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研究背景:冠心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近年来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大量实验和临床证据证明,慢性炎症反应是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发生、发展和触发心血管事件 的重要机制。包括冠心病在 内的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防治靶点不仅仅是调脂达标,还应控制炎症。中医学认为,AS炎症反应及在此基础上导致易损斑块破裂合并血栓形成过程与毒邪学说密切相关。根据传统中医对“瘀”、“毒”的认识,结合现代医学冠心病理念的更新,以陈可冀院士为首的课题组率先提出稳定性冠心病“瘀毒致变”的病因病机假说,并依托国家973课题,通过文献研究、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加以证实,建立了冠心病稳定期因毒致病辨证标准,其中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升高为该标准的主要表征之一,为早期识别和干预稳定性冠心病高危患者奠定了基础。清心解瘀方为陈可冀院士经验方愈梗通瘀汤的精简方,由生黄芪、紫丹参、川芎、广藿香、黄连5味药物组成,具有益气化痰,活血解毒的功效,是“瘀毒”理论指导的治疗冠心病代表方。前期临床研究证实愈梗通瘀汤可明显缓解心绞痛,减少6个月内脑卒中发生率和心绞痛、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再住院发生率,同时能够改善不稳定心绞痛患者生活质量。在“瘀毒致变”病因病机假说指导下,在西药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清心解瘀方,是否能干预炎症反应增强的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值得进一步研究。目的:按照循证医学原则,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临床试验方法,以hs-CRP等炎症标记物作为评价指标,客观评价清心解瘀方干预炎症反应增强的稳定性冠心病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为进一步验证“瘀毒”病因病机假说,发挥中医药在稳定性冠心病患者治疗中的特色优势提供临床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临床试验方法,利用SAS 9.2软件产生随机数字,随机序列由专人保管,采用“远程”随机隐藏方法,按照预先制定的随机方案进行随机分组,按1:1的比例安排病例数,将72例稳定性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6例。试验组清心解瘀方颗粒剂+西药常规治疗,对照组安慰剂+西药常规治疗,疗程为6个月。观察并对两组的各项指标进行比较,如hs-CRP浓度及其它炎症因子的变化包括白介素-6(lL-6)、肿瘤坏死因子a(TNF-a)、抗原CD40配体(sCD40L)、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sVCAM-1)、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同时对中医主症、心绞痛分级、血瘀证计分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评价。结果:选取符合方案数据集(PPS)进行分析,最终完成的病例试验组34例,对照组35例。1.治疗前,两组患者性别、年龄、BMI、病变血管支数、危险因素、血压、心率、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凝血功能、联合用药等基数资料方面均平衡,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对69例炎症反应增强的稳定性冠心病患者中医证候分布进行统计,涵盖痰浊证、血瘀证、气滞证、寒凝证、气虚证、阴虚证、阳虚证等7个证候。其中痰浊证49例,占70.01%,血瘀证51例,占73.91%,气滞证14例,占20.29%,寒凝证7例,占10.14%,气虚证42例,占60.87%,阴虚证16例,占23.19%,阳虚证10例,占6.9%,无阳脱患者。中医证候要素分布比率由多到少依次为:血瘀证痰浊证气虚证阴虚证气滞证寒凝证阳虚证。按照冠心病稳定期“因毒致病”辨证标准进行统计符合“毒”证标准患者有61例,占88.41%,对“毒”证中医证候要素频次和比例进行统计,结果显示,血瘀证50例,占81.97%;痰浊证47例,占77.05%;气虚证41例,占67.21%;气滞证占18.03%,阴虚证占24.60%,阳虚证占16.39%,寒凝证占0.08%,其中,血瘀证、痰浊证、气虚证排在“毒”证的前三位。3.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者hs-CRP均有明显降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下降中位数2.28mg/L,对照组下降中位数1.10mg/L,两组下降值比较有统计学的差异(P=0.0260.05);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者IL-6均有明显降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平均下降167.60 pg/ml,对照组平均下降51.76 pg/ml,两组下降值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 =0.0160.05);治疗后sCD40L,MMP-9值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sCD40L平均下降71.15pg/ml,对照组平均下降-27.73 pg/ml,试验组MMP-9平均下降0.53ng/ml,对照组平均下降-0.03 ng/ml,试验组优于对照组。4.治疗6个月后,试验组和对照组胸痛、胸闷症状均明显减轻,试验组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70.01)。两组心悸症状在治疗前后组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 =0.005/P =0.003),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560.05)。此外,试验组心绞痛分级、血瘀证计分以及抑郁自评量表(SDS)均低于对照组(P0.01/P0.05)。5.安全性评价:试验组1例患者治疗中出现腹泻,对照组出现1例头晕,1例心悸症状,但不影响继续用药。对不良反应发生率采用SS分析,本研究头晕、腹泻、心悸的发生率均为1.4%。结论: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清心解瘀方治疗6个月后,可进一步降低炎症反应增强的稳定性冠心病患者血清hs-CRP水平及IL-6,MMP-9,sCD40L等炎症因子水平,提示清心解瘀方有较好的抑制炎症反应作用;可改善心绞痛程度、血瘀证计分及胸痛、胸闷等临床症状;改善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其机制可能与抗炎症反应有关;未发现增加出血等明显不良反应的风险。用清心解瘀方治疗炎症反应增强的稳定性冠心病患者,是否能改善患者预后,尚有待于进一步开展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加以证实。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R25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沈彦祥;孙智睿;苍春阳;;冠心病患者血清中可溶性CD40L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9表达及相关性[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7年04期
2 钟耀棠;李诗成;杜英;涂昌;;银杏达莫注射液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及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细胞间黏附分子1、C反应蛋白水平的影响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6年08期
3 隋辉;陈伟伟;王文;;《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5》要点解读[J];中国心血管杂志;2016年04期
4 谭昕;太加斌;方袁媛;曹众毅;楼静;;麝香保心丸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及对患者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年02期
5 邓东波;袁斌;;银杏达莫注射液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血清IL-6和MMP-9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年14期
6 冯玉平;郑子龙;钟丽华;赵立平;贾文采;李金凤;靳小双;;心脉隆注射液对冠心病心衰患者血清hsCRP、BNP及LDL-C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年09期
7 马志强;马韬;刘力;王志权;;缬沙坦对冠心病患者颈动脉斑块及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14年02期
8 刘彩成;齐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J];陕西医学杂志;2013年09期
9 朱娜;曹雪明;蔡颖娴;吴玉;汪彬彬;;黄连解毒汤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C反应蛋白和肿瘤坏死因子-α的影响[J];中国中医急症;2012年04期
10 杨继玉;宫剑滨;王立军;彭永平;程训民;江时森;张启高;孔娜娜;;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中炎症因子变化的临床研究[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陈可冀;史大卓;徐浩;殷惠军;张京春;;冠心病稳定期因毒致病的辨证诊断量化标准[A];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学术论文集萃[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李思铭;丹参酮ⅡA磺酸钠对冠心病血瘀证炎症反应增强患者的干预作用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年
2 黎玉翠;广藿香酮及广藿香醇的抗炎、抗真菌活性及药物代谢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郭明;活血解毒中药降低介入后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炎性介质水平[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5年
2 张秀萍;丹参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2年
3 李思铭;愈梗通瘀汤对急性心肌梗死早期预后及生活质量影响的临床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4 冯悦;大黄对冠心病炎症反应干预作用的临床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5 王玉晓;冠心通脉胶囊对冠心病患者血液中炎症因子影响的临床研究[D];湖北中医学院;2006年
6 刘镇;冠心通脉胶囊防治冠心病炎症反应机制的临床及实验研究[D];湖北中医学院;2005年
7 任强;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在冠心病中作用的临床研究[D];暨南大学;2004年
,
本文编号:
24882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24882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