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中医论文 >

《伤寒杂病论》中眩晕的辨证分类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20 07:19
【摘要】:目的:本文将姚荷生先生提出的以六经结合八纲为分类大纲,以病因、病所、病机为着眼点,以脏腑、经络、体窍结合卫气营血、津液精神为具体内容,融合成的统一辨证分类框架为理论基础,尝试对《伤寒杂病论》中的眩晕病在这一框架下进行具体分类,将其病因、病机、治法、方药、预后或转归等进行分析,使其内容全面完备,从而有效指导临床。方法:查阅古今部分医家对“眩晕”的论述,收集《伤寒杂病论》中含有“眩”、“头眩”、“目眩”、“目暝”、“冒”、“眩冒”、“喘冒”、“郁冒”、“眩悸”、“厥”等词或义的相关条文,进行筛选。对所有筛选出的资料进行整理,明确上述词组的含义及其与眩晕的区别和联系。基于统一辨证分类框架,综合分析整理《伤寒杂病论》中涉及眩晕证候的条文,对眩晕证型、治法、方药、预后转归等进行归类。结果:(1)界定了“眩晕”的内涵,“眩”指头昏目眩,视物旋转,“冒”一般为邪气拂郁于上,出现的昏蒙症状。(2)将眩晕同义词归纳为“眩”、“冒”、“眩与冒”、“郁冒”、“暝”、“头风”、“厥”等,其中以“眩”和“冒”为多见。(3)“眩”、“冒”与“厥”的区别和联系是:眩、冒、厥三者均为头目不清,但冒以神昏为主,属昏迷的轻证,是眩晕极甚而引起的一时性昏厥,厥则可昏不识人,是冒的更甚者,三者即可相兼出现,又可单独出现。(4)将眩晕的病因病机分为:六淫致眩、情志致眩、饮食致眩、痰饮致眩、内生“五邪”致眩、精气血失常致眩、阴阳失调致眩、邪正盛衰致眩等。(5)眩晕的治法分为:解表散寒、祛风清热、清利湿热、泄热降火、敛肝熄风、温阳化饮、温中补虚、调和阴阳、养阴清热等。(6)对仲景“痰饮致眩”的理论进行探讨,认为其“痰饮致眩”的观点实则为“饮邪致眩”。(7)对《伤寒杂病论》中眩晕的病因病机及具体治疗方法等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整理,总结出《伤寒杂病论》中眩晕的辨证分类框架。结论:《伤寒杂病论》中对于眩晕的相关论述,形成了理、法、方、药较为完备的眩晕病辨证分类体系,该体系又以太阴经为主,以里证类、寒证类、虚证类为多见,在中医临床眩晕病的辨证治疗方面能起重要的指导作用。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R255.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梁家祺;李圣耀;史大卓;;《伤寒杂病论》中附子应用浅析[J];环球中医药;2019年01期

2 王宣懿;叶海勇;;《伤寒杂病论》大小汤钩玄[J];国医论坛;2019年05期

3 严兴海;何复东;蔡基鸿;杨宇玲;;浅议《伤寒杂病论》的教科书性质[J];中医药导报;2018年10期

4 王拥军;;《伤寒杂病论》心衰论治[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7年02期

5 马存贞;乔治园;;论半夏在伤寒杂病论中的应用[J];新疆中医药;2016年05期

6 李笑宇;张广中;;古代医家对《伤寒杂病论》皮肤病的认识[J];吉林中医药;2017年03期

7 张毅;王萌;李金田;;论甘草在《伤寒杂病论》中的应用[J];中医研究;2017年03期

8 何永明;崔德强;陈广东;袁小丹;李志鹏;;《伤寒杂病论》中小柴胡汤的证治探析[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7年04期

9 娄亮;费玉雯;郭华;;从痞满看《伤寒杂病论》对《内经》的继承与发展[J];环球中医药;2017年09期

10 黄际堂;;《伤寒杂病论》中半夏的量效关系与应用特点研究[J];内蒙古中医药;2017年1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仝小林;;浅谈《伤寒杂病论》的学习与应用[A];白云阁藏本《伤寒杂病论》高级研修班 08 期、纪念医圣张仲景诞辰1866周年经方论坛、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仲景医学分会2016年学术年会论文选集[C];2016年

2 彭坚;;还我《伤寒杂病论》[A];全国经方高级论坛贵阳行中华国医心血管专科经方大师研修班论文选集[C];2017年

3 吕翠霞;;论以批判性思维教学习《伤寒杂病论》[A];全国第二十二次仲景学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年

4 张炜;徐胜兰;;民国以来发现的《伤寒杂病论》古版本[A];全国张仲景学术思想及医方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5 陈萍;张海;;浅谈《伤寒杂病论》对临床急症学的影响[A];全国张仲景学术思想及医方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6 庞洪涛;;试述《伤寒杂病论》的瘀血症状表现[A];全国张仲景学术思想及医方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7 陈东跃;;《伤寒杂病论》中的治法在中医内科急诊中的应用[A];中医药学术发展大会论文集[C];2005年

8 姜德友;陈强;;论《伤寒杂病论》之理论渊源[A];仲景医学求真(续一)——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五届仲景学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吕志杰;;我学习、研究《伤寒杂病论》的经历[A];仲景医学求真(续一)——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五届仲景学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王宗柱;;浅谈《伤寒杂病论》体现的“中和”文化观[A];仲景医学求真(续三)[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 肖霞芳;《伤寒杂病论》活学活用有捷径[N];健康报;2018年

2 白城中医院内科主任 主任医师 尚百艳;重传统重经典在传承中创新[N];协商新报;2017年

3 曹东义 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张仲景坐堂行医或为避嫌[N];中国中医药报;2017年

4 李士懋名医工作室 吴东杰 整理;李士懋:“八面受敌法”研习《伤寒杂病论》[N];中国中医药报;2017年

5 王伯章 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伤寒杂病论》的临床思维观[N];中国中医药报;2017年

6 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 李娟娟 河南中医学院基础医学院 刘明;仲景方药贵乎和[N];中国中医药报;2009年

7 墨羽;张仲景与饺子[N];中国档案报;2005年

8 王辉武 陶红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重温《伤寒杂病论·序》有感[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9 冯世纶;《伤寒杂病论》再溯源[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10 曹东义;也谈《伤寒杂病论》是怎样撰成的[N];中国中医药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启芬;《伤寒杂病论》阴阳学说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8年

2 孙磊;《伤寒杂病论》治则探析[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3 赵鲲鹏;《伤寒杂病论》唯象医学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5年

4 王洪蓓;《伤寒杂病论》寒与寒证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6年

5 程先宽;《伤寒杂病论》方剂剂量折算标准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6年

6 张林;张仲景辨治疼痛的方法及其特点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年

7 曾国书;基于《伤寒杂病论》预防原则与方法的辨证思维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4年

8 杨佃会;宋以前《伤寒杂病论》的流布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1年

9 刘议隆;《伤寒杂病论》对精神疾病的辨治规律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4年

10 李东明;基于《伤寒杂病论》胃肠病证证治理论的IBS辩证规律和特点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玉国;基于六经理论探讨《伤寒杂病论》中不寐的证治规律[D];长春中医药大学;2019年

2 宋祯艳;《伤寒杂病论》中眩晕的辨证分类研究[D];江西中医药大学;2019年

3 冯英强;《伤寒杂病论》“烦躁”方证经验研究[D];山西中医药大学;2019年

4 张博;《伤寒杂病论》肝病证治规律研究[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8年

5 王东升;《伤寒杂病论》发热证治规律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8年

6 凌靓;《伤寒杂病论》和合思想研究[D];苏州科技大学;2018年

7 梁嘉鸣;基于属性偏序原理探讨《伤寒杂病论》呕吐证治规律[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7年

8 孔令龙;基于散剂对《伤寒杂病论》剂型的研究[D];长春中医药大学;2018年

9 黄端阳;《伤寒杂病论》肝病证治规律研究[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8年

10 洪泽山;《伤寒杂病论》痞之证治规律探析[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6343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26343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7dd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