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中医论文 >

肝豆灵对痰瘀互结型肝豆状核变性合并抑郁障碍干预机制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23 16:07
【摘要】:目的:1、把握痰瘀互结型肝豆状核变性合并抑郁障碍的临床特征;2、应用肝豆灵对肝豆状核变性合并抑郁障碍患者进行临床干预,观察肝豆灵治疗肝豆状核变性合并抑郁障碍的临床疗效;3、从单胺类神经递质代谢、神经可塑性和免疫炎症反应方面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1、应用HDRS-24量表进行测定,评估分析肝豆状核变性合并抑郁障碍的临床特征;2、120例痰瘀互结型肝豆状核变性合并抑郁障碍患者与健康组进行对比,观察两组血清5-HT、MT、BDNF、MIF、IL-6、IL-4、IL-10指标差异;3、120例符合痰瘀互结型肝豆状核变性抑郁障碍随机分两组,治疗组以中药肝豆灵加帕罗西汀治疗,对照组仅以帕罗西汀治疗,共治疗8周。分别在治疗前后测评改良Goldstein临床分级、UWDRS、HDRS-24、中医证候积分量表分值,并观察血清5-HT、MT、BDNF、MIF、IL-6、IL-4、IL-10指标变化和不良反应。结果:1、痰瘀互结型肝豆状核变性合并抑郁障碍患者主要表现为轻中度抑郁(90.83%),常见症状分别为阻滞(72.50%)、睡眠障碍(51.66%)、绝望感(31.66%)。2、120例肝豆状核变性合并抑郁障碍患者血清5-HT、MT、BDNF、IL-4、IL-10水平均低于健康组,血清MIF、IL-6水平高于健康组,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3、临床疗效:(1)治疗8周后,治疗组显效21例(35.00%),好转35例(58.33%),无效4例(6.66%),恶化0例(0.00%),总体有效率93.33%;对照组显效18例(30.00%),好转30例(50.00%),无效10例(16.66%),恶化2例(3.33%),总体有效率80%;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2)与治疗前相比,两组UWDRS总分值均下降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下降更为显著,组间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3)与治疗前相比,两组的HDRS-24总分值均下降,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下降更为显著,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焦虑感/躯体化(P0.01)、体重(P0.01)、绝望(P0.01)、认知障碍(P0.05)、阻滞(P0.05)因子结构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的焦虑感/躯体化(P0.01)、体重(P0.01)、认知障碍(P0.05)、阻滞因子(P0.05)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对阻滞因子的改善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与治疗前相比,两组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值均较前下降,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以治疗组的下降更为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4、对指标的影响:(1)5-HT:与治疗前相比,两组血清5-HT水平均有升高(P0.01);治疗组较对照组升高更显著,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2)MT:与治疗前相比,两组血清MT水平均升高(P0.01),治疗组升高更为明显,组间比较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3)BDNF: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的血清BDNF前后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BDNF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4)MIF: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血清MIF前后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前后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两组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5)IL-6: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和对照组的血清IL-6水平前后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组间比较中治疗组的下降更为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6)IL-4: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前后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对照组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得出治疗组血清IL-4水平升高更明显,有统计学差异(P0.05)。(7)IL-10: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的血清IL-10水平前后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的前后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升高作用更显著。结论:1、痰瘀互结型肝豆状核变性合并抑郁障碍多属于轻中度抑郁(90.83%),主要表现为阻滞(72.50%)、睡眠障碍(51.66%)、绝望感(31.66%)。2、肝豆灵在改善肝豆状核变性症状的同时,能够较好的改善抑郁障碍,有效降低HDRS-24分值,并在改善阻滞因子方面优于对照组。3、肝豆灵可能通过升高血清5-HT、MT、BDNF、IL-4、IL-10水平、降低血清MIF、IL-6水平改善抑郁症状。4、肝豆状核变性合并抑郁障碍的发病机制涉及多方面,可能与单胺类神经递质代谢、神经可塑性调节和免疫炎症反应等相关。5、肝豆灵对于肝豆状核变性合并抑郁障碍患者具有较好安全性。
【图文】:

临床特征,患者,抑郁障碍,认知障碍


90.83%<8分≥20分≥20分图 1 120 例 WD 合并抑郁障碍的 HDRS 积分Fig1 Distrubution of HDRS score in WD with MDD结果显示,治疗前 120 例痰瘀互结型 WD 合并 MDD 患者中,HDRS 积有 109 人,占总人数 90.83%,纳入全部病例中小于 8 分为 0 人,所有纳存在抑郁症状,且大部分(90.83%)属于轻中度抑郁症状。表 3 120 例痰瘀互结型 WD 抑郁患者临床特征Tab 3 Clinical features of WD combined with MDD数)焦虑感/躯体化体重 认知障碍 日夜变化 阻滞 睡眠障碍 绝042(35%)29(24.16%)18(15.00%)13(10.83%)87(72.50%)62(51.66%)(31

临床症状,程度,治疗前后,积分比较


图 3 2 组临床症状改善程度比较arison of the degree of improvement in clinical symptoms in two groups析;治疗组总有效例数 56 人,总有效率 93.33%;对照组总有效例数效率 80.00%;2 组等级资料经 Ridit 分析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疗前后 UWDRS 评分比较治疗前后的 UWDRS 各项评分及总评分统计如下,并对总分进行比较。表 6 2 组治疗前后 UWDRS 积分比较( x±s)Tab 6 Comparison of UWDRS scores with two groups( x±s)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606053.81±14.8652.45±15.3739.60±10.04**#43.73±11.27**一个组别疗前比较**P<0.01,,与对照组疗后比较#P<0.05;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R277.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程德高;王伟佳;;肝豆状核变性误诊为癔病1例[J];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19年11期

2 金华;杨桦;;妊娠合并肝豆状核变性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J];中国医刊;2017年12期

3 陈培祥;陈凤华;莫起玩;;肝豆状核变性患儿护理对策[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年62期

4 杜壮;;2例肝豆状核变性报道[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年37期

5 饶娆;杜益刚;汪炜民;夏昆;徐银;薛本春;韩永升;韩咏竹;;类似Creutzfeldt-Jakob病影像学表现的肝豆状核变性1例报告[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7年03期

6 蒋立会;丛乐乐;周梅香;毛瑞涛;;兄妹4人肝豆状核变性诊治分析[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7年08期

7 韩海桃;;小儿肝豆状核变性1例报告[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年87期

8 王丽华;;肝豆状核变性 您了解么?[J];肝博士;2016年01期

9 ;《肝豆状核变性》介绍[J];江淮文史;2016年01期

10 段国英;姚丽英;姚丁;;肝型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特点与早期诊断[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年4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春生;;肝豆状核变性肝脏CT表现[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影像专业委员会第十七次全国学术大会暨甘肃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影像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资料汇编[C];2019年

2 李梦利;;肝豆状核变性的护理体会[A];第九届全国疑难及重症肝病大会论文集[C];2017年

3 吴萌;张倩;杨岚岚;金珍婧;;成人肝型肝豆状核变性变性1例[A];第九届全国疑难及重症肝病大会论文集[C];2017年

4 王安琴;徐春生;李传富;武红利;卢琦;张春芸;;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基底节区变化的扩散峰度成像研究[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影像专业委员会第十五次全国学术大会暨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影像专业委员会2017年学术年会暨《医学影像新技术的临床应用》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资料汇编[C];2017年

5 杨文明;;肝豆状核变性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A];江西省第四次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研讨会暨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新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14年

6 孟凡娜;李玲;胡明;吕佩源;董艳红;;误诊为抑郁症的肝豆状核变性1例[A];中华医学峰会暨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第八届全国中青年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5年

7 吴志英;王柠;;中国肝豆状核变性诊治指南(修订版)[A];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上)[C];2015年

8 吴谨;孙学荣;朱力生;余立;吴明凤;;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临床治疗与干预[A];中华医学会临床药学分会2014年全国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4年

9 汤其强;;肝豆状核变性发病机制的探讨[A];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下)[C];2015年

10 余小玲;韩咏竹;杨任民;孙道银;喻绪恩;韩永升;薛本春;胡纪源;王训;李凯;王共强;叶冬青;胡文彬;;安徽省肝豆状核变性的流行病学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下)[C];201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通讯员 张爱琼 李金强;病理性“美瞳”:肝豆状核变性[N];大众卫生报;2018年

2 南方日报记者 朱晓枫 实习生 杨雅婷 通讯员 周密;约八成罕见病在儿童期发病[N];南方日报;2017年

3 本报记者 尹慧文;肝豆状核变性误诊率高[N];大众卫生报;2012年

4 朱广苓 陈颖;肝豆状核变性易误诊[N];健康报;2009年

5 周颖;安徽省中医院肝豆状核变性研究取得系列成果[N];中国中医药报;2008年

6 杨旭;肝豆状核变性易误诊[N];健康报;2007年

7 黄树春;眼科助诊肝豆状核变性[N];健康报;2007年

8 中南大学肝病研究所教授 杨旭;肝豆状核变性误诊病例分析[N];健康报;2007年

9 杨任民;铜与肝豆状核变性[N];大众卫生报;2000年

10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传染科 何纲;半数肝豆状核变性被误诊[N];大众卫生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鹏景;弱视和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视觉认知功能损害机制的噪音与模型分析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2 童德军;湖南地区肝豆状核变性基因突变热点和多重PCR反向杂交技术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3 易露茜;暴发性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病理和基因突变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4 余昊;浙江地区肝豆状核变性的ATP7B突变特征及特殊表型分析[D];浙江大学;2017年

5 张东锋;WD临床表现—临床分型关系,基因型—表型关系和基因突变类型—青霉胺疗效关系的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6 叶盛;肝豆状核变性基因外显子突变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7 万波;中国汉族人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ATP7B突变基因型与临床表型关联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8 谷绍娟;肝豆状核变性遗传和致病机制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9 陈晨;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疾病经济负担的调查与分析[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10 董沁韵;肝豆状核变性患者骨质疏松可能原因分析以及骨关节病变的临床特点[D];复旦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陶庄;肝豆汤结合吞咽康复训练对肝豆状核变性假性球麻痹吞咽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D];安徽中医药大学;2019年

2 张丽;140例儿童肝豆状核变性临床特征分析[D];重庆医科大学;2019年

3 奚亚明;男性肝豆状核变性合并生殖损害的中医证候特征及中医药治疗临床研究[D];安徽中医药大学;2019年

4 贾淑培;肝豆灵对痰瘀互结型肝豆状核变性合并抑郁障碍干预机制的研究[D];安徽中医药大学;2019年

5 程婷;基于“邪伏肝肾”理论的肝豆状核变性骨代谢障碍及中药干预研究[D];安徽中医药大学;2019年

6 王玉红;肝豆状核变性的性别差异性研究[D];安徽中医药大学;2019年

7 阿尔孜古丽·艾尔肯;新疆地区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基因分析[D];新疆医科大学;2019年

8 李典;一例儿童肝豆状核变性家系的临床和遗传特点分析[D];遵义医科大学;2019年

9 丰志强;中国人群肝豆状核变性患者临床特征及头颅磁共振改变的性别差异[D];安徽医科大学;2019年

10 秦二云;肝豆状核变性的代谢组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9年



本文编号:26776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26776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eca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