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中医论文 >

针刺治疗无先兆偏头痛的临床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12 03:09
【摘要】:目的评估针刺治疗无先兆偏头痛的有效性,通过比较传统针刺组(针刺组)在改善偏头痛症状及生活、工作残疾指数方面是否优于安慰针刺组(假针刺组),以明确针刺疗效的特异性。方法按照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将60名符合诊断标准的无先兆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和假针刺组各30名。针刺组取穴:主穴:合谷(双侧)、太冲(双侧)、太阳(单侧)、率谷(单侧)、风池(单侧);配穴:阳明经:头维(单侧);太阳经:天柱(单侧);厥阴经:百会(单侧);操作方法:仰卧位,皮肤常规消毒。采用德国asia-med公司所生产的NO.16针灸针,针刺后每穴小幅度均匀提插捻转3次,留针30分钟,每隔10分钟行小幅度均匀提插捻转手法一次,共行针四次。以4周为一周期,隔日1次,治疗10次,休息9日后开始下一周期的治疗。共治疗8周、20次。假针刺组取穴:于颈肩部选取八个刺激点定位:参照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12346-2006)《腧穴名称与定位》避开腧穴处取穴。刺激点1:肩井与巨骨连线的中点处(双侧);刺激点2: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5寸(双侧);刺激点3:第八胸椎棘突下旁开5寸(双侧);刺激点4: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5寸(双侧)。操作方法:仰卧位,皮肤常规消毒。采用德国asia-med公司所生产的streitberger针灸针,针刺后每穴小幅度均匀提插捻转3次,留针30分钟,每隔10分钟行小幅度均匀提插捻转手法一次,共行针四次。频次、疗程及时间同针刺组(即便患者在治疗期间达到临床治愈,仍需坚持做完2周期针灸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期及治疗后三个月随访期偏头痛每4周发作的总时长、疼痛强度总分及偏头痛残疾评估得分较基线期的变化值,评价两组治疗效果,数据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处理分析。结果1、在治疗期5-8周结束后及随访期17-20周结束后,针刺组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假针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期1-4周结束后,两组的有效率无明显差异(P0.05)。2、针刺组偏头痛每4周疼痛持续的总时长在各节点较基线期均明显减少(P0.01);与假针刺组相比,除治疗期1-4周外,其余节点针刺组发作总时长明显少于假针刺组,且疼痛持续总时长趋于稳定,两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3、两组偏头痛每4周疼痛强度总分(VAS总分)均有不同幅度的下降,其中针刺组在治疗期和随访期较假针刺组下降幅度更加明显,两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4、针刺组在治疗期和随访期偏头痛残疾评估得分(MIDAS)较基线期均明显降低(P0.01),假针刺组无明显下降(P0.05)。结论针刺能够有效得减少偏头痛发作的持续时间,降低疼痛强度,改善残疾程度,疗效持续时间长,长期疗效优于假针刺,且不良反应少,安全系数高,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学位授予单位】:湖北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R246.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明振;孙忠人;郭玉怀;姜凡;魏庆双;韩超;尹洪娜;;针刺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研究概况[J];中国中医急症;2019年05期

2 张贵锋;黄泳;曲姗姗;;基于脑默认模式网络研究针刺得气客观化的思路探讨[J];山西中医;2015年09期

3 林浩;崔松园;金文勇;;针刺结合推拿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J];健康之路;2017年02期

4 李静;刘玉祁;李春华;苑鸿雯;张鹏;林驰;辛思源;郭峥嵘;马良宵;朱江;;关于机体相关因素对针刺得气影响的探讨[J];中国针灸;2013年04期

5 张宏如;顾一煌;;浅议针刺得气与疗效的关系[J];江苏中医药;2008年11期

6 袁宜勤;;试论针刺得气[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7 董承统;贺银方;王振中;赵振生;陈瑞;吴冠华;;针刺对异常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的调整作用[J];针刺研究;1987年02期

8 傅德元;;谈针刺得气[J];辽宁中医杂志;1987年12期

9 胡晓敏;;针灸治疗牙痛57例[J];上海针灸杂志;1987年03期

10 龚炎;;针刺涌泉穴通乳64例疗效观察[J];中医杂志;198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朱荣英;李泳庭;;针刺得气在痛症中的应用[A];2006中国针灸学会临床分会第十四届全国针灸学术研讨会针药结合论坛[C];2006年

2 王瑜;姜会梨;图娅;;认识论和脑认知视野下对针刺得气的探讨[A];第十九届中国科协年会——分11针灸脑科学研究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7年

3 李素云;;浅议针刺“热则疾之,寒则留之”[A];中国针灸学会针灸文献专业委员会2016年学术年会针灸诊治理论研究与应用学术研讨论文汇编[C];2016年

4 马菲菲;;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SWE)对肩周炎患者针刺前后冈上肌肌紧张度的研究[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影像专业委员会第十五次全国学术大会暨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影像专业委员会2017年学术年会暨《医学影像新技术的临床应用》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资料汇编[C];2017年

5 王磊;;论针刺“守神”与“守气”[A];2014’针药并用及穴位用药学术研讨会、山东针灸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年

6 姜义明;王伟;王蓉;;古法针刺治疗红斑性肢痛症疗效观察[A];山东针灸学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5年

7 李骥耀;丁小龙;于丽雯;丁倩;吴小菲;李放都;陈琦;;针刺伏兔穴得气结合中医导引术运动激发改善中风偏瘫下肢运动功能疗效机制的fMRI研究[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影像专业委员会第十五次全国学术大会暨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影像专业委员会2017年学术年会暨《医学影像新技术的临床应用》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资料汇编[C];2017年

8 焦玉祥;;针刺“治神调气法”在脑病中的应用理论探析[A];山东针灸学会第四届全员代表大会暨山东针灸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8年

9 贺玉英;;针刺与艾灸治疗膝骨性关节炎临床28例疗效观察[A];山东针灸学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5年

10 ;针刺腧穴MRI扫描的意义及可行性探讨[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影像专业委员会第十五次全国学术大会暨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影像专业委员会2017年学术年会暨《医学影像新技术的临床应用》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资料汇编[C];201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针刺对乳腺组织影像和血流动力有影响[N];中国中医药报;2005年

2 ;调卫健脑针法治失眠[N];中国中医药报;2009年

3 ;头部围针治中风失语症[N];中国中医药报;2009年

4 林明;国外对电针的研究与应用[N];中国中医药报;2002年

5 袁青;马瑞玲;热证可灸与热证禁灸[N];中国医药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灵敏;基于功能磁共振成像的针刺即时效应的中枢机制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7年

2 王秀秀;针刺手少阳经及手厥阴经合穴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影响[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7年

3 刘志庆;基于Zelen's设计针刺治疗常年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观察及Rs-fMRI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8年

4 孙睿睿;得气影响针刺功能性消化不良治疗效应的ACC-DMN网络调节机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8年

5 王玉妹;针刺太冲穴对SHR降压关键脑区的转录组学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8年

6 黄健婷;基于PI3K/AKT信号通路探讨针刺对SHR海马葡萄糖代谢的影响[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8年

7 鲁凌云;针刺得气治疗慢性紧张型头痛的临床效应及差异表达基因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8年

8 张树森;针刺得气对慢性紧张型头痛患者脑功能影响的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8年

9 秦晴;针刺神经响应的建模与分析[D];天津大学;2017年

10 印帅;合募配穴针刺治疗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部感觉矩阵”重点脑区的影响[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史慧娇;揿针配合针刺治疗躯干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疗效观察[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9年

2 丁文芳;针刺结合“三步康复法”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临床研究[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9年

3 雷玉琼;针刺结合肩胛PNF技术治疗急性期肩关节周围炎的临床研究[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9年

4 张q诶,

本文编号:26595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26595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5aa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