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中医论文 >

胃食管反流病烧心症状临床调查及针刺督脉背段对其疗效的评价

发布时间:2020-03-18 08:22
【摘要】:目的本研究临床试验部分将毫针针刺督脉背段T3~T12棘突下经穴及非经穴与口服规定剂量的奥美拉唑肠溶胶囊进行对比,旨在观察针刺对以“烧心”为主的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的“烧心”等症状及生存质量的改善程度,并分析烧心与GERD健康相关生存质量之间的关系。临床调查部分在临床试验60例患者的基础上扩大到130例做调查问卷,了解GERD烧心症状的发作特点以及患者对“烧心”症状的认知程度,并结合其兼症判定“烧心”的症状在治疗前的寒热证型。从而加深对胃食管反流病的认识,为本病的早期诊治及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临床试验部分随机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5月在北京广慈中医药研究院广济中医医院以烧心为主诉就诊的GERD患者60例,依随机数字表法分成针刺组和西药组,每组各30例。针刺组针刺督脉背段T3~T12棘突下经穴包括T3(身柱)、T5(神道)、T6(灵台)、T7(至阳)、T9(筋缩)、T10(中枢)、T11(脊中)及非经穴包括T4、T8、T12。每周治疗3次。西药组内服奥美拉唑肠溶胶囊,每日2次,每次20mg/粒。疗程均为8周。分别观察所有患者治疗前的寒热证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反流性疾病诊断问卷(RDQ)及胃食管反流病健康相关生存质量量表(GERD-HRQL)评分,并分析患者GERD主要症状与健康相关生存质量之间的相关性。临床调查则选取同一时间段同一地点就诊的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130例(包含临床试验中的60例)作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主要内容有患者的一般情况、“烧心”症状的表现、对于“烧心”的认识、相关体征与其他症状等,以此归纳“烧心”的症状特点并分析患者对“烧心”症状的认知程度。结果1.治疗前后两组RDQ评分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RDQ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患者的RDQ评分均显著降低(P0.01)。两组治疗前后做差值分别做统计学比较,治疗后针刺组比西药组RDQ评分显著降低(P0.05)。2.治疗前后RDQ评分疗效比较:针刺组痊愈人数7例,显效人数12例;西药组痊愈人数4例,显效人数4例。西药组恶化患者1例,针刺组无恶化患者。以痊愈和显效人数综合计算愈显率,针刺组与西药组RDQ评分的愈显率分别为63.33%及26.67%,针刺组愈显率显著优于西药组(P0.01)。3.治疗前后RDQ各症状评分比较:治疗前两组反酸、烧心及反食症状评分差异分别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前两组胸痛症状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具可比性,不进行组间比较。治疗后两组四大症状评分均显著降低(P0.01)。两组各症状治疗前后做差值分别比较,治疗后与西药组相比,针刺组仅有“烧心”症状评分显著降低(P0.01)。4.治疗前后GERD-HRQL量表评分比较:治疗前两组GERD-HRQL量表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GERD-HRQL量表评分均显著降低(P0.01)。两组治疗前后分别做差值进行比较,与西药组比较,针刺组治疗后GERD-HRQL量表评分显著降低(P0.01)。5.治疗前后GERD-HRQL量表评分疗效比较:针刺组痊愈、显效及有效人数分别为4人、19人及6人,西药组痊愈、显效及有效人数分别为3人、1人及12人。以痊愈、显效及有效人数计算有效率,针刺组与西药组GERD-HRQL量表评分的有效率分别为100%及53.33%,针刺组有效率显著高于西药组(P0.01)。6.两组健康相关生存质量满意率比较:经过治疗后,针刺组对健康相关生存质量满意的患者有23人,西药组有4人;针刺组与西药组GERD-HRQL的满意率分别为76.67%及13.33%,针刺组满意率显著高于西药组(P0.01)。7.两组GERD患者烧心等主要症状与健康相关生存质量间的相关性:两组60例患者RDQ积分与GERD-HRQL积分呈现线性趋势,二者之间的相关系数r=0.491,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RDQ积分与GERD-HRQL积分有直线相关关系,且为正相关。两组60名GERD患者的胸痛、反酸、烧心及反食症状与RDQ评分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70、0.688、0.274、0.630,均呈正相关(P0.0仍);两组60名GERD患者的胸痛、反酸、烧心症状与GERD-HRQL评分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21、0.333、0.505,均呈正相关(P0.05)。但反食症状GERD-HRQL无相关关系(P0.05)。RDQ四大症状中,烧心症状与GERD-HRQL积分的相关系数最大,存在显著正相关(P0.001)的关系。8.患者对于“烧心”具体感觉的认知情况:以“烧心”为主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在描述“烧心”的具体感觉时,所使用的词汇有“烧灼”“灼烧”“热”“辛辣”“火辣辣”“辣”“火烧火燎”“灼痛”“烧灼痛”“刺激感”“杀”“烫”“热水流过”“开水流过”“辣椒刺激感”“针扎”“白酒刺激感”“碱水刺激感”“盐刺激感”“醋刺激感”“划伤感”等,将含义相同的词汇归类统计,其中“烧灼感/烧灼/烧”“热”及“辛辣/火辣辣/辣”所占比例最高,分别为55.83%、22.67%及18.33%。9.患者对“烧心”症状应该发生的部位的认知情况:120例以“烧心”为主的GERD患者认为“烧心”症状应出现的部位有:剑突下、胃、胸骨后、食管、咽喉、心前区以及背部。其中剑突下出现的频数最高,所占的比例为57.50%。认为“烧心”症状应该出现于咽喉的患者有17例,仅占比14.17%。10.120例患者对于“烧心”定义的认知情况:所有患者中,认为自身“烧心”具体表现与“烧心”医学定义部分符合的患者有75例,占比62.50%;完全符合的有38例,占比31.67%;完全不符合的有5例,占比4.17%。另有2例(1.67%)不确定。以“完全符合”计算认知正确率,能够正确认知“烧心”概念的患者有38例,占比31.67%。11.120例患者“烧心”实际部位与患者认为应该发生部位比较:120例患者实际发生烧灼感的部位有剑突下、胃、胸骨后、食管、咽喉、心前区、背部、中下腹部、头面、口腔、鼻腔、耳、手足心、腰骶部、胁肋以及全身。其中食管的烧灼感占比第一,为74.17%,共89例。与患者认为“烧心”症状应该发生部位对比,患者实际出现烧灼感的部位新增中下腹部、头面、口腔、鼻腔、耳、手足心、腰骶部、胁肋以及全身;在食管、胸骨后、咽喉、口腔、背部、鼻腔、全身、手足心以及中下腹部,患者认为“烧心”症状应该发生的频数比例与患者实际在相应部位感到烧灼的频数比例有显著差异(P0.05)。12.120例患者产生“烧心”的部位在病程中的变化情况:共75例患者的“烧心”实际发生部位不会发生变化,占总人数的62.50%;44例患者偶尔变化,占总人数的36.67%;1例患者经常变化,占总人数的0.83%。13.120例患者“烧心”症状发作频率统计:每天发生“烧心”的人数最多,共71例,占比59.17%;每天发生1~2次“烧心”的人数最多,共52例,占比43.33%。14.120例患者“烧心”症状持续时间统计:一次“烧心”症状持续时间1小时的患者最多,有43例,占比35.83%;6~12小时的患者最少,仅有2例,占比1.67%。15.“烧心”症状产生或加重的体位:导致“烧心”症状出现或加重的体位有仰卧位、右侧卧位、坐位、站位、弯腰、左侧卧位及俯卧位,其中62例患者在仰卧位时出现“烧心”或“烧心”加重,占比51.67%;另有14例即11.67%的患者认为自身“烧心”与体位无关,5例即4.17%的患者不清楚体位对“烧心”的影响。16.“烧心”症状的发生与进食之间的关系:共88例患者的“烧心”症状在进食后发生或加重,占比73.33%,6例患者认为自身“烧心”症状的产生或加重与进食无关。17.“烧心”发生及加重的时间段:晚上及夜间“烧心”发生及加重的比例最高,共39例患者在晚上发生“烧心”或“烧心”症状加重,占比32.50%;39例患者出现夜间“烧心”或夜间“烧心”加重,甚至由于“烧心”而惊醒,占比32.50%。18.诱发“烧心”症状发生或加重的因素:致使患者“烧心”症状发作或加重的因素有:不良情绪、食用某种食物、受寒、受热、吸烟/喝酒/饮茶、过饥、过饱、劳累、运动及睡眠不足。其中出现频次最高的是食用某种食物,共106例,占比88.33%。19.120例以“烧心”为主的GERD患者“反酸”症状的发病情况:120例患者中,99例患者认为自己有“反酸”症状,占比82.50%;11例患者认为自己无“反酸”,占比9.17%;另有10例患者不明白“反酸”的含义,8例经解释后认为自己有“反酸”,2例经解释后认为自己并无“反酸”症状,分别占比6.67%及1.67%。即共有107例患者既有“烧心”症状又有“反酸”症状,占总人数的89.17%。20.120例GERD烧心患者寒热证型统计:120例以烧心为主的GERD患者中,60例为寒热错杂证,占比50%;49例为寒证,占比40.83%;单纯热证仅11例,占比9.17%。结论1.针刺督脉背段T3~T12棘突下经穴及非经穴治疗烧心为主的胃食管反流病疗效比西药组更优,对“烧心”的改善程度最大;从而显著提高GERD患者的健康相关生存质量。针刺具有泻实补虚的双向调节作用,其疗效作用持久,安全无副作用,是治疗以“烧心”为主的胃食管反流病的最佳选择之一。2.GERD烧心患者对于“烧心”这一症状的具体含义及发生位置等方面的认识存在明显不足,需进一步加强健康科普及教育工作;胃食管反流病的“烧心”症状存在其独特性,以烧心为主的GERD以寒热错杂及寒证证型为主,打破了以“热”论治烧心的传统思路,应做进一步的深入研究,结合其特点及寒热属性辨证治疗,为GERD的诊治提供新的科学依据。
【图文】:

统计图,寒热,证型,患者


2.1两组60例烧心为主的GERI)患者寒热证型统计逡逑两组共60例以烧心为主的GERD患者中,27例为寒证,,占比45%;邋28例为寒热逡逑错杂证,占比46.67%;单纯热证仅有5例,占比8.33%。见表3及图1。逡逑表3两组60例烧心为主的GERD患者寒热证型统计逡逑寒热证型逦例数逦百分比(%)逡逑寒证逦27逦45.00逡逑热证逦5逦8.33逡逑寒热错杂证逦28逦46.67逡逑浓热银杂证逦突证逡逑46-67%逦S逡逑■寒iiH邋■热iiE邋■寒热错杂证逡逑图1两组60例烧心为主的GERD患者寒热证型统计图逡逑2.2两组60例烧心为主的GERI)患者RDQ各症状占总人数比例分析逡逑两组共60例GERD患者中,所有患者均患有“烧心”症状,占总人数的100%;逡逑反酸患者58例,占总人数的%.67%;反食患者41例,占比68.33%;胸痛患者最少,逡逑共40例,占比66.67%。见表4及图2。逡逑33逡逑

主要症状,患者,比例,占比


两组共60例GERD患者中,所有患者均患有“烧心”症状,占总人数的100%;逡逑反酸患者58例,占总人数的%.67%;反食患者41例,占比68.33%;胸痛患者最少,逡逑共40例,占比66.67%。见表4及图2。逡逑33逡逑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R246.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东方;刘绍能;;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证治探讨[J];江苏中医药;2019年06期

2 ;国内首部《胃食管反流病多学科诊疗共识》在京启动编写[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9年06期

3 郑洁;;胃食管反流病[J];中国水电医学;2003年03期

4 ;郑州陇海医院胃食管反流病诊疗中心 院士团队坐阵:打造多学科协作的单病专科[J];河南医学研究;2018年21期

5 阿迪来·阿布都热西提;高峰;;胃食管反流病新型治疗研究进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年04期

6 ;郑州陇海医院胃食管反流病诊疗中心 胃食管反流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J];河南医学研究;2019年02期

7 郭梦舟;孟立娜;;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现状与进展[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7年33期

8 陈春晓;;分析老年胃食管反流病及食管炎的诊断治疗进展[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年69期

9 虞和忠;;胃食管反流病误诊72例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8年13期

10 郭丽丽;魏子白;赵甘婷;张宁;李文忠;王娟;杨晓霞;;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应用于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患者治疗中的价值评价[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8年1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源媛;牛丽娜;方明;余凡;尤昱斐;沈丽娟;陈吉华;;磨牙症与胃食管反流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A];第十二次全国口腔修复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8年

2 李建锋;谢胜;刘礼剑;黄晓燕;杨成宁;刘园园;陈广文;李娟;戴文杰;陈明冰;;谢胜教授从肺肾论治胃食管反流病经验撷菁[A];第三十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8年

3 刘汶;;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经验[A];第二十九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7年

4 郑亮;;中西医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研究进展[A];第十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5年

5 陈彩艳;;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健康教育[A];第二十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暨国家级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新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9年

6 李游;;胃食管反流病中西医认识对比研究[A];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学术年会资料汇编[C];2007年

7 唐旭东;赵迎盼;;近二十年我国中西医结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临床观察的文献分析[A];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二十次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8年

8 尚莹莹;王宏伟;黄天生;朱生j;;从“气”论治胃食管反流病经验[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二十一届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暨2009年脾胃病诊疗新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9年

9 贾永兰;李金梅;;中西医结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53例疗效观察[A];甘肃省中医药学会2009年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9年

10 李黎;朱生j;;胃食管反流病患病人群年龄分层研究——老年人群与中青年人群临床比较[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二十一届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暨2009年脾胃病诊疗新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包晓凤 李惠钰;关注胃健康 携手健康人生[N];科学时报;2011年

2 记者 闻有成;向“胃食管反流病”宣战的院士和他的团队[N];经济参考报;2019年

3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胸外科 于磊;经内镜治胃食管反流 疗效与风险并存[N];健康报;2019年

4 上海仁济医院消化科教授 陈胜良 耳鼻喉科 徐吉 袁惠芸 整理;预防喉癌 须提防胃食管反流[N];健康报;2018年

5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李永帅 马骏名老中医工作室 李学军;马骏辨治胃食管反流病经验[N];中国中医药报;2017年

6 陕西省人民医院消化科主任医师 李增烈;治疗胃食管反流要关注“小事”[N];健康报;2016年

7 本报记者 李颖;年轻白领更要当心胃食管反流[N];科技日报;2014年

8 本报记者 朱国旺;胃食管反流病,伤害的不止是食管[N];中国医药报;2014年

9 本报记者 周丽;胃食管反流病人易找错诊室[N];河北日报;2015年

10 本报记者 裘炯华;胃食管反流按需治疗[N];医药经济报;201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路亭;慢性胃食管反流病动物模型制备与HO-1在食管和肺组织中的表达及作用机制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6年

2 孙晓红;抗胃食管反流机制及胃食管反流病非药物治疗途经的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2年

3 许大波;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餐后胃内体积和酸分布特征及其在反流机制中作用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4年

4 查慧;胃食管反流病(GERD)与食管动力及感觉的相关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5 尚文t

本文编号:25884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25884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fb5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