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中医论文 >

通降合剂治疗肝胃郁热型反流性食管炎的疗效评价及基于“脑-肠”轴作用机制探讨

发布时间:2020-11-07 15:37
   目的:观察通降合剂治疗肝胃郁热型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疗效,并探讨通降合剂基于“脑-肠”轴治疗本病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1.选择符合反流性食管炎诊断且中医辨证为肝胃郁热证的患者共75例,随机分为中药组、西药组、中西医结合组,每组各25例。另招募25例健康志愿者。中药组予通降合剂治疗,西药组予艾司奥美拉唑镁肠溶片治疗,中西医结合组予通降合剂联合艾司奥美拉唑镁肠溶片治疗,疗程均为8周。观察三组RDQ评分、临床有效率、内镜疗效及中医症状改善情况。2.选取中药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采集血液标本,与健康志愿者进行对照,检测血清神经递质(5-HT、DA、NE)和胃肠激素(SP、VIP、GAS)等指标变化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1.治疗前,三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内镜下分布情况、RDQ积分、中医症状积分等方面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在RDQ积分方面,三组RDQ总积分前后比较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中药组与西药组疗效相当(P0.05),中西医结合组疗效显著优于中药组、西药组(P0.01)。3.在中医症状方面,三组中医症状总积分前后比较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中药组、西药组、中西医结合组有效率分别为92%、88%、100%,中药组疗效优于西药组(P0.05),中西医结合组疗效显著优于中药组、西药组(P0.01)。中药组、中西医结合组均能有效改善胃脘灼痛、脘腹胀满、嗳气、情志不畅、嘈杂易饥、口干口苦、大便秘结症状(P0.01),西药组不能有效改善脘腹胀满、情志不畅、大便秘结症状(P0.05)。在改善反酸、烧心、胸骨后疼痛、胃脘灼痛方面,中药组与西药组疗效相当(P0.05),中西医结合组疗效优于中药组、西药组(P0.05)。在改善脘腹胀满、口干口苦、情志不畅方面,中药组、中西医结合组疗效显著优于西药组(P0.01),中药组与中西医结合组疗效相当(P0.05)。在改善嗳气、大便秘结方面,中药组、中西医结合组疗效优于西药组(P0.05),中药组与中西医结合组疗效相当(P0.05)。在改善嘈杂易饥方面,三组疗效相当(P0.05)。4.在内镜疗效方面,中西医结合组修复食管黏膜损伤的疗效最好,中药组与西药组疗效相当(P0.05)。5.血清神经递质检测:治疗前中药组患者血清5-HT、NE水平均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血清DA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治疗8周后,中药组血清5-HT、NE水平较治疗前升高(P0.01),血清DA水平较治疗前降低(P0.01)。6.血清胃肠激素检测:治疗前中药组患者血清SP、GAS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血清VIP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治疗8周后,中药组血清SP、GAS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P0.01),血清VIP水平较治疗前降低(P0.01)。结论:1、通降合剂治疗肝胃郁热型RE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较好促进食管黏膜损伤的愈合,治疗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2、通降合剂对血清胃肠激素、神经递质具有明显调节作用,不仅能明显升高血清5-HT、NE水平,降低血清DA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精神心理状态、降低食管敏感性;又能升高血清SP、GAS水平,降低VIP水平,有效改善食管、胃肠动力,可能是通降合剂基于“脑-肠”轴发挥疗效的潜在机制之一。
【学位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R259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现代医学对反流性食管炎的认识
        1.1 定义
        1.2 流行病学及危险因素
        1.3 发病机制
        1.4 “脑-肠”轴与反流性食管炎关系研究进展
        1.5 西医治疗现状与进展
    2 中医学对反流性食管炎的认识
        2.1 病名
        2.2 病因病机
        2.3 中医学对“脑-肠”轴的认识
        2.4 中医药治疗现状与进展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与分组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脱落、中止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临床分组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方法
        2.4 观察指标
        2.5 疗效评定标准
        2.6 统计学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疗效评定
        3.3 血清学指标
        3.4 安全性评价
第三部分 讨论
    1 肝胃郁热证是RE的主要证型
    2 肝郁化热、克犯胃土、升降失调是RE的主要病机
        2.1 肝与胃(脾)的关系
        2.2 肝郁日久化热,气机升降失常
    3 疏肝消热、和胃降逆是肝胃郁热型RE的主要治法
    4 通降合剂的组方分析及现代药理研究
        4.1 组方分析
        4.2 现代约理研究
    5 结果分析
        5.1 临床疗效分析
        5.2 血清学指标分析
    6 通降合剂基于“脑-肠”轴的作用机制探讨
        6.1 降低食管敏感性
        6.2 改善食管、胃肠动力
        6.3 改善精神心理状态
第四部分 不足与展望
第五部分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反流性疾病问卷
    附录3 中医症状积分量化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国兵;;浅谈反流性食管炎症状与保健[J];休闲;2019年06期

2 王乾颖;;护理干预在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中的临床应用[J];实用医技杂志;2018年11期

3 郑志芬;;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反流性食管炎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7年24期

4 牛燕玲;;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特征分析[J];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电子版);2017年27期

5 邵亮;孙通华;孙继海;;反流性食管炎的中医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8年03期

6 李洁;;老年反流性食管炎患者护理中实施护理干预措施的临床效果研究[J];中国医药科学;2018年11期

7 孙丽丽;王雪峰;;优质护理对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影响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8年21期

8 杨淼;胡菁华;;老年反流性食管炎临床诊治及内镜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8年26期

9 苌艳;;反流性食管炎的中医诊治进展[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7年S1期

10 唐硕;;奥美拉唑联合多潘立酮治疗小儿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临床医学工程;2016年1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林;CYP2C19基因多态性分析及其与奥美拉唑疗效关系的临床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2 张厂;和降胶囊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及相关实验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年

3 赵威;膈肌生物反馈训练对反流性食管炎维持治疗疗效研究及机制探讨[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0年

4 李飞跃;反流性食管炎粘膜上皮紧密连接蛋白及桥粒连接蛋白表达方式的改变及与IL-6表达关系的实验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9年

5 齐洪军;王常绮老中医脾胃病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的总结、继承及相关临床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6年

6 卢杰夫;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对患者营养及生活质量的改善作用[D];广西医科大学;2013年

7 朱爱勇;胃食管反流病临床和实验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2年

8 王洪蓓;王焕禄教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红藤棱莪煎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

9 林海玲;溶血卵磷脂相关反流性食管炎的致病机制及康复新、四磨汤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探讨[D];广西医科大学;2015年

10 祁永福;疏肝和胃降逆颗粒对反流性食管炎大鼠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段欣慧;通降合剂治疗肝胃郁热型反流性食管炎的疗效评价及基于“脑-肠”轴作用机制探讨[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9年

2 杨尚錡;吴茱萸汤加减联合奥美拉唑治疗脾胃虚寒型反流性食管炎临床疗效观察[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9年

3 徐晓;反流性食管炎阴虚证探讨[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9年

4 宋庆蕊;行气清降方治疗反流性食管炎肝胃郁热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9年

5 袁文玲;反流性食管炎与胆汁反流性胃炎的胃镜像分析及中医证型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9年

6 樊敏;柴胡温胆汤合乌贝散治疗反流性食管炎肝胃郁热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新疆医科大学;2018年

7 周洋;清胆抑酸汤治疗反流性食管炎胆热犯胃型的临床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8年

8 杨悦榕;温针灸治疗脾胃虚弱型反流性食管炎的疗效观察[D];山西中医药大学;2017年

9 汪英;“辛甘制酸”法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中虚气逆证)的临床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8年

10 白晓云;不同剂量曲美布汀联合雷贝拉唑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疗效观察[D];大连医科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8741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28741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398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