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中医论文 >

基于蒙医功效的喜马拉雅大戟化学成分及炮制原理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30 19:18
【摘要】:[目的]通过对喜马拉雅大戟的蒙医功效和毒性评价,筛选具有蒙医主要功效的活性部位,并对其主要化学成分和指标性成分进行分析,为喜马拉雅大戟的蒙医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建立喜马拉雅大戟的炮制规范,阐释炮制原理,为喜马拉雅大戟饮片的临床应用和产业化提供实验数据。通过比较喜马拉雅大戟的炮制前后主要药效作用,论证其“不炮则催吐,炮则导泻”的蒙医传统功效特征和“改变药物功效而符合病情”为目的的蒙医炮制理论。[方法]采用小鼠泻下试验(排便时间和滤纸稀便痕迹法),大鼠催吐试验(异癖高岭土法),大鼠利尿试验(代谢笼法),小鼠急性毒性试验(改良寇氏法)等实验方法评价喜马拉雅大戟的泻下、催吐、利尿作用和毒性;采用煎煮、回流、萃取等提取方法,对喜马拉雅大戟的水、乙醇和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部位进行提取,并通过小鼠泻下试验(排便时间和滤纸稀便痕迹法)筛选出有效部位;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快速鉴定法分析鉴定喜马拉雅大戟泻下活性部位的主要化学成分,通过参考文献及药材植物性质筛选指标性成分,并建立了其含量测定的高效液相色谱法;采用炮制品传统外观、主要药效和主要活性成分总萜含量为观察指标,通过多指标加权综合分析正交试验,确定喜马拉雅大戟最佳炮制工艺条件,并建立其饮片质量标准;采用小鼠泻下试验(排便时间和滤纸稀便痕迹法)、大鼠催吐试验(异癖高岭土法)、小鼠急性毒性试验(改良寇氏法)、兔皮肤刺激性试验、兔眼刺激性试验、小鼠肠推进试验(活性炭法)等动物实验方法,结合UP-MS、BCA、PCA、OPLS-DA等分析方法和统计方法,比较喜马拉雅大戟炮制前后泻下作用、催吐作用、毒性,刺激性和对小肠运动、肠粘膜和肠组织蛋白的影响,以及化学成分变化。[结果](1)喜马拉雅大戟各剂量组小鼠开始排稀便时间和6h内稀便痕迹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高剂量组大鼠异癖高岭土量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低剂量组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剂量组6h尿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小鼠灌胃LC50为9.63±1.548/kg,其95%可信区限为8.2~11.298/kg。(2)喜马拉雅大戟醇提取物组、石油醚部位组、乙酸乙酯部位组小鼠开始排稀便时间和6h内稀便痕迹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氯仿部位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水提取物组和正丁醇部位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3)在喜马拉雅大戟石油醚部位共鉴定出了22个化合物,其中三萜类化合物3个,二萜类化合物19个;其中羊毛甾醇在0.006mg/mL~0.16mg/mL(2=0.9999)范围之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为101.31%,平均含量为6.王7mg/g(4)喜马拉雅大戟的最佳炮制工艺条件为药材和青稞比例为1:10,青稞温度为120℃,煨制时间为40min;饮片薄层色谱斑点清晰,分离较好,Rf=0.39;规定水分不得过8.0%,总灰分不得过7.0%,酸不溶性灰分不得过3.0%,醇溶性浸出物(热浸法)不得少于15.0%,羊毛兹醇含量不得少于3.0mg/g。(5)制喜马拉雅大戟各剂量组小鼠开始排稀便时间和6h内稀便痕迹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各剂量组大鼠异癖高岭土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小鼠灌胃LD50为14.04±1.92g/kg,95%可信区限为12.25~16.08g/kg;与炮制前相比导泻作用减弱约10%,催吐作用显著减弱,毒性降低约45%。喜马拉雅大戟对兔正常皮肤有中度刺激性,对兔眼有强刺激性,并能够明显促进小鼠小肠内活性炭的推进率(P0.01),同时可使小鼠小肠绒毛的融合、萎缩,肠绒毛上皮细胞的炎性渗出、空泡变性和坏死;而制喜马拉雅大戟对兔正常皮肤有轻度刺激性,对兔眼有中度刺激性,并能够促进小鼠小肠内活性炭的推进率(P0.01或P0.05),同时仅会引起小鼠小肠少量肠绒毛尖部上皮细胞的染色变浅。从喜马拉雅大戟生品组和炮制品组小鼠小肠提取鉴定的16种差异表达蛋白与体内13个生物过程、5个分子功能、1个所处细胞位置和Mucin type 0-glycan biosynthesis、Prion diseases、Base excision repair等3个代谢通路有密切关系。喜马拉雅大戟炮制前后有重要贡献的差异标志物主要为Geraniin、8-0-Tigloylingol、Helioscopinolide E、17-Hydroxyjolkinolide B等。[结论]喜马拉雅大戟具有显著的导泻、催吐药理活性,没有利尿作用,具有一定的毒性,属于中等毒性药物。其石油醚部位是导泻作用的主要活性部位,主要含有二萜和三萜类成分。喜马拉雅大戟青稞制炮制方法既符合蒙医传统炮制要求,也符合《中国药典》相关要求。炮制后其泻下作用明显缓和,催吐作用变为不显著与其炮制后包括强刺激性的毒性降低有关,也与因强刺激性而引发的促进小肠推进运动和小肠肠壁的肠绒毛病变、小肠肠粘膜炎性细胞渗出及以Anxa10、Dctpp1、St6galnac为主的小肠组织蛋白质有关。其物质基础是以 8-0-Tigloylingol、Helioscopinolide E、17-Hydroxyjolkinolide B为代表的萜类化合物。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R2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绍永;;对跨喜马拉雅国家间合作的思考[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6年36期

2 罗婷;;《喜马拉雅天梯》:无关登顶[J];戏剧与影视评论;2016年06期

3 小小;;北京唐拉雅秀酒店开启圣诞模式[J];齐鲁周刊;2016年44期

4 谢家发;;喜马拉雅(外一章)[J];青岛文学;2017年03期

5 吕红亮;;西藏之西 喜马拉雅最早的山民[J];西藏人文地理;2017年03期

6 范毅;史晓晨;;喜马拉雅鬣羚[J];西藏人文地理;2017年01期

7 萧野;;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介绍之十一 喜马拉雅南北差异大 岷山-横断山孑遗生物多[J];环境与生活;2017年Z1期

8 ;喜马拉雅:全球最高大上的山脉[J];地球;2017年08期

9 詹仕华;;寄自喜马拉雅哨所(诗三首)[J];西藏文学;2017年Z1期

10 萧冰;;心中的天堂[J];歌曲;2017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弗雷德里克·达拉贡;周苏亮;;喜马拉雅的神秘古碉[A];中国民族建筑研究论文汇编[C];2008年

2 本刊记者;;“环喜马拉雅建筑田野考察札记”:继承与求索——我会青海工作站建筑文化传播项目计划[A];民族建筑(2014年第9期 总第151期)[C];2014年

3 奉公;朱树标;;创办国际喜马拉雅艺术节的构想[A];第九次哈尔滨“科技进步与当代世界发展”全国中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4 陈进宇;Fabrice Gaillard;Arnaud Villaros;杨晓松;Mickael Laumonier;Laurent Jolivet;Martyn Unsworth;Le?la Hashim;Guillaume Richard;;含水花岗质岩浆电导率实验结果对高喜马拉雅动力学模型的启示[A];2017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二十六)——专题51:高压实验与计算地球科学、专题52:地幔和地核的物质组成、结构特征和动力学过程、专题53:壳幔介质地震各向异性[C];2017年

5 王琪;乔学军;杨少敏;;印度板块近水平俯冲于喜马拉雅之下的大地测量证据[A];2017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一)——专题1:中国岩石圈结构与深部作用、专题2:岩石圈构造与大陆动力学[C];2017年

6 张之孟;;喜马拉雅构造[A];青藏高原地质文集(1)——构造地质·地质力学[C];1979年

7 马扎·索南周扎;;喜马拉雅文化视野下的生态建筑和设计实践(节选)[A];中国民族建筑(2015年第4期 总第157期)[C];2015年

8 张天义;邢永强;张璋;赵鸿燕;曹希强;;浅析喜马拉雅造山作用与雅鲁藏布水汽通道效应[A];河南地球科学通报2008年卷(上册)[C];2008年

9 赵文津;黄立言;熊嘉育;;喜马拉雅和青藏高原深剖面研究的进展[A];《地球物理学报》纪念中国地球物理学会50周年专刊[C];1997年

10 刘志超;吴福元;刘小驰;;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结晶分异机制的初步探讨[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赵路;喜马拉雅八成冰川在退缩[N];科学时报;2011年

2 李广良;喜马拉雅冰川为什么会“被消失”?[N];科学时报;2010年

3 高级记者 古岳;喜马拉雅北麓的背景架构与叙事[N];青海日报;2017年

4 本报记者 蒋翠莲 赵书彬;跨越喜马拉雅 以包容开放合作的姿态“拥抱”南亚[N];西藏日报(汉);2017年

5 本报记者 许望;上海种子:重新审视未来的时刻到了[N];21世纪经济报道;2017年

6 本报记者 王宏伟;南京学者行走喜马拉雅文化圈[N];新华日报;2017年

7 本报记者 曾江 段丹洁;深化喜马拉雅区域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

8 记者 杨立 明满桂;第三届跨喜马拉雅发展论坛开幕[N];德宏团结报;2017年

9 董昌俊 黄怡荣;中尼两国共同打造跨喜马拉雅旅游目的地[N];西部时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李立;神游:背包客们的自由冒险营[N];中国经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包勒朝鲁;基于蒙医功效的喜马拉雅大戟化学成分及炮制原理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9年

2 龚俊峰;喜马拉雅中东段~(40)Ar/~(39)Ar年代学及热史演化研究[D];北京大学;2009年

3 王小立;喜马拉雅雪鸡的分子系统地理学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廷玉;“喜马拉雅”知识服务商业模式探析[D];河北大学;2019年

2 孔瑶;喜马拉雅西部山地建筑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16年

3 杨媛媛;泰国甘拉雅娜瓦学校汉语教学现状调查、分析和提升策略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4年

4 赵锦;喜马拉雅航空发展战略目标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7年

5 李梓;拉雅松和细叶云南松挥发性成分的提取及生物活性研究[D];广西工学院;2012年

6 娄天骄;关于喜马拉雅条款及其效力问题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9年

7 魏丽娜;英国法下的喜马拉雅条款[D];吉林大学;2007年

8 李明;藏南高喜马拉雅新近纪冷却剥露的裂变径迹年代学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3年

9 李艳广;东喜马拉雅构造结西侧花岗岩体成因:锆石年代学和地球化学制约[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10 王猛;喜马拉雅山脉的地质地貌特征[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8年



本文编号:26460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26460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2ce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