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中医论文 >

基于古今医案的郁证辨治规律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05 02:12
【摘要】:郁证是以情志因素为主要致病原因和临床表现的一种中医疾病,常见于神经衰弱、癔症、焦虑症、抑郁症等现代医学疾病。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人们的工作、生活节奏加快,各方面压力逐渐增大,情志类疾病发病率也呈现出不断升高的趋势。传统中医药对于郁证的认识和治疗具有较长的发展历史,且疗效明显。在中国医药数千年的发展历史长河里,历代医家将自己的诊疗过程记录,累积了大量宝贵的医案,其中也包括郁证的相关诊疗经验记载,中医医案研究是中医药学术研究和名老中医经验传承的重要途径之一。本研究以古代郁证医案和现代郁证医案为数据基础,以数据挖掘为主要研究方法,对郁证的辨治规律进行研究,以期为现代临床郁证诊疗和中医医案研究提供借鉴。1.研究目的收集整理古代、现代郁证医案,构建结构化的古代郁证医案数据库、现代郁证医案数据库;分析挖掘郁证辨治规律,发现古今郁证辨治规律变化,为现代郁证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2.研究内容及方法(1)文献调研,确定疾病范围对10年内出版发表的相关教材、标准、专业书籍进行调研,进一步明确现代郁证的概念、临床表现、病因病机、诊断要点以及鉴别诊断等内容,确定疾病筛选范围。(2)制定纳入、排除标准根据数据来源不同,结合古代医案特点、现代医案特点、现代医案文献特点,分别制定古代郁证医案纳入、排除标准,现代郁证医案纳入、排除标准,现代郁证医案文献纳入、排除标准。(3)数据整理建立数据库利用文本识别软件对古代医案和现代医案文献进行文本化处理,筛选医案,利用医案拆分软件等对纳入的古代郁证医案、现代郁证医案,进行医案结构化;填充数据、清洗数据、术语规范化,医案名词术语的规范化处理主要参考《中医药主题词表》、中国中医药数据库·检索系统、《古代汉语词典》《中医大辞典》等。利用古今医案云平台构建结构化的郁证专题医案数据库。(4)数据挖掘,分析结果利用古今医案云平台、中医药数据挖掘系统·TCM Miner、SPSS 22.0等软件对古代郁证医案和现代郁证医案分别进行数据挖掘,基于数理统计、关联分析、聚类分析、复杂网络、支持向量机等方法,分别对医案的病因、临床表现、治法、方药等信息进行分析,并解读结果。3.研究结果构建了郁证专题医案数据库,数据库包含结构化郁证医案共2348案,共4079诊次。其中古代郁证医案364案,共461诊次;现代郁证医案1984案,共3618诊次。古代郁证发病患者多为20-49岁之间的中青年女性;发病原因多为情志因素,忧、思致病最多;常见症状以失眠最多。常用治法以化痰、疏肝、解郁健脾为主;治疗使用的高频方剂有归脾汤(27次)、逍遥散(22次)、加味逍遥散(15次)等;高频中药包括茯苓(186次)、陈皮(115次)、甘草(113次)、人参(101次)、当归(98次)、白术(94次)、酸枣仁(80次)等;中药性味归经属性多为温性、平性、苦味、辛味,归脾经、肺经;常用中药组合有白术-茯苓、茯苓-甘草、茯苓-当归、白术-甘草等;常用核心方剂以丹栀逍遥散为基础加减。其中明代郁证治疗使用的高频中药包括:人参(50次)、甘草(49次)、茯苓(49次)、当归(47次)、白术(45次)、黄芪(32次)、柴胡(28次)、栀子(26次)、酸枣仁(26次)等;性味归经多为温性、平性,辛味、苦味,归脾经、肺经药物;常用药物组合有:白术-茯苓、白术-人参、当归-人参、甘草-人参等;核心方以归脾汤为基础加减。其中清代郁证治疗使用的高频中药包括:茯苓(137次)、陈皮(89次)、茯神(68次)、白芍(67次)、甘草(64次)、郁金(63次)、牡丹皮(58次)、半夏(57次)、香附(55次)、酸枣仁(54次)等;性味归经多为温性、平性,甘味、苦味、辛味,归肺经、脾经为主;常用中药组合有:陈皮-茯苓、茯苓-甘草、白术-茯苓、当归-茯苓等;核心处方以丹栀逍遥散合归脾汤为基础加减。现代郁证发病患者集中在20-59岁,多为中青年女性。常见的症状有:失眠、纳呆、心烦、抑郁、胸部胀闷、乏力、咽喉部异物感、神疲、心悸等;舌脉以舌红、苔黄、脉弦最为常见。常用治法为疏肝理气、解郁、化痰、安神等;治疗使用的高频方剂有逍遥散(278次)、半夏厚朴汤(162次)、甘麦大枣汤(147次)、归脾汤(104次)、温胆汤(92次)、柴胡疏肝散(91次)等;高频中药包括柴胡(1546次)、茯苓(1210次)、当归(1167次)、白芍(1109次)、郁金(1091次)、甘草(939次)、炙甘草(752次)、香附(624次)、大枣(614次)、川芎(605次)、制半夏(577次)、石菖蒲(576次)、陈皮(558次)、厚朴(553次)、炒酸枣仁(535次)等;药物属性多为温性、平性,苦味、辛味,归脾经、肺经、肝经、心经;常用中药组合有:白芍-柴胡、当归-柴胡、柴胡-郁金、当归-白芍、当归-白芍-柴胡等;核心处方为酸枣仁汤、柴胡舒肝散、二陈汤加减。现代郁证医案中肝气郁结型郁证治疗使用的高频中药有:柴胡(299次)、当归(240次)、白芍(226次)、郁金(220次)、香附(175次)、茯苓(154次)、炒酸枣仁(115次)、川芎(114次)、甘草(113次)等;核心处方以柴胡舒肝散为基础加减。气郁化火型郁证治疗使用的高频中药有柴胡(350次)、郁金(266次)、白芍(262次)、当归(221次)、茯苓(184次)、石菖蒲(167次)、甘草(162次)、川芎(140次)、合欢皮(127次)等;核心处方以逍遥散合定志丹为基础加减。痰气郁结型郁证治疗使用的高频中药有茯苓(260次)、厚朴(210次)、甘草(175次)、柴胡(131次)、陈皮(129次)、郁金(128次)、半夏(122次)、桔梗(97次)等;核心处方以半夏厚朴汤合二陈汤加减。心神失养型郁证治疗使用的高频中药有柴胡(164次)、大枣(149次)、当归(143次)、甘草(114次)、白芍(108次)、郁金(107次)、炒酸枣仁(105次)、茯苓(103次)等;核心处方以甘麦大枣汤合逍遥散加减。心脾两虚型郁证治疗使用的高频中药有当归(177次)、柴胡(176次)、白芍(137次)、炙甘草(133次)、茯苓(131次)、黄芪(114次)、党参(101次)、郁金(95次)、白术(88次)等;核心处方以归脾汤为基础加减。心肾阴虚型郁证治疗使用的高频中药有当归(106次)、柴胡(101次)、茯苓(78次)、白芍(68次)、郁金(65次)、炒酸枣仁(64次)、丹参(56次)、甘草(53次)、合欢皮(50次)、川芎(45次)、五味子(41次)、茯神(41次)、夜交藤(36次)、黄连(36次)、党参(31次)、黄芪(31次)、石菖蒲(29次)、山药(27次)、生地黄(27次)、熟地黄(25次)等;核心处方以天王补心丹合柴胡舒肝散加减。利用本研究所纳入的现代郁证医案训练的SVM分类模型,计算出郁证各证型诊断特征性症状;如肝气郁结证(嗳气,气短,胁胀等)、气郁化火证(大便干燥,口苦,易怒等)、痰气郁结证(咽喉部异物感,嗳气,胁胀等)、心神失养证(善忧好哭,胆怯,恐惧等)、心脾两虚证(嗳气,纳呆,入睡难等)的高权重症状,对于心肾阴虚证的高权重症状计算准确度较低。4.研究结论古代郁证发病患者以中青年女性为主;病因以情志因素为主,忧思致病最多;发病首先影响心神,肝脾受病明显;治疗重视肝脾,以健脾为主;明代郁证治疗以补脾、疏肝为主;清代郁证治疗以健脾、疏肝为主。现代郁证发病患者以中青年女性为主;发病涉及五脏,舌象脉象特征明显;治疗肝脾同治,重在疏肝,不忘安神。现代郁证的分型论治紧扣病机,以疏肝、理气、解郁为主要治疗原则,其中肝气郁结证辅以安神;气郁化火证辅以清热、养血、安神;痰气郁结证辅以健脾、化痰;心神失养证辅以养心、安神、健脾;心脾两虚证辅以补益气血、健脾、养心;心肾阴虚证辅以养血、滋阴、清热、安神。基于SVM的分析方法可以较好的发现郁证的症状-证型关系。古代和现代郁证患者均以中青年女性为主要患病人群,现代郁证患者古代患者的年龄段增宽10岁。现代郁证医案的诊疗较古代更重视舌象。现代医家较古代医家在郁证辨证中,注重总结疾病的发展规律,按照疾病发展过程中的病机变化将郁证分型论治,用药紧扣病机,更具有针对性。古今郁证治疗均注重调和肝脾、安神,但现代医家更重疏肝。
【图文】:

基于古今医案的郁证辨治规律研究


近60年郁证相关文献发表走势图

基于古今医案的郁证辨治规律研究


图1构建结构化郁证医案数据库截图逡逑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R25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盛名;;中医郁证的发展浅议[J];中医杂志;2007年09期

2 费玉祥;;郁证治验[J];中医函授通讯;1987年04期

3 邵继棠;;郁证之治 须分内外[J];湖北中医杂志;1987年05期

4 洪文旭;;郁证统一之我见[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87年01期

5 黄耀威;;浅谈郁证证治[J];右江医学;1987年02期

6 胡国俊;;郁证治肺一得[J];中医杂志;1987年10期

7 宋如英;;郁证初探[J];天津中医学院学报;1988年02期

8 王瑞凤;;郁证辨治[J];云南中医杂志;1988年04期

9 王力智;;郁证32例歪斜舌的临床观察[J];承德医学院学报;1988年03期

10 董建华;杜怀棠;江杨清;;《中医内科学》自学重点提要及复习题(二十)[J];中医杂志;1988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樊瑞红;王世成;黄传惠;;郁证与心悸的关系探索[A];2011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分会学术年会暨北京中医药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王金贵;;从“郁证”谈“中药活性防癌疫苗”的研究[A];2011年中华名中医论坛暨发挥中西医优势防治肿瘤高峰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朱英杰;;散郁丸治疗郁证12例[A];2005全国民族民间医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王欣;;浅谈健脾温阳法在郁证治疗中的应用[A];2012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神经病学专家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2年

5 麦润汝;欧碧阳;曾亮;;浅谈温潜法治疗郁证的体会[A];中医神志病重点专科建设与发展、临床诊疗标准化及专业教材建设研讨会专家讲课和论文汇编[C];2012年

6 杨衍涛;;郁证治验一得[A];甘肃省中医药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2年

7 杨援朝;;妇科郁证临床用药体会[A];第九次全国中医妇科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8 杨春霞;李涛;;古今郁证辨异[A];全国中医药创新与发展研讨会专辑[C];2005年

9 田梦影;李晓屏;;郁证病机演变及探析[A];第二届全国焦虑症中西医结合论坛、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精神疾病专业委员会第18次全国年会暨第三届京津冀中西医结合精神病学年会论文集[C];2019年

10 张林;刘曙光;齐桂芬;高晓华;李海华;张彦秋;;治郁系列方组治疗郁证[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蒋健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如何识别隐性郁证[N];中国中医药报;2018年

2 卢灿辉 郑婷 廖丽媛 广东揭阳市中医医院;卢永兵谈老年郁证辨治[N];中国中医药报;2017年

3 刘博文 山西中医药大学;贾跃进治疗郁证经验[N];中国中医药报;2017年

4 执业药师 李思博;中医郁证的治疗和养护[N];21世纪药店;2017年

5 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卓思源 凡巧云 指导老师 徐经世;从郁论治的临床启示[N];中国中医药报;2009年

6 华悦;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危害因素——郁证[N];上海中医药报;2006年

7 蒋健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内经》提出郁证因机证治[N];中国中医药报;2018年

8 毛德西 河南省中医院;漫谈五郁证治[N];中国中医药报;2015年

9 王庆其 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论郁证及郁证治疗[N];中国中医药报;2018年

10 王敬;郁证[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侯庆;针刺治疗郁证的研究[D];天津中医学院;2003年

2 曹仕健;胡国俊教授诊治郁证学术思想与经验总结及临床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

3 李清;中医学“郁”的理论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付民锁;“三部六病”协调针法治疗溢脉型郁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山西中医药大学;2018年

2 刘文军;现代名老中医郁证医案证治特点的探析[D];山西中医药大学;2018年

3 王伟斌;基于古今医案的郁证辨治规律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9年

4 王小燕;王新志教授治疗郁证学术思想及用药规律探讨[D];河南中医药大学;2018年

5 林在文;李文金教授针药结合治疗郁证经验总结[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2年

6 游本铿;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郁证的探讨[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0年

7 姜会来;黎凯教授针药并举治疗郁证经验总结[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2年

8 张淑玲(CHANG SHU LIN);四逆散加减方治疗台湾地区女性郁证郁结证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5年

9 李岳芳;经方解郁证治探讨及柴胡桂枝汤解郁文献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4年

10 高荣瑞;马智教授治疗郁证经验总结及用药分析[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6973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26973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478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