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中医论文 >

针刺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的临床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20 00:40
   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电针结合PRICE疗法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2周的临床疗效,客观评价电针结合PRICE疗法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的临床疗效,并旨在为电针结合PRICE疗法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临床治疗中的应用及推广提供参考依据。方法:(1)本课题患者均来自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和广州市中兴运动损伤康复医院的骨伤科急诊2017年03月至2018年02月期间就诊的患者,根据入选标准,纳入合格的治疗组受试者共105例。105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2组,PRICE+针刺组(55例)和PRICE组(50例),在课题实施观察中脱落和剔除2例,实际完成103例,其中PRICE+针刺组54例,PRICE组49例。给予全部患者运动创伤后的PRICE五大护理,即保护原则(Protection,P)、休息原则(Rest,R)、冰敷原则(ICE,I)、压迫原则(Compression,C)以及抬高原则(Elevation,E)。对PRICE+针刺组(55例)患者经行电针治疗。采用邱茂良编写的《中国针灸治疗学》中对踝部扭伤的治疗取穴,主穴为太溪、昆仑,选用规格1.5寸毫针,加电针5分钟后,用密波代替疏波,电流逐渐增强,最终刺激强度取决于患者的耐受性。每天1次,每次30分钟,一周5次,一周为一疗程,连续治疗2周。(2)治疗1周、2周后对踝关节功能进行评估,采用踝关节评分分级系统标准评价;使用下肢功能量表(LEFs)主观评估踝关节功能;使用ActivPalTM专业体育活动记录器(Pal Technologies,Glasgow,UK)评估体育活动水平。(3)诊断性超声扫描(Episcan-1-200高频超声扫描系统Longport International Ltd,PA)将用于检查受伤和未受伤脚踝的横向结构。(4)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以及治疗后5周用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TNF-α,IL-6含量。结果:(1)踝关节功能治疗2周后对踝关节功能评估,参照文献对踝关节评分分级系统标准评价(表格3)。其中PRICE+针刺组良30例,可19例,差5例;PRICE组良10例;可31例;差8例。临床疗效PRICE+针刺组优于PRICE组(P=0.001)。平均而言,PRICE+针刺组的参与者在每个时间点的功能上表现更好,整体治疗效果有利于PRICE组。在第1和第2周,PRICE+针刺组的疗效均显著。对于休息时疼痛、活动性疼痛或肿胀,临床疗效PRICE+针刺组优于PRICE组(P=0.001)。(2)下肢功能治疗1周后,PRICE+针刺组和PRINCE组下肢功能水平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PRICE+针刺组,PRICE组下肢功能水平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PRICE+针刺组,在下肢功能水平水平方面优于对照组,见表5和图2。(3)活动疼痛结果PRICE+针刺组,PRICE组治疗前活动疼痛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间患者活动疼痛结果没有可比性。治疗1周后,PRICE+针刺组和PRICE组活动疼痛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PRICE+针刺组和PRICE组活动疼痛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PRICE+针刺组在降低活动疼痛结果水平方面优于对照组,见表6和图3。(4)静息疼痛结果PRICE+针刺组,PRICE组治疗前静息疼痛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间患者静息疼痛结果没有可比性。治疗1周后,PRICE+针刺组和PRICE组静息疼痛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PRICE+针刺组和PRICE组活动疼痛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PRICE+针刺组在降低静息疼痛结果水平方面优于对照组,见表7和图4。(5)肿胀程度PRICE+针刺组,PRICE组治疗前肿胀程度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间患者肿胀程度结果没有可比性。治疗1周后,PRICE+针刺组和PRICE组肿胀程度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PRICE+针刺组和PRICE组肿胀程度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PRICE+针刺组在降低肿胀程度结果水平方面优于对照组,见表8和图5。(6)体育活动水平PRICE+针刺组,PRICE组治疗前体育活动水平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间患者体育活动水平结果没有可比性。治疗1周后,PRICE+针刺组和PRICE组体育活动水平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PRICE+针刺组和PRICE组体育活动水平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PRICE+针刺组在降低体育活动水平结果水平方面优于对照组.见表9和图6。(7)卡尔森评分结果PRICE+针刺组,PRICE组治疗前卡尔森评分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间患者卡尔森评分结果没有可比性。治疗1周后,PRICE+针刺组和PRICE组卡尔森评分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PRICE+针刺组和PRICE组卡尔森评分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PRICE+针刺组在降低卡尔森评分结果水平方面优于对照组,见表10和图7。(8)血清TNF-α含量PRICE+针刺组,PRICE组治疗前血清TNF-α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间患者血清TNF-α含量没有可比性。治疗1周后,PRICE+针刺组和PRICE组血清TNF-α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PRICE+针刺组和PRICE组血清TNF-α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PRICE+针刺组在降低血清TNF-α水平方面优于对照组,见表11和图8。(8)血清IL-6含量PRICE+针刺组,PRICE组治疗前血清IL-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间患者血清IL-6没有可比性。治疗1周后PRICE+针刺组和PRICE组血清IL-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PRICE+针刺组和PRICE组卡尔森评分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PRICE+针刺组在降低血清IL-6水平方面优于对照组,见表12和图9。结论:与标准功能干预相比,踝关节扭伤后结合电针治疗可显著改善踝关节功能。我们还发现有证据表明,针刺治疗在受伤后一周后可以进行更多的举重运动。临床疗效针刺结合PRICE能显著促进急性踝关节扭伤的恢复。
【学位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R246.9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对急性踝关节扭伤的认识
        一、对急性踝关节扭伤的认识
        二、对病因的认识
        三、对诊断的认识
    第二节 急性踝关节扭伤的机制研究概况
        一、活动范围
        二、强度
        三、姿势控制
        四、功能性任务
        五、行走
        六、跳跃-着陆
    第三节 急性踝关节扭伤的治疗研究概况
        一、对治疗的认识
        二、对预防的认识
    第四节 针灸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的研究概况
        一、普通针刺法
        二、特殊的毫针刺法
        三、温针灸法
        四、电针法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对象
        一、病例来源
        二、病例纳入
        三、分组
        四、治疗方法
        五、观察指标
        六、数据管理及统计分析
    第二节 指标完成情况
        一、病例基本情况
        二、临床疗效观测
        三、主要结果测量
        四、次要结果指标
        五、其它结果测量
    第三节 讨论
        一、针刺疗法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
        二、PRICE疗法
        三、下肢功能量表(LEFs)
        四、疼痛
        五、局部肿胀
TM专业体育活动记录器评估体育活动水平'>        六、ActivPalTM专业体育活动记录器评估体育活动水平
        七、诊断性超声扫描
        八、血清TNF-α,IL-6含量
        九、社会价值
        十、研究的局限性
        十一、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1:统计学处理合格证明
详细摘要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田学增;;针刺结合中药内服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分析[J];人人健康;2016年20期

2 贾琪;;基于仿真针包的针刺教学改革研究[J];时代教育;2017年06期

3 肖少卿;詹臻;戴祖瑞;;针刺治疗猴疟的初步实验观察[J];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7年02期

4 张庆萍;;正确理解“腹部深似井”在针刺临床上的运用[J];江苏中医杂志;1987年01期

5 夏红晨;;针刺后溪穴治疗牙痛[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1987年03期

6 今井绢子;何金森;;重症运动功能障碍患儿的针刺治疗[J];上海针灸杂志;1987年03期

7 张安莉;;试论“神”在针刺治疗上的运用[J];上海针灸杂志;1987年03期

8 龙安民;;电针运动点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200例[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87年06期

9 孟昭璞;;针刺疗乙脑后遗症30例临床观察[J];针灸学报;1987年01期

10 雷振萍;;针刺减肥42例临床观察[J];中医杂志;1987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赫喧;针刺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9年

2 Tony Willcox;针刺治疗阿尔茨海默病(AD)所致轻度认知障碍(MCI)的疗效观察[D];安徽中医药大学;2019年

3 王晶;针刺肝、肾原穴降低SHR血压的中枢机制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5年

4 秦彦强;胆碱能抗炎通路在针刺预处理诱导脑缺血耐受效应中的作用机制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5年

5 李秀霞;针刺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循证研究[D];兰州大学;2017年

6 宋成林;基于益气祛风原则观察针药并用对变应性接触性皮炎实验小鼠免疫调控机制[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8年

7 罗乐;针刺调节抑郁大鼠海马AMPA受体及突触相关蛋白表达的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7年

8 马淑娟;意识障碍患者的静息态脑网络及静息态脑网络对针刺合谷、太冲的反应性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7年

9 Bernd Reinhard Lemke;针刺减少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镇痛药物剂量使用的临床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7年

10 欧阳钢;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不同作用因素比较的可视化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冯博闻;夹脊穴整体与局部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对比[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9年

2 刘楠楠;基于组织原位记忆T细胞研究不同状态针刺对小鼠适应性免疫的调控作用[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9年

3 王亚楠;基于ASL-MRI技术的针刺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差异的中枢机制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9年

4 刘金星;针刺对RA小鼠Th1/Th2相关细胞分子和Foxp3表达的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9年

5 李梓萌;基于磁共振波谱技术的针刺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神经生化机制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9年

6 田梦;针刺治疗卵巢储备功能减退疗效观察与机制探讨[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8年

7 解家琪;“解语利窍针法”穴位的针刺安全性研究[D];山西中医药大学;2018年

8 崔依依;针刺“降压方”对SHR血压和血管重构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D];山西中医药大学;2019年

9 侯尚梅;针刺百会透曲鬓穴对MCAO/R大鼠血清及脑组织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9年

10 欧芳元;静息态功能磁共振fALFF联合DTI在针刺改善缺血性脑卒中运动功能障碍的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9年



本文编号:28906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28906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ce2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