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中医论文 >

蒙药材阿格希日嘎生物活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31 20:46
【摘要】:目的研究蒙药材阿格希日嘎(藜芦)的抗炎活性及抗肿瘤活性,并考察其发挥抗炎作用的机制。通过对其单体化合物的抗炎活性与作用机制、及其抗肿瘤活性进行研究,寻找阿格希日嘎中新的生物活性化合物,为蒙药新型药物的研制提供参考。方法与结果(1)抗炎活性检测:对LPS诱导RAW 264.7巨噬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CCK8法检测药物是否具有细胞毒性,结果表明给药浓度在0-200μmol/L的范围内时,对RAW264.7细胞没有毒性。采用Griess法检测药物对细胞培养上清液中NO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除桑辛素A(5)、3,4-二甲氧基-苯甲酸甲酯(9)外,其余成分对NO的产生均有显著抑制作用。采用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TNF-α、IL-1β和IL-6炎症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结果表明化合物6-羟基-3’,5’,7-三甲氧基-2-芳基苯并呋喃(1)、4,6-二甲氧基-3’-羟基-2-芳基苯并呋喃-5’-O-β-D-葡萄糖(2)、6-羟基-3’,5’-二甲氧基-2-芳基苯并呋喃-4-O-β-D-葡萄糖(3)、桑辛素M(4)、反式香豆酸甲酯(6)、(E)-阿魏酸甲酯(7)、4-甲基-β-D-葡萄糖苷(8)、氧化白藜芦醇(11)可显著下调部分细胞因子的水平。(2)抗炎作用机制研究:采用Real-time PCR法检测检测单体化合物6-羟基-3’,5’,7-三甲氧基-2-芳基苯并呋喃(1)、反式香豆酸甲酯(6)、氧化白藜芦醇(11)刺激巨噬细胞后相关基因iNOS、TNF-α、IL-1β和IL-6的mRNA变化,结果表明6-羟基-3’,5’,7-三甲氧基-2-芳基苯并呋喃(1)可显著抑制iNOS和TNF-αmRNA的表达;反式香豆酸甲酯(6)可显著抑制IL-1βmRNA的表达;氧化白藜芦醇(11)可显著抑制iNOS、TNF-α和IL-6 mRNA的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单体化合物6-羟基-3’,5’,7-三甲氧基-2-芳基苯并呋喃(1)、反式香豆酸甲酯(6)、氧化白藜芦醇(11)刺激巨噬细胞后NF-κB及MAPK信号通路上相关蛋白P65、phospho-ERK(1/2)和ERK(1/2)表达的变化。结果表明6-羟基-3’,5’,7-三甲氧基-2-芳基苯并呋喃(1)可显著抑制P65和phospho-ERK(1/2)的表达;反式香豆酸甲酯(6)可显著抑制P65和ERK(1/2)的表达;氧化白藜芦醇(11)可显著抑制P65、phospho-ERK(1/2)和ERK(1/2)的表达。(3)抗肿瘤活性检测:采用CCK-8细胞染色法检测从阿格希日嘎中分离得到的9个单体化合物对对5种常见的癌细胞系(人肺癌细胞系A549、人结直肠腺癌细胞系HCT-15、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系SH-SY5Y、人乳腺癌细胞系MDA-MB-231、人肝癌细胞系HepG2)的生长抑制作用。其中氯仿层、乙酸乙酯层及单体成分6-羟基-3’,5’,7-三甲氧基-2-芳基苯并呋喃(1)、桑辛素M(4)、桑辛素A(5)对部分肿瘤细胞系有中等至显著的抑制作用,IC_(50)值在30-200μM之间,其余馏分及单体成分对五种癌细胞系均无明显抑制作用,IC值200μM。结论对阿格希日嘎各单体化合物进行体外抗炎及抗肿瘤活性的筛选,抗炎活性及机制研究结果表明6-羟基-3’,5’,7-三甲氧基-2-芳基苯并呋喃(1)、反式香豆酸甲酯(6)和氧化白藜芦醇(11)具有显著的抗炎活性,并通过NF-κB及MAPK信号通路发挥抑制作用。抗肿瘤活性研究结果表明氯仿层、乙酸乙酯层及单体成分6-羟基-3’,5’,7-三甲氧基-2-芳基苯并呋喃(1)、桑辛素M(4)、桑辛素A(5)对部分肿瘤细胞系有中等至显著的抗肿瘤活性。
【学位授予单位】:内蒙古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R2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夏万东;;4-乙烯基-2,3-二氢苯并呋喃的合成[J];煤炭与化工;2017年03期

2 ;一种苯并呋喃衍生物的制备方法[J];乙醛醋酸化工;2015年11期

3 张文娟;;苯并呋喃-2(3H)-酮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J];现代农药;2013年03期

4 于杰;;荧屏电器有害气体的危害不可忽视[J];安全;2008年09期

5 郑静;方霞;;5-乙酰基-2,3-二氢苯并呋喃的合成[J];精细化工中间体;2007年04期

6 张红芬;;2,7-二甲基-2,3-二氢-6-氯苯并呋喃的分析方法[J];现代农药;2006年03期

7 张湘宁,张红芬;2,3-二氢-2,7-二甲基苯并呋喃-6-羧酸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J];农药;2005年06期

8 陶春元;2、3-二氢化-2、2-二甲基-7-苯并呋喃酚的合成[J];九江师专学报;1988年06期

9 许标;;3-(α-甲氧基)甲烯基苯并呋喃-2(3H)-酮的合成[J];山东化工;2017年17期

10 毛泽伟;姜圆;饶高雄;;新型2-苄基取代苯并呋喃衍生物的合成[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魏杰;聂冰杰;武静;和平;;苯并呋喃并[2,3-c]喹啉酮衍生物的合成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九届全国有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7)[C];2015年

2 黄初升;刘红星;;2-[-1′-(4′-甲基-3′-戊烯基)]-2-甲基苯并呋喃的合成研究[A];第三届全国有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4年

3 王飞;王亚丹;苗志伟;陈茹玉;;膦酸酯取代异苯并呋喃衍生物的合成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有机化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4 刘振兴;夏莹;周是一;王龙;张艳;王剑波;;钯催化的高度立体选择性3-烯基吲哚和3-烯基苯并呋喃的合成[A];第十七届全国金属有机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2)[C];2012年

5 刘霞;师彦平;;橐吾属植物中新苯并呋喃倍半萜二聚体的结构确定[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6年

6 王瑞萍;沈增明;;铜催化的偶联关环反应:简洁有效地合成吲哚和苯并呋喃的方法[A];第十六届全国金属有机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0年

7 李元元;封继康;;苯并呋喃三聚物的吸收及发射光谱的理论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九届全国量子化学学术会议暨庆祝徐光宪教授从教六十年论文摘要集[C];2005年

8 刘振兴;夏莹;周是一;王龙;张艳;王剑波;;钯催化的高度立体选择性3-烯基吲哚和3-烯基苯并呋喃的合成[A];第十七届全国金属有机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1)[C];2012年

9 陈五红;杨春皓;谢毓元;;稠合的苯并呋喃与苯并噻吩的合成方法[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6年

10 崔锐利;肖璐;蒋历辉;李永舫;邹应萍;;甲醇处理使氟代苯并噻二唑和烷基噻吩取代噻吩[2,3-f]苯并呋喃共聚物效率提高到6.1%[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17分会:光电功能器件[C];201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记者 赵汉斌;新方法可高效合成苯并呋喃衍生物[N];科技日报;201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跃岳;苯并呋喃共轭聚合物的合成及其光伏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年

2 孙洲;[5.6]螺氧化吲哚与2,3-二取代苯并呋喃骨架新构筑方法与Laevinoid A的全合成研究[D];兰州大学;2018年

3 蒋勇;钯催化合成苯并呋喃和吲哚的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4 韩薇薇;Ugi和Rap-Stoermer反应用于苯并呋喃的合成及大环内酯Cytochalasin Z8中C14-C21酸片断的合成[D];浙江大学;2014年

5 覃斐章;17-甲氧基-7-羟基-苯并呋喃查尔酮对心肌缺血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2年

6 李鑫;苯并呋喃和芳香螺环缩酮骨架的构筑[D];兰州大学;2012年

7 陈艳君;两种菊科植物的化学成分分离分析和苯并咪唑配合物的烯烃催化[D];兰州大学;2009年

8 牛文学;三苯三戊并烯单翼衍生物的合成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9 阮礼波;3-氧代-2,,3-二芳基丙醛在几类有机化合物合成中的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10 胡杰;过渡金属催化的脱羧反应及相转移催化剂催化的环化反应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文希;蒙药材阿格希日嘎生物活性研究[D];内蒙古医科大学;2019年

2 王雷雷;基于烯烃和炔烃的砜基化反应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9年

3 张秋;四氯化钛作用下α-芳氧基酮的脱水反应:区域选择性合成苯并呋喃和萘并呋喃类化合物[D];重庆医科大学;2019年

4 江潘利;2-苯基苯并呋喃衍生物的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研究[D];宜春学院;2018年

5 武世杰;双咔啉催化剂不对称催化活性及苯并呋喃衍生物生物活性研究[D];河北大学;2019年

6 李博煜;高效不对称构建苯并呋喃-氧化吲哚-吡咯烷类双螺环化合物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9年

7 王晶晶;苯并呋喃连苯并噻唑类化合物的设计与合成[D];青岛科技大学;2019年

8 毛春艳;由四炔与膦叶立德试剂构筑多官能化稠合芳烃的反应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8年

9 刘子健;二硫醚和3-碘-2-芳基苯并呋喃的全氟苯基化反应研究[D];湘潭大学;2018年

10 尹航;苯并呋喃-2-(3H)-酮绿色制备新工艺的开发[D];大连理工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6095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26095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8bd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