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外敷内服治疗乳腺增生病气滞血瘀型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本文关键词:中药外敷内服治疗乳腺增生病气滞血瘀型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的:采用随机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探讨行气活血化瘀散结乳腺外敷中药封包配合口服柴胡疏肝散合桃红四物汤加味治疗乳腺增生病气滞血瘀患者的临床疗效,为乳腺增生病气滞血瘀型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了依据。方法:符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100例患者,均来自新疆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乳腺血管甲状腺外科2015年1月至10月期间的乳腺增生病临床确诊病例,经中医辨证属气滞血瘀型。随机将100例患者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给予乳腺外敷中药封包外敷于患侧乳腺,2个/每侧,每次敷30分钟,每个疗程10d,日2次(上午、下午分治),同时配合内服柴胡疏肝散合桃红四物汤加味,日1剂,早晚分服,10d为一个疗程,月经期停止治疗。对照组给予单纯内服柴胡疏肝散合桃红四物汤加味治疗,日1剂,早晚分服,10d为一个疗程,月经期停止治疗;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期间均不服用其他治疗乳腺增生病的药品,不接受其他任何物理治疗方法,两组均于一个疗程后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前两组在年龄及病情上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衡可比;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在主症次症积分上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后组间比较中,治疗组在改善乳房疼痛、乳腺肿块及胸闷胁胀、月经失调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在改善善郁易怒、失眠多梦、舌苔变化方面,两组疗效相近(P0.05)。结论:乳腺外敷中药封包配合内服柴胡疏肝散合桃红四物汤加味治疗气滞血瘀型乳腺增生病的疗效优于单纯内服柴胡疏肝散合桃红四物汤加味,对缓解患者乳房疼痛,改善肿块大小、质地、范围,月经失调,胸闷胁胀等临床症状疗效显著。
【关键词】:乳腺增生病 气滞血瘀型 中药外敷内服
【学位授予单位】:新疆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269
【目录】:
- 摘要8-9
- ABSTRACT9-11
- 前言11-12
- 研究内容与方法12-16
- 1.研究对象12
- 2.诊断标准12-13
- 3.研究方法13
- 4.疗效评定标准13-15
- 5.质量控制15
- 6.统计方法15-16
- 结果16-21
- 讨论21-29
- 小结29-30
- 致谢30-31
- 参考文献31-34
- 附录34-35
- 综述35-41
- 参考文献39-41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4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玉金,张文芝;乳腺增生病治疗体会[J];江苏中医;2000年07期
2 莫滚,李洪,谭俊;药物文胸治疗乳腺增生病868例[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00年05期
3 刘德林;乳增汤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临床体会[J];四川中医;2001年02期
4 彭清慧;中医周期辨证治疗乳腺增生病100例[J];四川中医;2001年10期
5 骆新莹;乳腺二胡汤治疗乳腺增生病48例[J];国医论坛;2001年01期
6 张景春,陈力;乳康汤内服外用治疗乳腺增生病2300例[J];河北中医;2001年09期
7 刘宝春;柴胡疏肝散加味治疗乳腺增生病1例[J];黑龙江中医药;2001年02期
8 司徒红林,任黎萍,陈前军;中医治疗乳腺增生病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医药信息;2001年04期
9 张家花;女性乳腺增生病患者T,E_2,GH,PRL水平的临床意义[J];放射免疫学杂志;2002年03期
10 王苹;中医药对乳腺增生病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柳;姜萱;杨锦文;;生物波康乳仪治疗乳腺增生病68例观察[A];2007中华中医药学会外治分会第五次学会年会学术文集[C];2007年
2 夏仲元;伍锐敏;任卫华;庞洁;;理活丸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研究[A];2008年中医外科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胡思源;宋阿凤;晋黎;;中药新药治疗乳腺增生病临床研究若干问题的探讨[A];第十一届全国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乳腺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娄海波;;中医情志干预法治疗乳腺增生病42例[A];第十一届全国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乳腺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裴晓华;郭琪;;乳腺增生未必为乳腺增生病[A];第十一届全国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乳腺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6 申郑堂;刘少华;海健;;乳康宁治疗乳腺增生病112例临床分析[A];第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乳腺疾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7 娄海波;;中医情志干预法治疗乳腺增生病42例[A];第十二次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乳房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8 刘晓雁;吴彦岚;司徒红林;刘鹏熙;;乳腺增生病中医临床诊疗方案专家咨询研究[A];第十二次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乳房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9 郭璐;唐乾利;;乳腺增生病中医外治法研究进展[A];2008年中医外科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宫少波;宋爱莉;;中医内治法治疗乳腺增生病的探讨[A];2008年中医外科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燕正雄;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病疗效观察[N];农村医药报(汉);2009年
2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唐汉钧;乳腺增生病证治心得[N];中国中医药报;2009年
3 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裴晓华;乳腺增生病的治疗[N];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
4 王惟恒;乳腺增生病的中医外治法[N];中国中医药报;2002年
5 吴信受;乳腺增生病的中医治疗体会[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6 赵东;乳腺增生病的西药治疗[N];农村医药报(汉);2007年
7 ;中药内外合治乳腺增生病疗效满意[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8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终身教授、上海市名中医 唐汉钧;乳腺增生病的证治心得[N];上海中医药报;2009年
9 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裴晓华;中医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优势[N];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
10 四川 李翠祝;柴胡疏肝汤治乳腺增生病观察[N];民族医药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关兴;散瘀化痰综合脏腑调理乳腺增生病辨证论治优化方案的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2年
2 李静蔚;乳腺增生病与血管生成因子表达的关系及中药干预作用的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5年
3 孙二虎;丹仙片治疗乳腺增生病的实验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9年
4 赵迎春;影像学在乳腺增生病痰瘀互结证疗效评价中的应用[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2年
5 张琼;乳腺增生病肝郁气滞证心理应激及内分泌的相关性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6年
6 孙庆颖;乳腺增生病痰瘀互结证与中医体质、多普勒及钼靶影像学的相关性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莎;乳腺增生病发病情况与中医证型相关性的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2年
2 苏珊珊;中药疏肝散结、补肾柔肝周期疗法冶疗乳腺增生病的实验与临床研究[D];甘肃中医药大学(原名:甘肃中医学院);2015年
3 刘晓;散结消癖颗粒治疗肝郁痰凝型乳腺增生病的临床观察[D];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2015年
4 陈泓宇;益气化痰散结法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临床观察[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5年
5 王超颖;乳腺增生病的中医全科治疗方法初探及乳康舒胶囊临床疗效评价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
6 王海霞;中药外敷内服治疗乳腺增生病气滞血瘀型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D];新疆医科大学;2016年
7 刘晓;乳腺增生病辨证规律与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的相关性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8年
8 郭令儿;电磁疗配合电针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年
9 孙杨;数据挖掘技术在乳腺增生病中医辩证用药规律的应用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9年
10 杜静;数据挖掘技术在乳腺增生病中医辩证的应用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中药外敷内服治疗乳腺增生病气滞血瘀型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82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2782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