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中医论文 >

复方桂芍通络汤治疗阴虚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评价及机制探讨

发布时间:2020-09-09 17:15
   目的:观察和客观评价复方桂芍通络汤对2型糖尿病伴有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的临床疗效,并分析复方桂芍通络汤对血清铁蛋白(Serum ferritsn,SF)和氧化应激相关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的影响,进一步探讨其治疗DPN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收集并整理60例入组的DPN患者,将其随机分成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给予基础降糖、常规糖尿病饮食及运动干预的常规治疗加硫辛酸注射液300mg溶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中静脉滴注,一日一次(住院患者)/硫辛酸片0.6g,早餐前一次,口服(门诊患者或住院患者出院后院外服用);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复方桂芍通络汤(200ml,一日一剂),观察3个疗程,即3个月。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疗效指标、SF指标、氧化应激指标(SOD、MDA、GSH-Px)、血糖指标、神经传导速度等的变化,并进行安全性指标检测。结果:(1)临床疗效表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是93.33%和70.0%,二者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2)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均表现为下降趋势(P0.01),治疗组较对照组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降更为明显;(3)多伦多评分的比较: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多伦多评分均下降(P0.01),且治疗组多伦多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4)血清SF、氧化应激相关指标的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SF、MDA水平均降低(P0.01),SOD、GSH-Px水平均提高(P0.01);组间比较,治疗组SF、MDA的降幅比对照组更显著(P0.05);SOD、GSH-Px水平提高更显著(P0.05);(5)神经传导速度的比较: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MNCV、SNCV均显著改善(P0.01),且对照组MNCV、SNCV的改善程度均明显低于治疗组(P0.05);(6)血糖水平的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餐后2h血糖(2h-Postprandial plasma glucose,2hPG)、糖基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HbAlc)均比治疗前有所降低(P0.01),且治疗组的FPG、2hPG降幅较对照组更显著(P0.05);(7)安全性分析: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各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病例。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复方桂芍通络汤对DPN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有明显的改善作用,治疗DPN患者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独应用西药硫辛酸。复方桂芍通络汤能改善血清SF和SOD、MDA、GSH-Px的水平,通过安全指标观察,证实该方安全有效,值得推广运用。分析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铁代谢途径抗氧化应激,从而达到治疗DPN的目的。
【学位单位】:安徽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R259
【部分图文】:

中医证候,治疗前后,通络汤,积分比较


图 1 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Fig 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after the treatment2.2 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的比较组内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P>0.05),差异无计学意义,二者具有可比性;组间比较: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总积分较前均降(P<0.01),且治疗组下降的程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复方桂芍通络汤能较好的改善 DPN 患者症状。见表 8、图 2。表 8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的比较( x±s)Tab 8 Comparis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core of two groups after treatment中医证候积分组别 治疗前(30 例) 治疗后(30 例)

中医证候,治疗前后,患者


图2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的比较Fig 2 Comparis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core of two groups after treatment2.3 治疗前后 TCSS 评分的比较组内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 TCSS 评分较治疗前均有降低(P<0.01),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两组治疗前的 TCSS 评分具有可比性(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在治疗后的 TCSS 评分降低较明显(P<0.05),其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结果表明联合复方桂芍通络汤对于患者 TCSS 评分的降低程度明显高于单用西药硫辛酸,能更好的改善 DPN 患者的浅感觉和深感觉的障碍。见表9、图 3。表 9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 TCSS 评分的比较( x±s)Tab 9 Comparison of Toronto score of two groups after treatmentTCSS 评分

治疗前后,患者,统计学意义,可比性


图 3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 TCSS 评分的比较Fig 3 Comparison of Toronto score of two groups after treatment2.4 治疗前后血糖情况的比较组内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的 FPG、2hPG、HbAlc 水平具有可比性(P>0.05);组间比较:在治疗后两组患者的 FPG、2hPG、HbAlc 水平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前的 FPG、2hPG、HbAlc 水平具有可比性(P>0.05),且在降低 FPG、2hPG 水平方面,治疗组的效果更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在降低 HbAlc 水平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果表明联合复方桂芍通络汤对于空腹、餐后血糖的调节优于单用硫辛酸。见表10、图 4、图 5。表 10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 FPG、2hPG、HbAlc 的比较( x±s)Tab 10 Comparison of FPG、2hPG and HbAlc of two groups after treatment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齐刚;李竞;刘勇;;α-硫辛酸联合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观察[J];疑难病杂志;2015年12期

2 宋薇;胡剑萍;温建炫;曾慧妍;赵玲;张锦明;;加味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阳虚湿瘀互结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观察[J];中药材;2015年12期

3 吴小芬;罗晓红;徐进;许瑞元;侯红斌;;木丹颗粒联合甲钴胺及α-硫辛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观察[J];中华全科医学;2015年12期

4 张利青;张占刚;付岩;徐颖;;桂皮醛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J];中国中药杂志;2015年23期

5 张倩;梁晓春;;氧化应激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研究进展[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5年11期

6 吴铭;韩丹;郭立泉;;白术多糖的提取及其抗氧化活性的研究[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5年21期

7 刘铭;马晖;富晓旭;谢春光;;电针结合甲钴胺片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40例疗效观察[J];湖南中医杂志;2015年09期

8 郭强;赵欢;朱玉霞;邹忠江;陈秋;;张发荣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用药特点分析[J];中医杂志;2015年17期

9 毕艳;;中国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流行病学研究现况[J];中华糖尿病杂志;2015年08期

10 刘玲;邱相君;和素娜;杨晖;王等;杨雪梅;;芍药苷对LPS脑损伤模型小鼠氧化应激和能量代谢的影响[J];中国中药杂志;2015年1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冯召岚;;前列地尔对2型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效果观察[A];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8年

2 赵钢;;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断与治疗[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次全国内分泌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3年

3 侯志强;李宏亮;高聆;赵家军;李光伟;;高糖波动诱导氧化应激及内质网应激损伤胰岛β细胞功能[A];2008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系列研讨会暨中青年英文论坛论文汇编[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春雷;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麻木从气阴两虚、风痰瘀阻论治的理论和临床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沈薇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与多伦多临床评分的相关性研究[D];广西中医药大学;2017年

2 王菲;H_2O_2诱导MIN6细胞氧化应激对脱碘酶活性的影响及α-硫辛酸干预作用的机制探究[D];江南大学;2016年

3 江燕;铁过载对糖代谢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的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5年

4 董文婷;知母化学拆分组分性味药理学评价[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4年

5 刘广学;以活血化瘀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应用[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4年

6 张凤林;维生素C对2型糖尿病患者口服葡萄糖负荷后氧化应激的影响[D];遵义医学院;2013年

7 李培培;BAFF/BAFF-R介导PI3K-Akt-mTOR信号通路上调胶原性关节炎大鼠B淋巴细胞的功能及芍药苷的调节作用[D];安徽医科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8152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28152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b40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