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中医论文 >

毫火针留刺法治疗寒湿痹阻型风湿性膝关节炎临床疗效评价

发布时间:2020-07-04 16:17
【摘要】:目的:通过探讨毫火针留刺法治疗寒湿痹阻型风湿性膝关节炎的有效性,评价毫火针治疗寒湿痹阻型风湿性膝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旨在为临床提供行之有效的新方法。方法:本次研究根据首次接诊的时间顺序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治疗组(毫火针)和对照组(普通毫针),每组患者各30例,均治疗4周。治疗组采用毫火针“留刺法”,取内膝眼、外膝眼,梁丘、血海、阴陵泉、阳陵泉、足三里、关元穴,选用0.30mm×40.0mm毫火针,进针深度20mm-25mm,留针10分钟。每日1次,连续6天,休息1天,一周为一个疗程。对照组,同治疗组采用相同规格的普通毫针,针刺相同深度,留针30分钟,每日1次,连续6天,休息1天,一周为一个疗程。两组均配合常规药物(雷公藤多苷)作为基础治疗。采用VAS视觉模拟疼痛评分量表、Lysholm膝关节评分量表及中医症候评分量表,作为疗效观察和评价指标,并对比分析两组治疗疗效。结果:1.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具有可比性。2.VAS评分:两组患者治疗前VAS评分比较,经非参数检验,Z=-0.786,P=0.43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治疗前的VAS评分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均P0.05,说明毫火针和普通针刺均能有效缓解患者关节疼痛;两组组间比较P=0.000(P0.01),有统计学意义,表明毫火针较普通针刺缓解疼痛症状效果更显著。3.Lysholm评分:治疗前膝关节评分比较,两组均符合正态分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疗前两组Lysholm评分,具有可比性。治疗后,组内比较,经检验符合正态分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分别对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均P0.05,表明两种针刺均能改善膝关节的功能。两组组间比较,符合正态分布,P=O.02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毫火针针刺组治疗疗效优于普通针刺组。4.中医症候评分:两组症候总评分比较P=0.0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各组症状治疗前后相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两组比较,关节冷痛(P=0.658),关节肿胀(P=O.850),关节活动度(P=0.206)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毫火针针刺对改善关节冷痛(P=0.046),关节肿胀(P=0.038),关节活动度(P=0.042)等症状,优于普通针刺。5.总体疗效:治疗后,毫火针治疗组总体有效率为89.66%,普通针刺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可见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经SPSS统计软件分析,毫火针组治疗寒湿痹阻型风湿性膝关节炎疗效优于普通针刺组。结论:1.毫火针“留刺法”对寒湿痹阻型风湿性膝关节炎患者症状具有明显改善作用,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2.毫火针“留刺法”可明显提高寒湿痹阻型风湿性膝关节炎患者的VAS评分、Lysholm膝关节评分及中医症候评分,能有效缓解膝关节疼痛和运动障碍,值得临床推广。
【学位授予单位】: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R246.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祝志勇;;追风透骨丸联合西药治疗寒湿型风湿性关节炎的体会[J];实用医药杂志;2015年07期

2 蔡丽萍;;局部温针灸联合循经刺本经输穴治疗风湿性膝关节炎疗效观察[J];亚太传统医药;2015年13期

3 孙春梅;;毫火针治疗网球肘93例[J];江西中医药;2015年06期

4 梅芳;黄小平;邹来勇;;活络祛寒汤治疗风湿性关节炎56例[J];实用临床医学;2014年11期

5 马天安;;针灸治疗风湿性关节炎临床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2014年11期

6 洪昆达;万甜;;毫火针治疗膝骨性关节炎30例临床观察[J];福建中医药;2013年06期

7 梅胜利;;针灸拔罐治疗风湿性关节炎临床研究[J];中医学报;2013年10期

8 陈腊霞;王燕燕;;中医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研究进展[J];中国药房;2013年15期

9 娄玉钤;李满意;;“风湿病”的病名源流[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3年01期

10 周小云;嵇明月;马明云;张会芳;王耀帅;王玲玲;;毫火针临床应用心得[J];上海针灸杂志;2012年10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霍乐乐;加减羌活胜湿汤治疗风湿型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观察[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7年

2 贲越;风湿胶囊治疗痹症(寒湿痹阻证)的临床试验研究[D];长春中医药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7413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27413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4f0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