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医针刺对脑卒中后抑郁大鼠行为学及血清炎性细胞因子IL-1β、IL-6、TNF-α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0-06-09 12:57
【摘要】:研究目的:运用蒙医针刺疗法治疗脑卒中后抑郁大鼠的额穴,卤门穴,上宇穴,顶会穴,观察分析大鼠的行为学,神经功能缺损以及对血清细胞因子IL-1β.IL-6,TNF-α的影响,阐明蒙医针刺法对脑卒中后抑郁的作用及可能机制。研究方法:将SD大鼠适应性饲养一周后按体重量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针刺组,对照组等四组。空白对照组12只大鼠,其余三组每组36只。适应性饲养一周后除了空白对照组外,其他三组采用改良的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MCAO/R),脑缺血90min后实施再灌注。术后大鼠麻醉清醒后2h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Bederson评分(1分~3分)的大鼠示为脑缺血模型制备成功,然后采用7种慢性不可预见的应激方法(CUMS)结合孤养以制备抑郁模型,其中空白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正常饲养。实验过程中要观察大鼠体重,慢性应激(28天)结束后进行糖水实验和敞箱实验。治疗方法:针刺组选取额穴,卤门穴,上宇穴,顶会穴,每日/次,共治疗28天。对照组按照盐酸氟西汀4.06mg/kg.d,灌胃治疗28天。模型组仅给予蒸馏水,按1ml/100g进行灌胃。空白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正常饲养。造模成功后、治疗第14天、治疗第28天进行糖水实验和敞箱实验。行为学观测结束后,麻醉动物,将大鼠开腹,腹主动脉取血,待凝血后3000r/min离心15min取上血清保存待测。采用ELISA技术检测血清IL-1β、IL-6、TNF-α细胞因子的含量。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处理,所有数据以x±s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结果:1.术后大鼠麻醉清醒后2h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各组造模大鼠的Bederson评分均在(1分~3分),24h后大鼠神经功能缺损基本恢复正常,Bederson评分为0分,说明大鼠在手术麻醉清醒后出现了病灶对侧肢体轻度功能障碍,出现明显神经功能缺损。慢性应激(28天)结束后空白对照组与模型组大鼠体重以及行为学各项评估结束后进行对比,模型组大鼠体重及行为学评估结果均有明显降低(P0.05),提示PSD模型制备成功。治疗结束后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和对照组大鼠体重、糖水消耗量、垂直运动水平均明显增加(P0.05);针刺组和对照组比较大鼠体重、糖水消耗量、垂直运动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2.治疗结束后各组大鼠血清IL-1 β、IL-6、TNF-α细胞因子的含量比较显示: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IL-1 β、IL-6、TNF-α细胞因子的含量明显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和对照组大鼠血清IL-1β、IL-6、TNF-α细胞因子的含量均明显下降(P0.05);针刺组与对照组比较,两组大鼠血清IL-1β、IL-6、TNF-α细胞因子的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采用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再灌注模型(MCAO/R)结合慢性不可预知应激刺激法(CUMS)及孤养法的复合造模方法可成功制备脑卒中后抑郁动物模型。针刺额穴、卤门穴、上宇穴、顶会穴治疗脑卒中后抑郁有效,可以增加体重、糖水消耗量以及提高垂直运动次数,可以有效的降低大鼠血清IL-1 β、IL-6、TNF-α细胞因子的含量,且较盐酸氟西汀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疗效无明显差异。通过本实验研究证实蒙医针刺疗法的治疗作用类似于盐酸氟西汀,而且作为蒙医传统疗法,其毒副作用较少,具有进一步研究价值和开发。
【学位授予单位】:内蒙古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R29
,
本文编号:2704721
【学位授予单位】:内蒙古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R29
,
本文编号:27047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2704721.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