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中医论文 >

泄泻的证素分布规律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10 11:47
【摘要】:目的:通过对泄泻现代文献的回顾性研究,探讨泄泻病的中医证型、证素分布与组合规律,以及泄泻病的中医证治规律,以期揭示泄泻病的中医证治体系与中医学治疗泄泻病的优势和特点,完善泄泻临床证型,为现代中医临床辨证治疗提供指导。方法:本研究首先以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相关期刊论文和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数据库1998-2018年收录有关中医或中西结合治疗泄泻的现代研究文献为研究对象,提取泄泻患者的中医相关的证候、证型、辨证要素等信息,建立数据库,利用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并结合中医理论知识进行概括、分析。结果:1.本课题共纳入文献274篇,小儿泄泻64篇与成人泄泻210篇。成人泄泻文献使用辨证标准有44种,小儿泄泻文献共使用诊断辨证标准18种。标准种类多,应用不统一。对本次纳入的成人与小儿泄泻文献的地区分别是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域和中国23个省级行政区域。高等医学院校是研究泄泻病的主力军,其次是高等医学院校的附属医院。2.本次纳入成人泄泻文献中共有124个证名,经规范后为13个证名,最常见的5个证型是肝气乘脾证、脾肾阳虚证、脾胃虚弱证、脾虚证与湿热蕴脾证。小儿泄泻文献中共出现47个证名,规范后证名归纳为10个证名,湿热蕴脾证、食滞胃肠证、脾虚证、寒湿困脾证、脾胃虚弱证是小儿泄泻最常见的5个证型。3.成人泄泻证素的分布规律,主要病位证素是脾肝肾三脏,其次胃、小肠/大肠、心和肺;最主要病性证素为气滞、气虚、阳虚、湿与热,涉及食积,血瘀、阴虚和血虚。小儿泄泻证素的分布规律,主要的病位证素为脾、胃、肠,其次肾和肝;湿、热、气虚、寒和食积为常见病性证素,同时涉及外风、阳虚、暑、气滞。小儿泄泻病以脾为主要病位,湿为主要病性证素,小儿的基本病机是脾虚湿盛。泄泻证素共2种组合形式,三证素组合形式是泄泻最常见的组合。结论:成人泄泻主要病位证素是脾肝肾三脏,主要病性证素为气滞、气虚、阳虚、湿与热。小儿泄泻主要的病位证素为脾、胃、肠,湿、热、气虚、寒和食积为常见病性证素。由于成人与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不同,所以在病位与病性证素亦存在差别。通过对泄泻证素分布特征的研究,发现泄泻是多个病因共同作用导致,致病机制较为复杂。泄泻的中医辨证方法较为繁多,涉及的证候类型名称不统一、不规范,证候分布离散性大。以证素为核心的辨证方法提取的证候要素涵盖了辨证所需的病变部位、病性性质的大部分信息,而且直观、简便,利于规范化研究。因此,从证素入手,对泄泻的规范化研究有积极地作用。
【图文】:

频数图,频数,病性,泄泻


89.42%胃 2669 9.32% 98.74%小肠/大肠 219 0.76% 99.50%心 139 0.49% 100%肺 3 0% 100%合计 28642 100%注:频率=频数/总频数图 2 成人泄泻病位证素分布饼图3.成人泄泻的病性证素分布规律见表 8 与图 3。从所选文献中得到共 9 个成人泄泻病性证素,总频数为 19273次。根据频数由高到低顺序,排位前五证素依次为气滞、气虚、阳虚、湿和热,所占比例分别是 32.14%、25.43%、16.14%、13.15%、11.44%,,累计频率为 98.30%。表 8 成人泄泻的病性证素分布表病性证素 频次(n) 频率(%) 累计频率(%)气滞 6195 32.14% 32.14%气虚 4901 25.43% 57.57%阳虚 3111 16.14% 73.71%

病位,频数,食积,气虚


脾胃小肠/大肠三脏累计频率达 96.47%。可见脾是泄泻首要病位,胃、小肠/大肠、肾和肝也是小儿泄泻不可忽视的病位。表 17 小儿泄泻病位证素分布表病位证素 频次(n) 构成比(%) 累计频率(%)脾 5168 62.65% 62.65%胃 1697 20.57% 83.22%小肠/大肠 1093 13.25% 96.47%肾 279 3.38% 99.85%肝 12 0.15% 100%合计 8249 100%注:频率=频数/总频数图 5 小儿泄泻病位证素分布饼图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R256.3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曹秋平;梁烨朗;李树森;魏华;;156例瘿病患者病性证素与寸上脉分布规律探析[J];中医药导报;2019年22期

2 林伟国;梁丽丽;韩木龙;郭森仁;林雪娟;;慢性胃炎病性证素气滞与病位证素的相关性[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年11期

3 杨东宁;;脑梗死分期与中医病性证素的关系[J];光明中医;2011年10期

4 唐亚平;戴芳;杨宏宝;龚超奇;王飞;周艳;朱文锋;;胖大舌与病性证素相关性的研究[J];新中医;2010年10期

5 匡艳红;朱文锋;黄碧群;王荣田;匡艳芳;;方剂主治证的证素分析[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年06期

6 樊新荣;黄贵华;王荣田;;病性证素“阳郁”析[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年11期

7 谌海军;谢梦洲;曾柏荣;瞿昊宇;贺妍;陈雪锋;王理槐;;肺癌病性证素分布规律及其与血液检测指标关系的研究[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年09期

8 朱文锋;黄碧群;陈新宇;;病性证素辨别的意义与方法[J];中医药学刊;2006年02期

9 黄娜;唐亚平;戴芳;李晓红;周艳;杨宏宝;朱文锋;;绛舌与证素相关性的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9年11期

10 杨东宁;;脑梗死影像学与中医病性证素的关系[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吴同玉;杨雪梅;李灿东;林端宜;;血糖与湿病性证素的相关分析[A];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诊断学分会2007’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谌海军;谢梦洲;曾柏荣;贺妍;王理槐;;肺癌病性证素分布规律及其与血液检测指标关系的研究[A];第九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诊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5年

3 杨朝阳;李灿东;黄世庚;吕京和;庄忠新;;吸毒人群中医证素特点的临床研究[A];全国第十三届中医诊断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2年

4 唐亚平;朱文锋;黄碧群;;白苔对证素的诊断权值的研究[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九次中医诊断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5 王常松;林昆明;吴同玉;闵莉;吴银盘;;胃癌中医病机临床分析[A];朱文锋学术思想研讨会暨中医诊断师资班30周年纪念大会论文集[C];2012年

6 李路迢;刘旺华;;基于文献整理的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中医证素分布、组合规律研究[A];第九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诊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5年

7 黄碧群;;中医辨证实训教学改革方案[A];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诊断学分会第十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赵莺;陈希;蒋黎黎;;乙肝后肝硬化中医证素规律的临床研究[A];全国第十三届中医诊断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2年

9 唐亚平;朱文锋;黄碧群;龚超奇;王飞;周艳;戴芳;;淡白舌与证素关系的研究[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九次中医诊断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10 杨朝阳;李灿东;黄世庚;吕京和;庄忠新;;吸毒人群痰证病理与血清因子等指标的临床研究[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六届全国诊断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朱文锋 黄碧群 陈新宇;病性证素辨别的意义与方法[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2 朱文锋 张华敏;证素的八项基本特征[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3 朱文锋 李灿东 甘慧娟;病位证素的特征[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4 朱文锋 湖南中医药大学 甘慧娟;证素项目的筛选提取[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张璋;高脂血症中医证素与中药用药规律及生化指标相关性研究[D];江西中医药大学;2019年

2 王浩中;大骨节病中医病因病机和证素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2年

3 郭启文;帕金森氏综合征“风证”特征以及证—症关系研究[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4年

4 甘慧娟;“咳嗽”的证候规范与证素特征研究[D];湖南中医药大学;2007年

5 鲁法庭;基于证素提取的小儿脑瘫病因及证候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9年

6 李莎;痹病辨治特点及“风湿四病”证素规律的文献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卿龙丽;泄泻的证素分布规律研究[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9年

2 梁斯同;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患者病性证素与血压、血糖等指标的相关性研究[D];华北理工大学;2019年

3 蓝俊才;基于证素辨证的节气与肺气肿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相关性研究[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9年

4 甘国翔;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不同分期的中医证素规律研究[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9年

5 雷玉娇;基于古籍文献挖掘的头痛中医病性证素特征研究[D];河南中医药大学;2018年

6 张安玲;肛瘘证素规律的临床研究[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8年

7 黄泽钦;108例绝经后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证素分布规律的临床研究[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7年

8 沈旭艳;结肠慢传输型便秘证素规律初探[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7年

9 牛亚南;噎膈/食管癌古今文献的病位病性证素特点研究[D];河南中医学院;2014年

10 官涵;子宫肌瘤中医证素特点研究[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62218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262218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8b9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