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中医论文 >

不稳定型心绞痛男性与女性不同中医证型心冲击图波形的差异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1-02-11 12:26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冠心病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一组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及急性心肌梗死间的临床综合征,具有发病率高、猝死率高的特点。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进步,冠心病的发病率在逐年增高,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在心血管的急性事件中占据了很大的比例,已引起了医学界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研究过程中发现,中医药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有很大的优势。中西医结合治疗能明显的改善各种症状,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并且中医辨证施护对于改善患者的预后也有很明显的效果。因此,客观化、标准化不稳定型心绞痛对于临床的诊断治疗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心冲击图是医学物理学领域的新型检测仪器,既往研究已证实其对冠心病心衰及冠心病心绞痛的不同证型之间存在相关性,且性别是影响波形的重要原因。基于此,我将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尝试从心冲击图的波形信号中研究不稳定型心绞痛男女性不同证型间的差异性,为中医探索冠心病不同证型的客观化提供依据,进而提高了临床疗效。研究目的:1、研究男女性心冲击图主要指标的差异性,探索分析男女性心冲击图数据的特征性波形指标,为心冲击图的后期研究奠定数据基础;2、研究不同证型在心冲击图主要指标(H、I、J... 

【文章来源】: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不稳定型心绞痛男性与女性不同中医证型心冲击图波形的差异性研究


图1不同证型间男女分布的情况??从图1和表1中可以看出,不稳定型心绞痛不同中医证型间在性别分布上没有明显??

不稳定型心绞痛,年龄分布,女性


年龄??图2为不稳定型心绞痛不同分组间的年龄分布情况??从表2及图2可知,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男女两组在年龄分布上无显著性差异。??2不稳定型心绞痛主要观测指标的比较??2.1男性与女性组主要指标的比较??表3不稳定型心绞痛男性与女性H波振幅的比较?? ̄ttlij?h?i?j?i?tin?tij?tjK??Mii?28.?13+?43.44+?62.32+?49.57士?81.51+?73.20+?67.?16士??7.936?13.779?19.808?20.812?11.053?8.903?5.485??女性?23.?58土?42.?50土?53.?99?土?36.?81?土?74.?99?士?63.?18土?63.?88土??5.620?13.791?13.353?9.828?10.532?6.755?5.769??p?值?<0.05?>0.05?<0.05?<0.05?>0.05?<0.05?<0_?05??注:①对男性、女性组的H波振幅不满足正态分布,对两组进行Mann-Whitney检验,Z=_2.?687,j〇<0.?05??有统计学意义。②注:对男性、女性组的I波振幅不满足正态分布,对两组进行Mann-Whitney检验,??Z=-0.4O7

正态分布,不稳定型心绞痛,振幅,心血瘀阻


tJK??图3不稳定型心绞痛两组间H、I、J、K波振幅与tHI、tIJ、tJK的分布??从图3及表3可知,男性与女性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H波、J波、K波振幅及tIJ、??tJK有显著性差异。??2.?2各证型之间主要指标的比较??2.2.?1?H波振幅的比较??表4不稳定型心绞痛不同证型间H波振幅的比较??H波振幅(V)?? ̄气滞血瘀?30.?75?+?7.405??气虚血瘀?28.?22±9.?094?>0.05??疲阻心脉?26.?37±5.?166??心血瘀阻?29.43±7.?936??女性?气滞血瘀?23.99±3.254??气虚血瘀?24.?50±4.?143?>0.05??痰阻心脉?22.?70±5.?592??心血瘀阻?22.08±8.?952??注:①男性气虚血瘀、气滞血瘀、痰阻心脉、心血瘀阻四个证型的H波振幅分布不符合正态分布,??行非参数检验,P?>0.05,无统计学意义;②女性气虚血瘀、气滞血瘀、痰阻心脉、心血瘀阻四个证??型的H波振幅分布不符合正态分布,行非参数检验,p>0.?05,无统计学意义。??42??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超声心动图运动负荷在早期冠心病诊断中的价值分析[J]. 于艺,潘晓芳.  中国医药指南. 2019(06)
[2]血清CysC、Lox-1、GM-CSF水平变化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病情程度的相关性[J]. 马心超.  中国卫生工程学. 2019(01)
[3]冠心病血瘀证与血液检验相关指标分析[J]. 武子健,董鑫,赵炎,杜晓雪,金娟,刘莉.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02)
[4]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检测高敏肌钙蛋白T的临床意义[J]. 王晓燕,朱磊,穆东,骆海霞,许香梅.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9(02)
[5]冠心病患者进行CysC、Hcy、CRP等生化检验指标测定的临床价值探析[J]. 王磊.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9(03)
[6]不稳定型心绞痛中医证型与冠状动脉病变积分的相关性研究[J]. 贺敬波,叶雷,钟琳,陈军,陈力.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9(03)
[7]超敏C反应蛋白和胱抑素C与冠心病的关联性研究[J]. 孙亚召,孙东旭,黄淑田,王玲霞.  中国临床新医学. 2019(01)
[8]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CTRP1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J]. 李欣,赵玉玲,周树龙,孙彬.  重庆医学. 2019(02)
[9]冠心病中医痰证与血脂相关性的Meta分析[J]. 陈小光,陈美春,万晓华,陈玄晶,吴焕林.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9(01)
[10]急性冠脉综合征流行病学及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J]. 刘江萍,木胡牙提.  国际心血管病杂志. 2019(01)

硕士论文
[1]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证型与心冲击图及冠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研究[D]. 刘辉.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7
[2]不稳定型心绞痛不同中医证型与心率变异性及炎性因子的关系研究[D]. 马度芳.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5



本文编号:30291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30291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a5c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