热病的经验与传承提供了新的分析方式以及侧重点,并有利于发现新方和辅助新药研发。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249;R25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桐茂;李丹;唐方;;外感热病辨治特点辑要[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年06期

2 杨进;;外感热病辨证的“三维观”[J];陕西中医;1988年11期

3 黄梅林;;统一外感热病辨证纲领探索[J];中医药研究;1989年05期

4 李民健;自拟“外感方”治疗外感热病[J];吉林中医药;1994年05期

5 刘凤英;中药治疗小儿外感热病50例[J];编辑之友;1996年06期

6 赵坚;小儿外感热病的辨治体会[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0年04期

7 程磐基;南北朝前外感热病学理论和治法概论[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8 张京安,苗青;外感热病初起辨治的探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1年06期

9 王庆胜,权东烈;外感热病表里辨识[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10 李燕;小儿外感热病后期的中医调治[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曹东义;王生茂;郭双庚;王振瑞;王丽;朱胜君;王焱;杜省乾;刘桂缺;;外感热病学说的滥觞[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九届中医医史文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萃[C];2006年

2 刘兰林;;构建外感热病三维辨证[A];中医药理论与应用研究——安徽中医药继承与创新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8年

3 庄壮锋;;对岭南外感热病的粗浅认识[A];2012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急救医学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4 王志祥;叶勇;李云华;罗庆文;陈乔林;;陈乔林外感热病辨治心得介绍[A];第三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重症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3年

5 杨进;刘兰林;;构建外感热病辨证体系的探讨[A];中医药学术发展大会论文集[C];2005年

6 赵兰才;;论内外相因疾病观在外感热病辩证中的作用[A];第十一次全国中西医结合防治呼吸系统疾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刘兰林;王灿晖;杨进;;外感热病“三维辨证观”构建基础及完善措施[A];全国中医药研究生专辑[C];2005年

8 李同宪;李月彩;;中医外感热病学对感染性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认识[A];2001年全国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9 李群林;向中一;;外感热病昏谵病机证治探析[A];2007’纪念温病学家吴鞠通诞辰250周年高层学术论坛资料汇编[C];2007年

10 黄家诏;;探析热病与六经辨证[A];仲景医学求真(续三)[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顾继昌;外感热病的瘥后治疗[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2 曹东义、王生茂、郭双庚、王振瑞、王丽;外感热病分类浅析[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3 曹东义 王生茂 郭双庚 王振瑞 王丽;外感热病传变规律考[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4 曹东义、王生茂、郭双庚、王振瑞、王丽;中医外感热病治疗溯源(一)[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5 曹东义、王生茂、郭双庚、王振瑞、王丽;炎症反应是外感热病共同的病理基础[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6 曹东义、王生茂、郭双庚、王振瑞、王丽;中医外感热病治疗溯源(三)[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7 曹东义、王生茂、郭双庚、王振瑞、王丽;中医外感热病治疗溯源(四)[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8 李学铭;病机19条解读[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9 周国琪 上海中医药大学内经教研室;热论(节选)[N];上海中医药报;2006年

10 曹东义、王生茂、郭双庚、王振瑞、王丽;外感热病治则考[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梁永林;贾斌教授开阖枢学术思想及其在外感热病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6年

2 鲁美君;基于古今医案数据分析的外感热病证治规律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8年

3 李鸿涛;肺肠相关理论在外感热病中的应用及其内涵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4 颜志诚;台北地区外感热病证治特点与湿热体质人群调查分析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3年

5 孔茜岚;外感热病的外治法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6 刘柳;清代中期至民国前期寒温融合派代表医家的辨证特点[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薛燕星;基于信息挖掘技术的蒲辅周外感热病辨治规律及传承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2年

2 何嘉文;由发病过程与用药看外感热病的寒温统一[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8年

3 梁月豪;马来西亚气候变化特点与外感热病证型的关系[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3年

4 袁志国;《黄帝内经》外感热病病名及其演变研究[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0年

5 孙丽娜;仲景六经辨证论治外感热病思想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6 杨小军;叶天士辨体质论治外感热病的学术思想探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3年

7 徐永红;李学麟导师外感热病学术经验总结[D];福建中医学院;2005年

8 刘美秀;丁甘仁治疗外感热病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4年

9 马可迅;外感热病“气营传变”影响因素的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10 王巧玲;外感热病(流行性感冒)中医临床证候学观察[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4831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24831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f01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