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穴”内关透外关干预失眠临床观察
发布时间:2020-11-17 14:04
目的“相对穴”是导师在总结古代和现代文献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经验提出的一种配穴理论。观察“相对穴”内关透外关干预失眠的临床疗效,并与常规取穴组对比,为“相对穴”配穴理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符合临床诊断标准的失眠症患者60例,按1:1比例分为“相对穴”内关透外关组(治疗组)与常规针刺组(对照组)。治疗组选取内关透外关,对照组选取四神聪、神门、三阴交进行针刺。两组均根据中医辨证分型随证配穴。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6天为1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并在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采用匹兹堡睡眠指数(PSQI)、中医症状积分表进行统计分析,1个月和3个月后评价复发情况。结果1本研究共完成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病例。两组治疗前基线资料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6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33%,两组总体疗效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中医症状积分、PSQI总分及睡眠质量、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日间功能方面评分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入睡时间方面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1“相对穴”针刺组与常规针刺组均能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改善中医症状。2与常规针刺组相比,“相对穴”针刺组在缩短患者入睡时间方面具有更优的临床疗效,且取穴精简,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图0幅;表13个;参98篇。
【学位单位】:华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R246.6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引言
第1章 临床观察
1.1 观察对象
1.1.1 病例来源
1.1.2 诊断标准
1.1.3 纳入标准
1.1.4 排除标准
1.1.5 剔除标准
1.2 研究方法
1.2.1 病例分组
1.2.2 干预方法
1.2.3 观察指标
1.2.4 疗效判定标准
1.2.5 安全性评价
1.2.6 随访
1.2.7 统计学方法
1.3 研究结果
1.3.1 基线比较
1.3.2 总体疗效
1.3.3 匹兹堡量表的评价
1.3.4 中医症状积分变化比较
1.3.5 安全性评价
1.3.6 复发率比较
1.4 典型病例分析
1.5 讨论
1.5.1 失眠的病因与“阴阳失调”的关系
1.5.2 “阳不入阴”为失眠的根本病机
1.5.3 针刺治疗失眠的临床思路
1.5.4 “相对穴”干预失眠的优势
1.5.5 对照组的选择
1.5.6 不足与展望
1.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2章 综述
2.1 中医对失眠的认识
2.1.1 失眠病名源流概述
2.1.2 辨证分型
2.2 针灸治疗
2.2.1 针刺取穴方法
2.2.2 施针手法的选择
2.2.3 施针时间的选择
2.2.4 针刺部位的选择
2.2.5 特色针法治疗
2.2.6 灸法
2.2.7 其他中医外治疗法
2.3 中药治疗
2.4 西医对失眠的认识
2.4.1 失眠症的定义
2.4.2 失眠的流行病学
2.4.3 睡眠相关的中枢神经结构
2.4.4 睡眠有关的神经递质
2.4.5 睡眠相关的睡眠因子
2.4.6 失眠症的分类
2.4.7 睡眠的主观测评
2.5 西医对失眠症的治疗
2.5.1 心理治疗
2.5.2 药物治疗
2.5.3 物理治疗
参考文献
结论
附录A 知情同意书·知情告知页
附录B 知情同意书·同意签字页
附录C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PSQI)表
附录D 中医症状积分标准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2887589
【学位单位】:华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R246.6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引言
第1章 临床观察
1.1 观察对象
1.1.1 病例来源
1.1.2 诊断标准
1.1.3 纳入标准
1.1.4 排除标准
1.1.5 剔除标准
1.2 研究方法
1.2.1 病例分组
1.2.2 干预方法
1.2.3 观察指标
1.2.4 疗效判定标准
1.2.5 安全性评价
1.2.6 随访
1.2.7 统计学方法
1.3 研究结果
1.3.1 基线比较
1.3.2 总体疗效
1.3.3 匹兹堡量表的评价
1.3.4 中医症状积分变化比较
1.3.5 安全性评价
1.3.6 复发率比较
1.4 典型病例分析
1.5 讨论
1.5.1 失眠的病因与“阴阳失调”的关系
1.5.2 “阳不入阴”为失眠的根本病机
1.5.3 针刺治疗失眠的临床思路
1.5.4 “相对穴”干预失眠的优势
1.5.5 对照组的选择
1.5.6 不足与展望
1.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2章 综述
2.1 中医对失眠的认识
2.1.1 失眠病名源流概述
2.1.2 辨证分型
2.2 针灸治疗
2.2.1 针刺取穴方法
2.2.2 施针手法的选择
2.2.3 施针时间的选择
2.2.4 针刺部位的选择
2.2.5 特色针法治疗
2.2.6 灸法
2.2.7 其他中医外治疗法
2.3 中药治疗
2.4 西医对失眠的认识
2.4.1 失眠症的定义
2.4.2 失眠的流行病学
2.4.3 睡眠相关的中枢神经结构
2.4.4 睡眠有关的神经递质
2.4.5 睡眠相关的睡眠因子
2.4.6 失眠症的分类
2.4.7 睡眠的主观测评
2.5 西医对失眠症的治疗
2.5.1 心理治疗
2.5.2 药物治疗
2.5.3 物理治疗
参考文献
结论
附录A 知情同意书·知情告知页
附录B 知情同意书·同意签字页
附录C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PSQI)表
附录D 中医症状积分标准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庞军;陈昭;唐宏亮;莫巧明;;推拿少阳经治疗失眠症的多中心临床随机对照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年10期
2 刘芳;汪亮;未秋平;王中华;陈冬梅;李春燕;吴滨;;申酉时针刺调节失眠症196例临床疗效观察[J];四川中医;2015年08期
3 曾永青;王洋洋;;逍遥散联合酸枣仁汤加减治疗肝郁血虚型失眠65例[J];河南中医;2015年07期
4 丁艳;马睿杰;;原络配穴治疗心肾不交型失眠症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5年05期
5 蒋迎鸾;;子午流注纳子法与常规针刺法治疗失眠的疗效比较[J];中国医学创新;2015年11期
6 苗亚南;高永涛;;归脾汤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5年02期
7 高希言;徐翠香;高崚;王培育;任姗;杨旭光;周艳丽;马巧琳;张海杰;王君;王雪梅;;调卫健脑针法治疗失眠:随机对照研究(英文)[J];World Journal of Acupuncture-Moxibustion;2014年04期
8 吴月;;艾灸夹脊穴治疗失眠的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年24期
9 林斌;;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失眠症60例临床观察[J];工企医刊;2014年05期
10 徐辉;王鹏琴;何伟;;应用眼针疗法治疗失眠临床观察[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年08期
本文编号:28875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2887589.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