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中医论文 >

康平本《伤寒论》初步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21 21:11

  本文关键词:康平本《伤寒论》初步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康平本《伤寒论》是指在日本流传的一类内容相同但文字书写有细微差别的《伤寒论》古抄本,主要有题名为“康平伤寒论”及“和气氏伤寒论”的两种传抄本。这类抄本不但保留了与简牍文献形制有关的书写格式,还将后人编次整理的内容以旁注和嵌注的形式列出,而这些内容在我国所习用的宋本《伤寒论》中已经无法看到。故康平本《伤寒论》是一个非常有文献价值,并且值得深入研究的版本。研究目的:纵观中国近现代史,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中医的发展处于一种举步维艰的境地。近二十年来,随着中医药的优势逐渐地被更多学者所接受,有关中医的研究也掀起一阵阵热潮,对仲景学术思想源头的研究又再次成为中医经典研究中的热门。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对仲景学术思想源头之一的《伤寒论》进行多轮次的、多方位整理及研究工作对于中医的传承和发展不无裨益。本文试图从对康平本《伤寒论》入手,来对仲景的学术思想进行探究。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通过反复对比康平本与宋本《伤寒论》中的异同部分,结合史志目录及相关著作的记载找出仲景著作最原始的部分,并对其进行归纳整理,在《伤寒论》的原始内容的基础之上探究其所蕴含的仲景学术思想。研究内容:本文对康平本《伤寒论》的初步研究工作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伤寒论》题名研究;《伤寒论·序》研究补遗;康平本《伤寒论》十五字容字研究;康平本《伤寒论》中三类条文研究以及康平本《伤寒论》注文简析。研究结论:1.仲景著作在其成书之际没有题名,宋代以前人们多以“张仲景”名其书,宋代始出现了“伤寒卒病论”这一题名,后人又错以为“卒”为“杂”之误,并将其修改为“伤寒杂病论”并沿用至今。2.受宋本《伤寒论·序》中一列错简的影响,我们对该《伤寒论·序》的研究思路有误,对序中文字的研究深度亦远远不够,而康平本《伤寒论》是研究本文的绝佳底本。3.康平本《伤寒论》中的某些条文以十五字为一列进行书写,这一书写方式同时见于王叔和的著作中。这一现象不仅说明了康平本《伤寒论》为真传古本无疑,而且为王叔和撰次仲景遗文这一事实提供了重要的佐证。4.十五字条文为仲景著作的精华所在,这类条文完整的阐述了三阳病及三阴病的传变规律。十四字条文属于仲景著作的原始内容,因为后人的编次整理导致条文次序变动故以十四字为一列书写以区别之。十三字条文的理论大多源自《黄帝内经》,与以上两类条文不同。此外,十四字和十三字条文的主要作用是对十五字条文进行解释和说明。5.康平本《伤寒论》中的两种注文的出现时间晚于十五字及十四字条文。嵌注的书写时间较旁注为早,嵌注与十三字条文极有可能为同一人书写,两种注文主要为解释和补充原文而设。研究意义:对康平本《伤寒论》进行文献学方面的研究,其主要目的是订正仲景著作在传写过程中所产生的讹误,其最终目标是尽可能地复原仲景著作的原貌。此研究对探求仲景学术思想的原旨起一定的促进作用,从而体现出我们学习经典并回归经典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张仲景 康平本《伤寒论》 文献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中医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222.2
【目录】:
  • 中文摘要6-8
  • Abstract8-11
  • 引言11-16
  • 1 康平本《伤寒论》的研究内容11
  • 2 康平本《伤寒论》的特点11-12
  • 3 研究康平本《伤寒论》的意义12
  • 4 康平本《伤寒论》研究综述12-16
  • 第一章 《伤寒论》题名研究16-27
  • 1 康平本与宋本《伤寒论》的题名16
  • 2 宋及宋以前仲景著作的题名情况16-23
  • 3“卒病”变“杂病”始起于宋代23
  • 4 康平本《伤寒论》在题名考证中的价值23-25
  • 5 小结25-27
  • 第二章 《伤寒论·序》研究补遗27-34
  • 1 康平本《伤寒论·序》的特点27-30
  • 2《伤寒论·序》的用字特点30-32
  • 3 小结32-34
  • 第三章 康平本《伤寒论》十五字容字研究34-37
  • 1 仲景著作的书写材料34
  • 2 十五字容字初探34-35
  • 3 小结35-37
  • 第四章 康平本《伤寒论》中三类条文研究37-48
  • 1 十五字条文研究37-44
  • 2 十四字条文研究44-45
  • 3 十三字条文研究45-47
  • 4 总结47-48
  • 第五章 康平本《伤寒论》注文简析48-52
  • 1 注文出现的时间48-49
  • 2 注文的分类及作用49-50
  • 3 总结50-52
  • 第六章 讨论分析52-55
  • 1 仲景著作的题名52
  • 2《伤寒论·序》研究补遗52
  • 3 康平本《伤寒论》十五字容字研究52-53
  • 4 康平本《伤寒论》中三类条文研究53-54
  • 5 康平本《伤寒论》注文简析54-55
  • 第七章 结论55-56
  • 参考文献56-58
  • 第八章 文献综述58-68
  • 1 仲景著作的流传58-61
  • 2 康平本《伤寒卒病论》相关文献的比较61-63
  • 3 康平本《伤寒卒病论》的特点63-64
  • 4 国内外对康平本《伤寒卒病论》的研究64-67
  • 参考文献67-68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68-69
  • 致谢6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孝先,卓娅·古巴诺娃,阿扎丹·司马义;《伤寒论》教学改革探讨[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2 李赛美;从历史、文化、源本角度还原《伤寒论》真谛——评《伤寒论疑难解读》[J];山东中医杂志;2001年01期

3 李永宸;近50年《伤寒论》研究论文调查的两个比例关系[J];中国医药学报;2003年04期

4 李婕,蒋小敏;《伤寒论》理论研究新进展[J];江西中医药;2004年02期

5 祝世讷;正本清源释伤寒——《伤寒论通释》的方法论启示[J];山东中医杂志;2004年04期

6 翟慕东;;《伤寒论》课堂教学体会[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年02期

7 何敏,何泽民;近10年《伤寒论》实验研究述评[J];国医论坛;2005年05期

8 王历;;对留学生伤寒论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中医教育;2005年06期

9 张国骏;马晓峰;;谈《伤寒论》原文结构规律及其运用[J];山东中医杂志;2006年01期

10 王又生;;浅议《伤寒论》服药饮食保养正气[J];医药产业资讯;2006年1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家诏;邓远美;杨宏宝;赵岩;杨仕权;;试谈《伤寒论》的创新教学——开展《伤寒论思维与辨析》选修课初步体会[A];仲景医学求真(续一)——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五届仲景学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曲夷;;《伤寒论》教学设计初探[A];仲景医学求真(续三)[C];2009年

3 董正华;;开设《伤寒论思维与辨析》课程的实践与思考[A];全国第二十次仲景学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4 赵永生;;《伤寒论》教学中的几点体会[A];全国张仲景学术思想及医方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5 赵怀舟;王红梅;;宋本《伤寒论》方例初考[A];全国张仲景学术思想及医方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6 蔡永敏;;《伤寒论》药物煎服特点[A];全国张仲景学术思想及医方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7 李义兵;;浅谈《伤寒论》的辨证施治[A];全国张仲景学术思想及医方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8 刘建华;刘庆十;;谈《伤寒论》对炮制的贡献[A];全国张仲景学术思想及医方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9 李赛美;熊曼琪;朱章志;蔡文就;;《伤寒论》课程建设10年回眸[A];仲景医学求真(续一)——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五届仲景学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王莉;张虹玺;;《伤寒论》便秘论治探析[A];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换届会议暨便秘专题研讨会论文专刊[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元庆;学《伤寒论》要注重方法[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2 林士毅 滕依丽;李心机独创《伤寒论》诠释新体系[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3 张胜忠;《伤寒论》研究视角的“负效应”[N];中国中医药报;2005年

4 山东中医药大学 李心机;为什么要学与怎样学《伤寒论》[N];中国中医药报;2008年

5 冯世纶 中日友好医院;正确认识《伤寒论》的理论[N];中国中医药报;2009年

6 山西中医学院第二中医院 马文辉;刘绍武评讲《伤寒论》[N];中国中医药报;2009年

7 山西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医院 张英栋;《伤寒论》“汗出……不能发黄”的启示[N];中国中医药报;2012年

8 樊粤光 王庆国 李赛美 李宇航 朱章志 刘敏 方剑锋 王保华 刘树林 万晓刚 罗广波 黄开颜 蔡文就 熊曼琪;“六梯级”《伤寒论》课程体系构建与应用[N];中国中医药报;2013年

9 山西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医院 张英栋;《伤寒论》“心中懊恼”是胃病[N];中国中医药报;2013年

10 周乙龙;聂惠民:学好《伤寒论》要树立“四心”[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晓莉;《伤寒论》中英文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与比较[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9年

2 郑全雄;《伤寒论》方族的文献及组方规律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2年

3 李恩Y,

本文编号:2603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2603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c1e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