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中医方药辨证规律的现代文献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255.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茜;;中西医结合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76例[J];中医学报;2010年02期
2 路文军;;中西医结合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104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年27期
3 赵海涛;;323例后循环缺血患者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年21期
4 杨佳;陈勇;;纳络酮联合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治疗后循环缺血临床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2年06期
5 陈玉堂;;正天丸治疗后循环缺血的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年27期
6 李正军;蒋士杰;姚俊;龚家明;;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在后循环缺血诊断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2013年23期
7 姜伟;赵晓峰;孟智宏;;后循环缺血的名称演变及治疗进展[J];中国卒中杂志;2013年06期
8 苏克江,王桂敏;后循环缺血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1年03期
9 鞠奕;王桂红;王拥军;;后循环缺血性事件患者预后的临床分析[J];北京医学;2006年11期
10 王拥军;;澄清后循环缺血的临床概念 提高诊疗水平[J];中华内科杂志;2006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翁秋燕;胡兴越;;后循环缺血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分析[A];2009年浙江省神经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2 王维治;;中国后循环缺血专家共识解读[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三次血栓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3 罗翌;;眩晕与后循环缺血[A];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十三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大会论文集[C];2010年
4 孟繁华;孙博谦;;影响后循环缺血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A];第十一届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5 刘广西;张伯兴;刘书珍;;中西医结合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50例疗效观察[A];庆祝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成立三十周年论文集粹2011[C];2011年
6 王庆松;向阳;王俊;;后循环缺血的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7 张世卿;高清顺;高山;王君;张典;石洪霞;;推拿调任通督法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临床观察[A];第十三次中医推拿学术年会暨推拿手法治疗脊柱相关疾病高级培训班论文汇编[C];2012年
8 张莉莉;李敬诚;谢鹏;王景周;;后循环缺血患者椎基底动脉的血管结构和血流动力学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9 蔡峥;王菲;;丹蒌片联合氟桂利嗪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疗效观察[A];2011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分会学术年会暨北京中医药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张素珍;吴子明;陈艾婷;冀飞;刘兴健;杨伟炎;韩东一;;后循环缺血性单发性眩晕与偏头痛性眩晕的鉴别诊断[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上)[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刘云涛;专家呼吁对后循环缺血加强认识[N];中国医药报;2007年
2 健康时报特约记者 何世桢;耳聋耳鸣查查脑血管[N];健康时报;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贺超;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分析[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2 刘芳;针刺颅底组穴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
3 尚艳花;定眩蠲痛汤加减治疗后循环缺血的临床疗效观察[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
4 隋瑞峤;调督益脑针刺法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观察[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6年
5 张晶晶;椎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与后循环缺血的关系[D];大连医科大学;2015年
6 张艳;视频头脉冲试验在鉴别前庭性偏头痛与后循环缺血导致眩晕中的应用[D];新疆医科大学;2016年
7 杨晓敏;后循环缺血中的单侧椎动脉优势现象[D];吉林大学;2016年
8 陶晓雪;椎—基底动脉变异与后循环缺血的相关性研究[D];承德医学院;2016年
9 李进;眩晕(后循环缺血)痰瘀阻窍证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效果分析[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6年
10 王骐;针刺“颈部三风穴”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观察[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6年
,本文编号:25423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25423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