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中医论文 >

生态学视角下中医典籍英译系统的主体间关系分析

发布时间:2020-10-28 00:41
   目的:随着当今世界的全球化,中国与世界的互动日益密切,各国之间的中医药交流日益频繁。中医典籍作为中医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继承和弘扬中医文化的基石。中医典籍的英译是中医国际化和对外交流的基础和前提。中医典籍是中国古代医学理论著作和临床经典的总称。阅读中医典籍的最好体验是直接阅读原著,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读者都拥有阅读原著的语言能力和理解能力,因此翻译在很多时候承担了延续原著在异域生存和再生的任务。译者与读者的主体间关系是由译作连接,译者对原文本进行了阐释和再创作,而读者以主体的身份阐释译作。很少有阅读译本的读者会将译本与原文进行比较,因此他们更希望能通过译本学习与原始读者同样的医学知识,获得相似的阅读美感。这要求译者充分传达原作的初衷,达到读者的阅读期望。同样读者也需要对译者充分信任和理解。译者通过引导读者阅读译本,促进读者对译本的接受与批评,而读者通过阅读,能对译者做出一定的评价,促进译者继续修订完善译本,这种间性关系是在怀疑与信任中构建的。本研究试图在整合生态学研究范式的基础上,解读中医典籍英译系统的主体和主体间关系。首先,从宏观上对中医典籍英译系统进行历史的、功能的和外部生态环境的描写考察,其次,从微观的层面对中医典籍英译系统的主体进行分析,并探讨中医典籍英译系统的主体间关系的互动机理,并进一步探讨优化中医典籍英译系统主体间关系的具体策略,旨在为促进中医典籍英译事业的发展,中医典籍英译研究的本体理论研究提供一些启示。方法:本研究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对中医典籍英译系统主体间关系进行研究,为学术界提供更多旳研究方法、框架和视角的参考。(1)本研究运用文献研究法,根据研究的目的和任务,大量查阅、搜集、鉴别、整理相关文献资料,对中医典籍英译研究概况、翻译的生态学理论,如翻译生态学定义、翻译系统理论、翻译生态环境、翻译主体观、翻译的主体间关系进行了系统梳理,以形成从生态学视角探讨中医典籍英译系统的主体间关系的科学认识。(2)本研究采取一种史学描写的方法,还原不同时期中医典籍英译的译介活动。(3)本研究以归纳及演绎的方法,从微观层面总结归纳中医典籍英译系统的主体的组成和功能,从宏观层面归纳分析中医典籍英译系统主体的外部生态环境,然后结合归纳演绎法对中医典籍英译系统的主体间关系进行分析。(4)本研究以归纳分析的方法,围绕中医典籍英译系统主体对外部生态环境的适应、主体间的结构关系、主体间互动关系的优化等方面对优化中医典籍英译系统主体间关系的对策进行了探讨。成果:(1)梳理了中医典籍英译系统的演化历程,并概述各个不同时期的中医典籍英译系统发展的不同特点。从整体上看,中医典籍英译系统的历史演化是由简单化向复杂化发展,由边缘化向中心化发展的进程。中医典籍英译系统中各个组成部分有机地联系着,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环境与主体之间通过信息传递和物质循环,使各个主体相互之间、环境和主体之间达到协同进化、高度适应。其中在中医典籍英译系统的形成阶段,中医典籍的英译以介绍性的翻译为主,译者多从西方文化医学角度来理解,其译法以归化法为主;在译语文化导向阶段,译者多出于研究兴趣或解决问题,选择的文献类型特点鲜明,以中医本草、理论奠基著作较多;在中医内涵形成阶段,译法上的改变为该阶段最鲜明的特点,异化法逐渐占领主流,拉丁化译法逐渐消失;在中医文化发展阶段,译者主体不断丰富,典籍种类不断扩展,中医文化在译文中得到体现。(2)分析总结中医典籍英译系统主体的组成和功能,第一,认为中医典籍英译系统的主体主要包括赞助者、原著研究者、译者、读者以及评论者;第二,中医典籍英译系统主体的生态功能具有导向功能、调适功能、反馈功能。(3)总结中医典籍英译系统主体的外部生态环境,首先,对政治经济环境进行了历时性分析,中医典籍英译系统的政治经济环境从译语文化导向的阶段逐渐发展为以中医文化发展为中心的阶段;然后,对文化环境进行了分析,选择了的两大文化因素进行了探讨,第一,中医典籍原著的研究;第二,中医术语英译标准化的进展。(4)分析中医典籍英译系统的主体间关系,第一,梳理了中医典籍英译系统主体间关系的演化历程,在形成阶段,主体间关系往往以译者为主导;在译语文化导向阶段,主体间关系由赞助者和译者主导;在中医内涵形成阶段,原著研究者参与到主体间关系的互动中;在中医文化发展阶段,主体间关系表现为各主体共同参与互动;总体而言,主体间关系呈现从译者主导型逐渐发展为各主体共同参与的特点。第二,中医典籍英译系统主体间关系的特性是呈共生性、交互性、层次性、动态性以及成长性。第三,中医典籍英译系统主体间结构关系主要包括功能结构、资源结构和空间结构。(5)提出优化中医典籍英译系统的主体间关系的具体策略,第一,中医典籍英译系统主体对外部生态环境的积极适应有利于优化主体间关系,对环境的适应表现在中医文化传承的基础上,在与外部生态环境互动的过程中,通过适当的吸纳、丰富自身系统发展;第二,通过功能、资源、空间结构的优化以促进中医典籍英译系统的主体间结构关系,其中以功能结构的优化为导向,以资源结构的优化为指引,以空间结构的优化为策略;第三,通过信息传递、反馈调控的优化以促进中医典籍英译系统的主体间互动关系的优化。结论:(1)中医典籍英译系统的历史演化是由简单化向复杂化发展,由边缘化向中心化发展的进程。中医典籍英译系统各个组成部分有机地联系着,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环境与主体之间通过信息传递和物质循环,使各个主体相互之间、环境和主体之间达到协同进化、高度适应。(2)中医典籍英译系统的主体主要包括赞助者、原著研究者、译者、读者以及评论者。中医典籍英译系统主体的生态功能具有导向功能、调适功能、反馈功能。中医典籍的英译本不是一个静态的结果,而是一个涉及复杂的跨文化因素的动态过程。它是赞助者、原著研究者、译者、读者和评论者等主体相互关联的互动系统,并受主体所生存的外部生态环境的影响。(3)目前政治经济环境赋予了中医典籍英译系统主体更大的自主性,更有利于中医典籍英译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中医典籍原著的研究以及中医术语英译标准化的进展对中医典籍英译系统主体的中医文化认知和理解能力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4)中医典籍英译系统主体间关系是从译者主体性逐渐向各主体的共同参与的发展趋势。中医典籍英译系统主体间关系的特性是呈共生性、交互性、层次性、动态性以及成长性。中医典籍英译系统主体间结构关系主要包括功能结构、资源结构和空间结构。主体间关系的变化对中医典籍英译系统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5)中医典籍英译系统主体对外部生态环境的良好适应有利于优化主体间关系;通过功能、资源、空间结构的优化以促进中医典籍英译系统的主体间结构关系;通过信息传递、反馈调控的优化以促进中医典籍英译系统的主体间互动关系的优化。
【学位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R2-5;H315.9
【部分图文】:

中医典籍,英译,系统主体


费者以及分解者”的功能,进一步确保系统具有的内在作用以及社会作用。所以,本??章节将对中医典籍英译系统主体的组成和功能进行分析。中医典籍英译系统主体的组??成大体可以如图3-1所示。??政府部门q??学术机构一?r??—赞劭者????出飯商一??r*普通读者??个人出版一?,????...J??L?中医同行读者??E史学研究者-、;??■辟雜角评论者??中医从业者寸译者??评论者一????英语辦家」?L中医文狀角评论者??原著版本砑究者1?.....??h原著砑究者????原著注解研究者J??图3-1中医典籍英译系统主体组成??第一节中医典籍英译系统主体的组成??一、赞助者主体??根据勒菲弗尔(Lefevere)提出的操控理论,翻译活动受到意识形态和赞助者的??制约%。赞助者是指政府、出版商等对翻译作品的出版提供赞助支持的个人或团体,??他们所感兴趣的是意识形态,利用话语权力或多或少地干预、监督翻译过程。从赞助??者主体角度看,翻译活动要受到意识形态和赞助者的制约,赞助者既可以宣传和推广??作品,也可以检查、改写或破坏作品。赞助者也许是个人、学术组织、宗教机构、出??版商甚至政府。赞助者主体包含三类彼此影响的核心要素:意识形态要素管控主体行??为、经济要素影响译者经济效益、地位要素影响译者的真实地位。上述三方面全部被??赞助者掌控

主体间,共生性


主体与外部政治、经济、文化等环境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二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交??互,包括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人际交互,以及团体与团体之间的界面交互。这种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以及群体之间的信息交流具有双向性。从图5-2可看出,主体间??存在着复杂交错的交互关系。??38??

主体间,交互性,英译,层次性


医典籍英译活动的发起者,即赞助者。赞助者主体处于主体间层次性关系的最顶级,??掌握着整个翻译活动的方向。因此,可以将中医典籍英译系统的主体间关系的层次性??总结为如图5-3的金字塔模型。??<,二二?二―'??图5-3主体间关系的层次性??3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东方;周明鉴;;民国中医典籍出版特征探究[J];吉林中医药;2017年04期

2 杨东方;周明鉴;;民国时期的中医典籍出版[J];中国出版史研究;2016年04期

3 卢喆;张文奕;;思维差异视角下中医典籍文献英译的变通策略——以《黄帝内经》为例[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年43期

4 吕清平;;我院图书馆补充中医典籍之探讨[J];高等中医教育研究;1987年01期

5 顾全城;;对脉管炎中西医结合命名的浅见[J];山西职工医学院院刊;1987年00期

6 明德;;中医典籍中的音韵问题[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01期

7 陈克勤;;从《内经》理论看经络的实质[J];针灸学报;1988年02期

8 曹安来;郭金品;张树田;;倪平佛治疗眩晕的经验[J];中医临床与保健;1989年03期

9 冀言;;“中医典籍训诂”研讨会概况[J];天津中医学院学报;1989年01期

10 施莹莹;;中医典籍语言中的隐喻模式及其特点浅析[J];文教资料;2017年2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梁家甜;生态学视角下中医典籍英译系统的主体间关系分析[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9年

2 江楠;中医典籍英译策略的探讨和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5年

3 陈铭;《灵枢经》英译(节选)[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依然;History of Chinese Medicine英译汉翻译实践报告[D];上海师范大学;2019年

2 牛海燕;框架理论视阈下中医典籍反义相成词英译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8年

3 白杨;翻译美学指导下中医典籍重言词翻译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7年

4 马莉;从文体学角度看中医典籍英译的原则[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5 徐洺依;中医典籍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方法研究[D];湖南大学;2013年

6 张洁;概念隐喻视角下的中医典籍篇章翻译[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5年

7 曹柏川;格式塔理论视阈下中医典籍英译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7年

8 黄蓓;从汉英对比的视角看中医文献的句法翻译[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9年

9 胡艳;翻译批评理论关照下《内经》三种译本多维度对比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

10 郑伟;《针灸甲乙经》节选翻译报告[D];曲阜师范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8593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28593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928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