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食管反流病不同中医证型间食管动力变化特点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26 01:59
目的:分析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中医证型与食管动力参数值,观察不同中医证型间食管动力的变化特点,为GERD临床辨证提供依据。方法:纳入符合西医诊断标准的GERD患者200例,采集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填写中医证候问卷表,根据问卷调查和中医证型评判标准由副主任以上中医师辨证分型,共分为肝胃郁热证、胆热犯胃证、气郁痰阻证、瘀血阻络证、中虚气逆证、脾虚湿热证6个证型组,并行高分辨率食管测压,记录食管动力参数值,对不同中医证型间食管动力特点进行分析。结果:1本组200例GERD患者,肝胃郁热证33例,占16.5%;胆热犯胃证55例,占27.5%;气郁痰阻证28例,占14%;中虚气逆证28例,占14%;脾虚湿热证35例,占17.5%;瘀血阻络证21例,占10.5%。性别方面,男性97例(48.50%),女性103例(51.50%),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发病年龄40-60岁之间人数最多,占总人数的64%。各证型间体重分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本组研究患者食管动力参数比较(1)食管收缩强度:脾虚湿热...
【文章来源】: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省
【文章页数】:5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资料方法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研究方法
1.6 统计学处理
1.7 质量控制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分析
2.2 食管动力参数分析
3 讨论
3.1 中医学对GERD病因病机认识及辨证分型
3.2 不同中医证型食管动力特点分析
3.3 中医证型间食管动力差异的原因及现代医学探究
结语
1 结论
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胃食管反流病中西医研究进展
1 现代医学对GERD的认识
1.1 流行病学
1.2 病因及发病机制
1.3 GERD的诊断
1.4 GERD与食管动力障碍的关系
2 中医学对GERD的认识
2.1 中医病名、病因、病机的认识
2.2 GERD中医证型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生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通降合剂对大鼠单纯性胃食管反流模型脑-肠轴的影响[J]. 杨璐,刘万里,颜延凤,王涛,黄玉珍,苏坤涵,段欣慧.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8(12)
[2]554例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和反流性食管炎不同中医证型患者的食管动力特点分析[J]. 李哲,沈晨,王秋明,侯亚男,赵鲁卿,高翔,唐银佩,王小丽,陶琳. 北京中医药. 2018(07)
[3]无效食管动力在胃食管反流病中作用的探讨[J]. 计亦旻,胡晔东,徐文,刘雁冰,孙燕,刘菲. 国际消化病杂志. 2018(03)
[4]射频治疗联合埃索美拉唑对不同中医证型的胃食管反流病临床疗效观察[J]. 陈志彪,葛俊辰.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2018(06)
[5]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食管动力学特点及其诊治[J]. 李玉芳,乔大伟,肖云,吴克艳,卜平. 实用医学杂志. 2018(03)
[6]基于“脾主思”理论观察脑源性神经因子、5-羟色胺、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在胃食管反流病中的表达意义[J]. 夏文娟,邱伟,方晓华,杨振斌,刘琪.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2018(02)
[7]抑郁症共病胃肠疾病的神经生物学机制研究进展[J]. 张涛,令狐婷,张潇,田俊生,秦雪梅. 生理学报. 2018(01)
[8]酸敏感离子通道3参与NERD内脏高敏感机制的研究进展[J]. 任翔宇,牛小平.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7(21)
[9]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食管胃连接处形态及力学研究进展[J]. 刘霞,王红,王玲,刘黔蜀,王秋梅. 山东医药. 2017(34)
[10]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J]. 冯小艳,魏明,邵明义,段飞. 河南中医. 2017(08)
本文编号:3000281
【文章来源】: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省
【文章页数】:5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资料方法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研究方法
1.6 统计学处理
1.7 质量控制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分析
2.2 食管动力参数分析
3 讨论
3.1 中医学对GERD病因病机认识及辨证分型
3.2 不同中医证型食管动力特点分析
3.3 中医证型间食管动力差异的原因及现代医学探究
结语
1 结论
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胃食管反流病中西医研究进展
1 现代医学对GERD的认识
1.1 流行病学
1.2 病因及发病机制
1.3 GERD的诊断
1.4 GERD与食管动力障碍的关系
2 中医学对GERD的认识
2.1 中医病名、病因、病机的认识
2.2 GERD中医证型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生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通降合剂对大鼠单纯性胃食管反流模型脑-肠轴的影响[J]. 杨璐,刘万里,颜延凤,王涛,黄玉珍,苏坤涵,段欣慧.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8(12)
[2]554例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和反流性食管炎不同中医证型患者的食管动力特点分析[J]. 李哲,沈晨,王秋明,侯亚男,赵鲁卿,高翔,唐银佩,王小丽,陶琳. 北京中医药. 2018(07)
[3]无效食管动力在胃食管反流病中作用的探讨[J]. 计亦旻,胡晔东,徐文,刘雁冰,孙燕,刘菲. 国际消化病杂志. 2018(03)
[4]射频治疗联合埃索美拉唑对不同中医证型的胃食管反流病临床疗效观察[J]. 陈志彪,葛俊辰.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2018(06)
[5]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食管动力学特点及其诊治[J]. 李玉芳,乔大伟,肖云,吴克艳,卜平. 实用医学杂志. 2018(03)
[6]基于“脾主思”理论观察脑源性神经因子、5-羟色胺、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在胃食管反流病中的表达意义[J]. 夏文娟,邱伟,方晓华,杨振斌,刘琪.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2018(02)
[7]抑郁症共病胃肠疾病的神经生物学机制研究进展[J]. 张涛,令狐婷,张潇,田俊生,秦雪梅. 生理学报. 2018(01)
[8]酸敏感离子通道3参与NERD内脏高敏感机制的研究进展[J]. 任翔宇,牛小平.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7(21)
[9]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食管胃连接处形态及力学研究进展[J]. 刘霞,王红,王玲,刘黔蜀,王秋梅. 山东医药. 2017(34)
[10]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J]. 冯小艳,魏明,邵明义,段飞. 河南中医. 2017(08)
本文编号:30002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3000281.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