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中医论文 >

血瘀证的发展与古今诊断依据的对比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03 20:06

  本文关键词:血瘀证的发展与古今诊断依据的对比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的为全面了解血瘀证的概念、相关疾病及其诊断特点的发展和演变提供一定思路,为血瘀证现代诊断标准的制定与完善提供理论依据。分析古今血瘀证诊断依据的差异及其原因,并期望对于构建血瘀证相关疾病、诊断和治疗的综合性多维体系具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方法以文献研究的方法,对从汉代《伤寒杂病论》起至清代历代几十部中医学著作中与血瘀证相关的信息进行梳理,主要针对其中血瘀证诊断方面的内容进行归纳与分析,并以现代《中医诊断学》的学科结构作为研究框架,将历代关于血瘀证诊断方面的内容与现代《中医诊断学》和血瘀证诊断参考标准进行相互对比。以统计学方法,对《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治疗血瘀证相关疾病的用药频次进行统计,以佐证和分析汉代血瘀证的特点以及血瘀证的发展规律。结果“证候”作为中医学的专有名词自诞生以来其概念和涵义一直被不断研究和探讨,与其相关的“证"和“症"的概念、涵义,以及它们与“病”之间的关系的研究也从未停止过。其中,血瘀证是中医学临床的常见证型之一,是瘀血之邪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候群的统称。早在先秦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对瘀血之邪的致病性有所认知,并创造出如砭石、熨灸、舞蹈、药物等治疗与缓解疾病的方法。瘀血的相关中医理论在《黄帝内经》中初步形成,汉代张仲景创立“瘀血”之名,并较为系统的阐述了血瘀证相关的疾病、症状和治法方药。后世历代医家在临床实践中将相同证候的疾病进一步分门别类,统一论述,如《玉机微义》中的“血证门”,《张氏医通》中的“诸血门"等。至清代唐容川、王清任以及温病学说对于血瘀证的相关内容进一步丰富与完善。这些都推动了血瘀证的发展,并为后世血瘀证概念的确立奠定了基础。现代,随着中医学临床和实验研究的发展,以及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总结与分析,血瘀证的概念包括其内涵和外延被明确定义,并通过对血瘀证诊断参考标准的研究制定,使血瘀证的临床诊断逐渐客观化、标准化。然而,疾病和证候是不断发展与演变的,血瘀证的诊断参考标准也应根据临床数据进行不断的修改与完善,以适应现代中医临床的需求。结论从古至今,血瘀证发展呈现出阶段性特点,血瘀证的病位和相关疾病范围呈继续扩大的趋势,血瘀证的治疗逐渐趋于规范化、多元化,诊断则逐渐趋于客观化、标准化。在血瘀证诊断依据方面,现代血瘀证诊断标准客观性较强,摒弃了一系列难以察觉和搜集的临床主观症状,并且加入了实验室理化检查的内容,认识到血瘀证引起人体微循环障碍等微观指标。古今诊断依据之间的差异,究其原因,其一为诊断标准的制定是为了临床辨治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因此诊断依据应更为客观化,以便于临床推广和应用。其二为现代医学理化检查技术的发展以及现代科研理念和技术与中医学研究的有机结合,由此能够更为清晰而深入的认识血瘀证的本质,也可以从多个角度更为准确的诊断血瘀证。血瘀证诊断依据在多个方面古今均没有形成统一,而国内最新的诊断参考标准中所列项目也不够完善。现代诊断参考标准在病位方面较为笼统而模糊。因此,血瘀证诊断标准未来的研究方向,应针对血瘀证不同发病部位分别进行临床诊断标准的裁定,从而使血瘀证的诊断参考标准进一步细致化、具体化,使其更具临床实用性。
【关键词】:血瘀证 中医诊断 发展 文献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241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8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8-21
  • 综述一 中医“证候”研究的综述8-15
  • 参考文献11-15
  • 综述二 关于血瘀证的古今研究综述15-21
  • 第二部分 前言21-22
  • 第三部分 血瘀证的发展与古今诊断依据的对比研究22-49
  • 一、瘀血的内涵和分类22-23
  • 二、血瘀证的相关疾病病23-26
  • 三、血瘀证的诊断26-42
  • 四、血瘀证的症状统计42-43
  • 五、仲景的血瘀证治疗用药探析43-45
  • 六、结论45-49
  • 结语49
  •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49-50
  • 参考文献50-52
  • 附录一52-53
  • 附录二53-54
  • 致谢54-55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55-56
  • 个人简历5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培民;血瘀Ⅲ号治疗血瘀证206例[J];福建中医药;2001年04期

2 柴向斌,王斌全;血瘀证与常年性变应性鼻炎关系初探[J];中医药研究;2001年04期

3 孙金芳,芦连菊,臧建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血瘀证实质研究进展[J];中医药导报;2005年09期

4 姚魁武;王阶;衷敬柏;朱翠玲;王恰如;;血瘀证量化诊断入选项专家咨询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06年01期

5 姚魁武;王阶;;血瘀证病证结合研究现状与思考[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6年04期

6 高克俭;;血瘀证诊断研究现状及进展[J];天津中医药;2006年05期

7 陈利国;胡小勤;;论病证结合血瘀证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模型的建立[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年03期

8 魏星;裘华森;周济春;;血瘀证辨证对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作用[J];浙江临床医学;2007年10期

9 吴锐;熊雯雯;江一平;李国贤;;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瘀证目征的改变[J];中西医结合学报;2010年01期

10 杜慧慧;李青梅;王磊;李莹;王俐琼;张玮;;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与肝血瘀证[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1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薛鸾;胡一敏;胡建东;施晓芬;;原发性干燥综合征与血瘀证的相关性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中医风湿病学术研讨会专辑[C];2008年

2 姚魁武;王阶;武继涛;朱翠玲;王恰如;;不同疾病血瘀证量化诊断的比较研究[A];第五次全国中西医结合中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4年

3 姚魁武;王阶;朱翠玲;武继涛;;血瘀证患者实验室指标诊断贡献度比较研究[A];中医药中青年科技创新与成果展示论坛论文集[C];2009年

4 姚魁武;王阶;朱翠玲;武继涛;;血瘀证患者实验室指标诊断贡献度比较研究[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3)[C];2009年

5 魏星;裘华森;周济春;;血瘀证辨证对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作用[A];第五届中国中西医结合围手术期医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6 陈利国;;血瘀证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与思考[A];中华中医药学会血栓病分会第四次学术研讨会暨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血栓病专业委员会首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王勇;李春;郭淑贞;啜文静;王伟;;扩散编辑实验分析慢性心肌缺血血瘀证模型血清脂类代谢变化[A];第十次全国中医药传承创新与发展学术交流会暨第二届全国中医药博士生优秀论文颁奖会议论文集[C];2011年

8 戴豪良;;关于血瘀证研究思路及方法的若干问题[A];第五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血瘀证及活血化瘀研究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1年

9 李国贤;万晓凤;王缨;鄢毅;;血瘀证诊断现代分类探讨[A];第五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血瘀证及活血化瘀研究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1年

10 张兰凤;王阶;;血瘀证的细胞学和分子学研究进展[A];第五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血瘀证及活血化瘀研究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可冀 马晓昌;传统血瘀证的现代分类[N];健康报;2002年

2 史载祥;血瘀证研究现状及展望[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3 刘凌;诠释血瘀证[N];上海中医药报;2004年

4 记者 樊丹;血瘀证检测实现可视化[N];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

5 上海中医药大学 沈施德教授;为什么说血瘀证是百病之源[N];上海中医药报;2000年

6 上海中医药大学 赵章忠教授;血瘀证可引起哪些疾病[N];上海中医药报;2000年

7 上海中医药大学 沈施德 教授;血瘀证的病因[N];云南日报;2000年

8 史载祥;血瘀证研究现状及展望[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9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殷惠军;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的基础研究[N];中国中医药报;2012年

10 上海中医药大学 赵章忠教授;血瘀证可引起哪些疾病[N];上海中医药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同德;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血瘀证回顾性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9年

2 张瑞江;血瘀证传统辩证诊断的数学模型初探[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3 马民;血瘀证形成的微观机理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3年

4 武月萍;血瘀证的危险因素及其与疾病的相关性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6年

5 李定祥;五脏血瘀证与血液高凝状态相关性研究[D];湖南中医药大学;2007年

6 郭力恒;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血瘀证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7年

7 吕渭辉;急性冠脉综合征介入治疗围手术期血瘀证诊断指标相关性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年

8 李海霞;血瘀证病位分类与规范化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06年

9 赵炜嘉(CHIU Wai Ka);血瘀证与针灸论治的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4年

10 罗静;陈可冀血瘀证辨证方法传承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安璐;陈可冀院士血瘀证辨治方法的临床评价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

2 赵方舟;血瘀证的发展与古今诊断依据的对比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

3 张长军;临床相关检验指标在血瘀证辨证分型中的应用[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

4 任兰群;髋部骨折围手术期隐性失血与血瘀证相关性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

5 王灵杰;慢性移植物肾病患者血瘀证与其临床病理关系的研究[D];福建中医学院;2008年

6 陈贵海;肥胖与血瘀证[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1年

7 李永峰;血瘀证形成与肝失疏泄相互关系的理论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3年

8 冯艳丽;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瘀证与相关症状及部分实验室指标的关联性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1年

9 黄敏;血瘀证目征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关系的实验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10 胡文娟;不同血瘀证亚型目征特点与血小板活化及炎症损伤关系的实验研究[D];南昌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血瘀证的发展与古今诊断依据的对比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48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2848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f93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