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斌教授治疗乳腺增生病用药规律分析及学术思想总结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R269
【图文】:
图 1 首诊处方中使用频次大于 20 药物功效分类统计情况图 1 统计结果显示:涉及到中药种类共计 9 类,由高到低排列为:理气药、活血化瘀药、补虚药、安神药、解表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利水渗湿药、清热药、平肝熄风药。乳腺增生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疼痛、肿块,肿块的本质为气滞、血瘀,故在处方中应用理气药、活血化瘀药,旨于治本。经统计最多应用的药物为理气药、活血化瘀药、补虚药,这究于本病的发生机制多为肝气郁滞,气血瘀滞,脾肾虚弱。2.3 对药物四气、五味统计分析首诊处方中使用频次大于 20 药物的四气、五味统计情况分析见图 2,图 3。
图 2 高频药物药性统计情况 图 3 高频药物药味统计情况结果显示:由图 2.3 可以得出首诊处方使用频次大于 20 药物的四气及五味统计情况,其中共涉及药性 4 种,按照其所占四气比重从高到低进行排列:寒、温、平 、凉;共设计药味 7 种,按照所占五味比重从高到低进行排列:辛、苦、甘、酸、淡、咸、涩。使用最多的药性是寒性、药味是辛味。辛味药物有能行之功,主起行气及行血的作用。2.4 对药物归经统计分析
图 2 高频药物药性统计情况 图 3 高频药物药味统计情况结果显示:由图 2.3 可以得出首诊处方使用频次大于 20 药物的四气及五味统计情况,其中共涉及药性 4 种,按照其所占四气比重从高到低进行排列:寒、温、平 、凉;共设计药味 7 种,按照所占五味比重从高到低进行排列:辛、苦、甘、酸、淡、咸、涩。使用最多的药性是寒性、药味是辛味。辛味药物有能行之功,主起行气及行血的作用。2.4 对药物归经统计分析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新均;刘俊昌;李丹丹;刘文超;;推拿治疗乳腺增生病研究新进展[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5年22期
2 胡祖汉;杨天成;;乳腺增生病与乳腺癌的关系[J];中国水电医学;2006年01期
3 邓陆平;;乳腺增生病180例的辨证治疗[J];中国水电医学;2003年02期
4 黎柳娇;李牧月;颜春妮;范郁山;;针灸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研究概况[J];大众科技;2019年01期
5 张春敏;武学娟;;自拟“乳腺增生协定Ⅰ号方”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临床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年49期
6 徐秋月;卓睿;;中医外治法治疗乳腺增生病现状与进展[J];大众科技;2016年09期
7 施培华;朱炜;;四子散火龙灸联合痛点贴敷在乳腺增生病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6年06期
8 ;安徽省乳腺增生病分级诊疗指南(2016版)[J];安徽医学;2017年10期
9 刘桂兰;;中医药分期治疗乳腺增生病体会[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4年10期
10 徐秋惠;;舒散汤治疗乳腺增生病75例[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4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钱丽旗;裴晓华;许芝银;;中医调补内分泌、免疫辨治乳腺增生病的思路与方法[A];2008年中医外科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郭璐;唐乾利;;乳腺增生病中医外治法研究进展[A];2008年中医外科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宫少波;宋爱莉;;中医内治法治疗乳腺增生病的探讨[A];2008年中医外科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刘多;;乳腺增生病的临床试验[A];2008年中医外科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宫少波;田殿兴;;乳腺增生病发病机制的探讨[A];2008年中医外科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夏仲元;伍锐敏;任卫华;庞洁;;理活丸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研究[A];2008年中医外科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黄水香;;乳腺增生病临证思路[A];全国中医妇科第七次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8 刘晓雁;司徒红林;刘鹏熙;;乳腺增生病中医临床诊疗方案规范化研究初探[A];第十一届全国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乳腺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9 陈亚丽;司徒红林;;乳腺增生病中药治疗进展[A];第十一届全国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乳腺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10 宋兴华;刘华;;周期疗法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临床应用进展[A];第十一届全国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乳腺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陕西中医药大学 张卫华 候咪 刘娟;郭诚杰病证结合诊治乳腺增生病[N];中国中医药报;2016年
2 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裴晓华;乳腺增生病的治疗[N];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
3 隋欣;标本兼顾 肝肾并调 分期施治[N];中国中医药报;2001年
4 燕正雄;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病疗效观察[N];农村医药报(汉);2009年
5 戴秀娟;不可忽视的乳腺增生病[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6 赵东;乳腺增生病的西药治疗[N];农村医药报(汉);2007年
7 副主任医师 林华;乳腺增生病的防治[N];市场报;2000年
8 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裴晓华;乳腺增生病的病因病机[N];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
9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唐汉钧;乳腺增生病证治心得[N];中国中医药报;2009年
10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终身教授、上海市名中医 唐汉钧;乳腺增生病的证治心得[N];上海中医药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李静蔚;乳腺增生病与血管生成因子表达的关系及中药干预作用的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5年
2 张琼;乳腺增生病肝郁气滞证心理应激及内分泌的相关性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6年
3 孙庆颖;乳腺增生病痰瘀互结证与中医体质、多普勒及钼靶影像学的相关性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4年
4 孙二虎;丹仙片治疗乳腺增生病的实验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9年
5 赵迎春;影像学在乳腺增生病痰瘀互结证疗效评价中的应用[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庆瑶;许斌教授治疗乳腺增生病用药规律分析及学术思想总结[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9年
2 李玮儒;岭南精灸治疗肝郁痰凝型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疗效观察[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9年
3 张媛;揿针治疗肝郁气滞型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9年
4 李慧;从肝论治治疗乳腺增生病(肝郁痰凝型)的临床疗效观察[D];山西中医药大学;2017年
5 游腾胜;针灸治疗乳腺增生病选穴规律的文献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8年
6 陈玉梅;推拿结合耳穴压豆治疗肝郁气滞型乳腺增生病的疗效观察[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8年
7 周天雪;头针结合电针治疗肝郁痰凝型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8年
8 范曼丽;刮痧治疗肝郁气滞型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8年
9 张晓琳;天宗解结治疗肝郁气滞型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8年
10 卢仙球;基于经络辨证的针刺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研究[D];浙江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7761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27761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