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经筋理论针刀治疗腓肠豆骨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
发布时间:2020-11-03 23:13
研究目标:从临床以及影像学层面探讨腓肠豆骨及其周围软组织形态与腓肠豆骨综合征的相关性并总结腓肠豆骨综合征的客观诊断指标与疗效评价机制;分析并总结小针刀在治疗腓肠豆骨综合征领域的临床疗效并且从临床观察角度初步探究其机理;为中医药治疗腓肠豆骨综合征的开拓新的视角,并进一步继承和发扬中医经筋理论和小针刀疗法。研究方法:临床研究1:本研究中募集腓肠豆综合征患者患者28例,均符合腓肠豆骨综合征的纳入标准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患者均为单膝患病,其中男性17例,女11例,年龄33-75岁,平均年龄54岁,无脱落。收集患者入院时膝后外侧疼痛症状的VAS评分;通过X光影像学检查收集患者腓肠豆骨宽度、高度以及厚度;通过肌骨超声影像学检查收集患者腓肠豆骨表面肌筋膜的厚度、豆腓韧带起始部的厚度;运用双变量相关性分析的方法,分析统计膝关节后外侧疼痛水平(VAS评分)与所收集的各项指标的相关系数,讨论各项指标在诊断和评价腓肠豆骨综合征的临床意义。临床研究2:本研究中收集74例通过小针刀治疗腓肠豆骨综合征患者的基本信息,包括治疗前、首次治疗后、末次治疗后的VAS评分、疼痛缓解程度、肌骨超声观察下的腓肠豆骨表面肌筋膜的厚度和豆腓韧带起始部位的厚度,及治疗后1个月的VAS评分随访调查,通过计算得出疼痛缓解度与有效率、显效率,应用SPSS22.0进行统计学数据分析,治疗前后的VAS评分与疼痛缓解度的计量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将治疗前、首次治疗后和末次治疗后的腓肠豆骨表面肌筋膜厚度、豆腓韧带起始部位厚度采取配对样本t检验法进行差异性比较,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以上客观指标数据单位均为mm,以上所有数据均采用(X±S)形式表达。根据结果评价针刀治疗腓肠豆骨综合征的疗效同时根据数据从临床角度初步探索其机理。结果:临床研究1:VAS评分男:5.82±1.23 女:5.45±1.13;腓肠豆骨宽度男:7.81±0.91 女:7.78±0.61;腓肠豆骨高度男:13.16±1.08mm女:13.12±1.71mm;腓肠豆骨厚度男:4.16±0.64mm 女:4.05±0.69mm;腓肠豆骨表面筋膜厚度男:0.9±0.16mm女;0.89±0.09mm;豆腓韧带起始部位厚度男:5.82 ±1.24mm女:3.82 ±0.55mm。经过双变量相关性分析VAS评分与测量的各项指标得出结果:VAS评分与腓肠豆骨厚度|r|=0.834、腓肠豆骨表面筋膜厚度|r|=0.824、豆腓韧带起始部厚度|r|=0.809具有极强相关性;与腓肠豆骨高度|r|=0.708具有强相关性;与腓肠豆骨宽度|r|=0.043具有极弱相关性或无相关性,各项检测数值均符合正态分布p值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临床研究2:经过数据分析后得出结论,首次治疗后1周,末次治疗后1周以及1个月后VA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治疗前后比较,治疗后1个月镇痛疗效分级:治疗74例患者中,完全缓解42例,明显缓解18例,中度缓解6例,轻度缓解3例,未缓解5例;显效率81.0%,有效率89.2%。其中10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过一过性的疼痛加重现象,无患者出现其他并发症。两次对比中腓肠豆骨表面肌筋膜厚度与豆腓韧带起始部厚度变化显著(p0.05),因此表明,经治疗患者疼痛症状较前有明显改善,经治疗后腓肠豆骨表面肌筋膜厚度与豆腓韧带起始部厚度较前都有明显变化,基于经筋理论针刀治疗腓肠豆骨综合征疗效显著。结论:(1)腓肠豆骨的形态的形成受其在活动过程中所受应力影响,因此腓肠豆骨形态对于腓肠豆骨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2)腓肠肌表面肌筋膜厚度、豆腓韧带起始部位厚度与腓肠豆骨综合征膝后外侧疼痛症状相关性显著,作为腓肠豆骨综合征的诊断依据与疗效评价指标有显著的指导意义,其中腓肠豆骨表面肌筋膜的厚度可作为诊断与疗效评价的可靠客观指标。(3)基于经筋理论针刀治疗腓肠豆骨综合征疗效显著,能有效缓解患者疼痛症状,并且有效改善腓肠豆骨表面肌筋膜增生情况。(4)在治疗腓肠豆综合征的过程中,从经筋理论出发手法定位并结合肌骨超声检查定位针刀治疗,具有安全性高,症状改善明显高的,见效快等优点,并且具有创新性。
【学位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R246.9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文献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于腓肠豆骨综合征的认识与回顾
1.1 病因及发病机理
1.2 生理基础
1.3 病理变化
1.4 诊断及鉴别诊断
参考文献
2. 文献综述二: 中医学对于腓肠豆骨综合征的认识与回顾
2.1 筋结
2.2 腓肠豆骨与筋结
2.3 经筋病
2.4 腓肠豆骨综合征与经筋病
参考文献
3. 文献综述三: 腓肠豆骨综合征的中西医疗法的回顾
3.1 体外冲击波治疗(RESWT)
3.2 手法治疗
3.3 改良后的腓肠豆骨切除术治疗
3.4 手术联合腓总神经探查术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关于腓肠豆骨综合征患者症状与影像学指标相关性的临床观察
前言
1. 病例来源
2. 临床资料
2.1 诊断标准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剔除标准
2.5 检查方法
2.6 数据处理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基于经筋理论针刀治疗腓肠豆骨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
前言
1. 一般资料与样本量
2. 方法
2.1 诊断标准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剔除标准
2.5 检查方法
2.6 干预措施
2.7 观测指标
2.8 疗效评价标准
2.9 数据处理
3. 结果
4. 讨论
4.1 经筋对于人体运动系统的作用
4.2 从经筋理论角度看腓肠豆骨综合征
4.3 基于本次临床研究对于针刀治疗腓肠豆骨综合征机理的讨论
4.4 腓肠豆骨综合征与腓总神经卡压综合征的诊断的鉴别诊断
5. 结论
6.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2869244
【学位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R246.9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文献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于腓肠豆骨综合征的认识与回顾
1.1 病因及发病机理
1.2 生理基础
1.3 病理变化
1.4 诊断及鉴别诊断
参考文献
2. 文献综述二: 中医学对于腓肠豆骨综合征的认识与回顾
2.1 筋结
2.2 腓肠豆骨与筋结
2.3 经筋病
2.4 腓肠豆骨综合征与经筋病
参考文献
3. 文献综述三: 腓肠豆骨综合征的中西医疗法的回顾
3.1 体外冲击波治疗(RESWT)
3.2 手法治疗
3.3 改良后的腓肠豆骨切除术治疗
3.4 手术联合腓总神经探查术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关于腓肠豆骨综合征患者症状与影像学指标相关性的临床观察
前言
1. 病例来源
2. 临床资料
2.1 诊断标准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剔除标准
2.5 检查方法
2.6 数据处理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基于经筋理论针刀治疗腓肠豆骨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
前言
1. 一般资料与样本量
2. 方法
2.1 诊断标准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剔除标准
2.5 检查方法
2.6 干预措施
2.7 观测指标
2.8 疗效评价标准
2.9 数据处理
3. 结果
4. 讨论
4.1 经筋对于人体运动系统的作用
4.2 从经筋理论角度看腓肠豆骨综合征
4.3 基于本次临床研究对于针刀治疗腓肠豆骨综合征机理的讨论
4.4 腓肠豆骨综合征与腓总神经卡压综合征的诊断的鉴别诊断
5. 结论
6.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潘莎;王航;邓燕;;高频超声评价肌肉外伤程度及其恢复期情况的临床价值[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4年13期
2 王九松;刘鸣江;;超声在腓管综合征诊治中的研究进展[J];现代医药卫生;2014年06期
3 张磊;曾炎;屈尚可;包可;王琦;;腓肠豆骨的临床意义探讨[J];中国医学创新;2013年07期
4 崔婷婷;王辉;陈丽浓;金颖;史继文;许刚民;;周围神经卡压综合征影像诊断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2年05期
5 曾蜀雄;伍国胜;张传森;党瑞山;;腓肠豆骨的形态学特点及其临床意义研究进展[J];解剖与临床;2010年06期
6 华艳龙;李彩萍;;间充质干细胞分化的调控机制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0年36期
7 刘乃刚;郭长青;;经筋实质阐释[J];江苏中医药;2010年08期
8 曾蜀雄;伍国胜;汪方;党瑞山;;膝关节后外侧结构的形态学及生物力学研究[J];解剖科学进展;2010年03期
9 刘涛;李平;;经筋实质初探[J];中国针灸;2007年04期
10 吴焕淦;张仁;口锁堂;刘立公;施征;;从经筋理论探讨针刺麻醉[J];上海针灸杂志;2006年1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孔安安;经筋理论发展源流及特殊筋病的证治考源[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3年
2 施雯馨;内经经筋理论的现代发展[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8692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2869244.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