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中医论文 >

不同中医证型高血压患者运动后血压变化的临床观察

发布时间:2019-07-22 17:59
【摘要】:目的:研究运动后不同中医证型高血压患者血压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资料与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于辽宁省人民医院行平板运动试验的高血压病患者169例,平均年龄为53.79±9.40(26-70)岁,血压正常者43例,平均年龄为55.26±9.33(31-69)岁,根据西医内科学高血压诊断标准选取高血压病患者,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将高血压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其中高血压肝火亢盛组(n=41),高血压阴虚阳亢组(n=45),高血压痰湿壅盛组(n=43),高血压阴阳两虚组(n=40),血压正常组(n=43)。按照BRUCE方案或次级量运动动方案进行平板运动试验,记录运动前、运动后即刻、运动后2min、4min、6min血压的数值以及身高、体重、腰围、臀围、吸烟史、饮酒史、既往病史等一般情况,分析运动后不同中医证型高血压患者及血压正常者血压的变化特点、趋势,研究其临床意义,以期为高血压患者运动后血压调控及临床康复提供临床依据。结果:1.高血压患者运动前血压比较:阴阳两虚组血压最高,血压值为150.1±4.54/85.75±3.33mm Hg,其次为阴虚阳亢组,血压值为143.33±5.61/84.07±4.73mm Hg,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01),肝火亢盛组、痰湿壅盛组血压值最低,分别为133.76±5.36/74.88±3.11mm Hg,133.77±4.98/75.47±3.52mm Hg,且两组之间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高血压阴阳两虚组运动前脉压差最高,为64.35±4.53,与其他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01;其他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2.血压正常组及高血压各组患者运动后血压最高值均出现在运动后即刻。3.不同证型高血压患者运动后血压比较:阴阳两虚组及阴虚阳亢运动后血压最高,分别为188.78±5.50/89.40±3.28mm Hg,187.09±5.89/87.76±4.42mm Hg,与其他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01),但两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肝火亢盛组及痰湿壅盛组患者运动后血压无显著性差(P0.05)。4.血压正常组患者运动后即刻血压改变量为31.49±11.05mmHg/4.6±1.16mmHg,低于高血压组患者39.33±8.70mm Hg/3.85±1.121,且有显著性差异(P0.001);血压正常组运动后4min收缩压大致恢复至运动前水平,与运动前相比为-1.37±0.87mm Hg,快于高血压组患者,高血压组患者运动后6min时收缩压大致恢复至运动前水平,与运动前收缩压差值为1.33±3.92mm Hg,且两者有统计学差异(P0.001);血压正常组与高血压组患者运动后舒张压仅在运动后即刻时有显著性差异,除此之外均无显著性差异。5.高血压各证型患者中,运动后即刻收缩压与运动前相比阴虚阳亢组变化量最大,且与痰湿壅盛组及阴阳两虚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01);肝火亢盛组及痰湿壅盛组患者在运动后4min时收缩压大致恢复至运动前水平,肝火亢盛组与运动前相比改变量为1.66±0.73mm Hg,痰湿壅盛组与运动前相比改变量为1.56±1.08mm Hg,与阴虚阳亢组有显著性差异(P0.001);阴虚阳亢组及阴阳两虚组患者收缩压在运动后6min时仍未完全恢复至运动前水平,阴虚阳亢组为3.47±1.44mm Hg,阴阳两虚组为5.43±2.61mm Hg,与肝火亢盛组及痰湿壅盛组患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01)。6.高血压组患者运动后脉压差值均高于血压正常组,且有显著性差异(P0.001);阴虚阳亢、阴阳两虚组患者运动后脉压差最高,与肝火亢盛组、痰湿壅盛组患者运动后脉压差有统计学差异(P0.001),阴虚阳亢与阴阳两虚组患者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肝火亢盛组和痰湿壅盛组患者间运动后脉压差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1.高血压病患者血压值与中医证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高血压肝火亢盛证及痰湿壅盛证血压值低于高血压阴虚阳亢证及阴阳两虚证;不同证型高血压患者运动后血压变化趋势与运动前相似;2.运动后峰值血压均出现于运动后即刻,与证型无关;血压正常组运动后收缩压恢复快于高血压组患者,且高血压肝火亢盛证、痰湿壅盛证血压恢复至运动前血压的速度快于高血压阴阳两虚证及阴虚阳亢证,收缩压恢复速度可能与病变程度有关;3.血压正常者脉压差低于高血压组患者,高血压肝火亢盛证及痰湿壅盛证脉压差低于阴阳两虚证及阴虚阳亢证。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25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叶蔚,来丽群,王小奇;不同中医证型肝硬化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变化的意义[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4年02期

2 张臣,邢之华,刘卫平,谭海彦,蔡昌龙;不同中医证型高血压病血浆ET和血清NO的变化[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4年06期

3 王师菡;王阶;李霁;何庆勇;;代谢综合征不同中医证型中胰岛素抵抗的比较性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年10期

4 龚乃鹃;李青;顾琛琛;陈婕;;高血压不同中医证型与颈动脉结构变化的相关性研究[J];湖北中医杂志;2010年05期

5 齐锡友;董致郅;谢春荣;孙三峰;;不同中医证型中风病人早期肢体康复治疗效果的临床评估[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1年10期

6 张春盈;姚玉川;王琰;赵小永;;肺心病急性期不同中医证型心律失常患者动态心电图与时间节律的关系[J];中医杂志;1999年12期

7 周双男;刘士敬;张敏;杨慧银;;慢性乙型肝炎不同中医证型淋巴细胞亚群的特点[J];中国社区医师;2006年24期

8 王小奇;叶蔚;张洁;;不同中医证型肝硬化患者T细胞亚群NK细胞及补体系统检测的意义[J];中医药学刊;2006年02期

9 刘瑛;王萌;薛洁;;不同中医证型的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特征分析[J];新疆中医药;2007年01期

10 李岚;张亦哲;吴艳春;;高血压不同中医证型与颈动脉超声的相关性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0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雪松;石光煜;;代谢综合征患者胰岛素抵抗与不同中医证型及颈动脉IMT相关性的研究[A];庆祝中国超声诊断50年暨第十届全国超声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2 张雪松;石光煜;;代谢综合征患者胰岛素抵抗与不同中医证型及颈动脉IMT相关性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超声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3 杨继兵;谢东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不同中医证型患者呼吸功能的研究[A];全国危重病急救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4 叶蔚;姚嘉明;刘彬彬;刘庆生;王小奇;;反流性食管炎不同中医证型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研究[A];2012年浙江省中医药学会博士学术研究分会学术年会暨“中医药临床科研方法学培训班”论文集[C];2012年

5 叶蔚;姚嘉明;刘彬彬;刘庆生;王小奇;;反流性食管炎不同中医证型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研究[A];浙江省中医药学会第二届“之江中医药论坛”暨2012年学术年会文集[C];2012年

6 邢之华;肖艳平;徐采云;崔寒尽;;冠心病不同中医证型与血清NO及血浆ET的相关性研究[A];第六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肝病专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叶蔚;刘庆生;张洁;叶彬;王小奇;;不同中医证型反流性食管炎与食管黏膜内镜分级的关系探讨[A];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二十三次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11年

8 叶蔚;姚嘉明;刘彬彬;刘庆生;王小奇;;反流性食管炎不同中医证型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研究[A];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二十四次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12年

9 邢之华;徐采云;肖艳平;崔寒尽;;冠心病不同中医证型与血浆纤维蛋白原的相关性研究[A];第六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肝病专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吴玮;卢传坚;胡坤华;晏卉;伍慧媚;姚丹霓;李挺滨;;利用蛋白质组学技术筛选不同中医证型的寻常型银屑病血浆的相关蛋白[A];2014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党万太;原发性痛风不同中医证型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NLRP3炎性体基因转录剪接体的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5年

2 李贞玉;不同中医证型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清脂质及炎性因子水平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相关性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温鑫洋;不同中医证型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评价及其相关因素分析[D];甘肃中医药大学(原名:甘肃中医学院);2015年

2 王峥;不同中医证型黄褐斑的皮损颜色皮肤镜及MASI差异[D];大连医科大学;2015年

3 郑慧君;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同中医证型与中华生存质量量表的相关性研究(附病例962例)[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6年

4 李艳秋;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同中医证型的临床特征分析[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6年

5 刘志军;不同中医证型高血压患者心率变异性时域参数特征分析及影响因素研究[D];甘肃中医药大学;2016年

6 梁红霞;东乡族居民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不同中医证型与睡眠质量相关性研究[D];甘肃中医药大学;2016年

7 曹强;不同中医证型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特征分析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甘肃中医药大学;2016年

8 赵圣艳;女性高血压病(更年期)不同中医证型心脏结构和功能改变的临床观察[D];新疆医科大学;2016年

9 任疏桐;不同中医证型高血压患者运动后血压变化的临床观察[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6年

10 刘雪梅;2型糖尿病不同中医证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5177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25177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405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