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未
【文章目录】:
1“治未病”思想的形成
1.1“治未病”思想的提出与发展
1.2 现代对“治未病”思想的认识
2 亚健康的研究范畴及与“未病”的关系
3“治未病”思想在亚健康研究中的应用
3.1 理论指导作用
3.2 实践指导作用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丽珍;李秀萍;刘述霞;;“治未病”与亚健康的辩证关系[J];齐鲁护理杂志;2008年09期
2 刘焕兰;;《内经》“治未病”解读及其应用探讨[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年06期
3 金英;姜新;;浅议祖国医学“治未病”理论与临床[J];四川中医;2008年10期
4 王鸿章;杨芳;谢学军;罗俊雄;陈娟;;儿童近视与中医体质学的相关性分析[J];四川中医;2010年09期
5 吕庆超;邢孟涵;;保健灸的历史与现状[J];山东中医杂志;2008年07期
6 陈浮芸;;“治未病”思想认识近况[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7 李邓辉;张接发;;精神养生与治未病探要[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8年09期
8 卞镝;隋月皎;田辉;;“治未病”与“初病在络”“久病入络”浅识[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9年11期
9 伦轼芳;王伟;周海丰;;浅谈无痛推拿法治未病[J];双足与保健;2008年03期
10 胡小勤;秦华珍;;中药临床应用中的“治未病”思想[J];时珍国医国药;2009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勇;胆汁的形成与分泌[J];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1993年02期
2 张鸿铸;试论医务人员道德品质形成的规律[J];中国医学伦理学;1994年04期
3 庞彩群,陈克松;班主任如何促进良好班风的形成[J];卫生职业教育;2003年03期
4 高志炎,徐长松,袁新玲,范以农;医学生职业品德教育和形成的途径[J];中国医学伦理学;1994年02期
5 王亚平,金玉,王俊锋,刘爱兵,王军;论医疗纠纷的形成分期与阻断[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1年01期
6 吴佩岩;制作简易装置 学习动脉血压的形成及影响因素[J];卫生职业教育;2004年02期
7 周绍辉;现代医学模式形成与疾病治疗[J];医学与哲学;2000年08期
8 金桂兰;论中医护理理论的形成与特色[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9 杨冬梅;162例肌注致硬结形成因素分析[J];职业与健康;1999年07期
10 余擎;牙胚发生和形成的分子机制[J];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2001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曾高峰;《内经》诊法学说的起源与形成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6年
2 刘玉斌;高技能人才隐性人力资本形成与转化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08年
3 吴晓;我国城市化背景下的流动人口聚居形态研究[D];东南大学;2002年
4 解晓东;日本天皇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5 曹航;资源外包的形成与演进机理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6 张彦;金融产业集聚的实现路径及其对我国的启示[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8年
7 郭冬梅;日本近代地方自治制度的形成[D];吉林大学;2008年
8 徐朝旭;中国古代科技伦理的起源与形成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9 王浩;区域产业竞争力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10 刘平;我国运动员人力资本形成与收益分配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邓丹丹;初探新闻敏感的培养[D];广西大学;2005年
2 赵长涛;关于中度智力障碍学生体育课程形成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7年
3 康长春;邓小平可持续发展思想研究[D];河南大学;2005年
4 张智;高中物理概念教学探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5 孙慧;广东阳春国家地质公园岩溶洞穴的形成与保护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6 汤红兵;湘鄂西红色文化的形成及开发[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7 黄修珠;论古代简牍书写方式与今草的形成[D];河南大学;2006年
8 蒋明云;论民族声乐新传统的形成[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9 刘彦;蒂里希“终极关怀”思想的形成[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10 唐红;论荆轲—一个经典形象的形成[D];重庆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8820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28820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