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伤寒杂病论》中的诊疗模式——从信息论的角度
发布时间:2021-02-17 11:00
中医界当前的基本诊疗方法共有辨病、辨证、识症和辨体四种,在此基础上,几乎每位医家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诊疗模式。许多学者都认识到,多种诊疗模式同时存在的现状对中医现代化和诊疗模式标准化造成了阻碍,单独使用一种诊疗方法也无法有效处理临床中所面对的问题。从信息论角度看,症状是人体系统的外在信息表现,疾病是人体系统稳态打破至稳态恢复的功能信息状态变化过程,证候是人体系统当前的整体功能信息状态,体质是人体系统长期相对稳定的功能信息状态。四种诊疗方法在《伤寒杂病论》中统一为对人体功能信息状态振荡过程的认知,是从人体系统最高层次子系统——"六气"功能系统向低层次的子系统逐层深入的信息识别整合过程。对《伤寒杂病论》的诊疗模式作出新的阐释有助于完善中医学诊疗模式,加强心理疾病的防控,指导未病保健。
【文章来源】:中国医学伦理学. 2020,33(08)
【文章页数】:6 页
【文章目录】:
1 《伤寒杂病论》诊疗模式的主线是气化
1.1 六经的本质是“六经气化”
1.2 气化的本质是涌现关系所产生的功能属性
2 信息论视角下的症状、疾病、证候与体质释义
2.1 症状是人体系统的外在信息表现
2.2 疾病是人体系统稳态打破至稳态恢复的功能信息状态变化过程
2.3 证候是人体系统当前的整体功能信息状态
2.4 体质是人体系统长期相对稳定的功能信息状态
3 《伤寒杂病论》中辨体、辨证、辨病与识症统一于对人体功能信息状态振荡过程的认知
4 从信息论角度阐发《伤寒杂病论》中诊疗模式的意义
4.1 有助于完善医学诊疗模式
4.2 有助于心理疾病的防控
4.3 有助于指导未病保健
5 小结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辨证论治”问题之审视与探讨[J]. 张静远,林辰,周春祥.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9(08)
[2]中医系统学是中医现代化的科学基础[J]. 马晓彤. 系统科学学报. 2019(02)
[3]从“分型辨证”到“分期辨证”——中西医结合传染病诊疗模式的推陈出新[J]. 聂广.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8(12)
[4]现代中医诊断理论辨证体系的变迁[J]. 王慧如,刘哲,王维广,梁艳,翟双庆.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8(09)
[5]探讨证本质研究在完善中医辨证论治体系中的意义[J]. 李晓娟,陈家旭,刘玥芸.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7(06)
[6]中医体质与辨证论治的相关性研究[J]. 吴承玉,李向荣.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8(01)
[7]《伤寒论》的体质学说特点初探[J]. 左志雄. 四川中医. 2007(12)
[8]从中医症、证、病的概念谈辨证与辨病的关系[J]. 徐云生. 医学与哲学. 2005(01)
[9]伤寒六经人的假设[J]. 郑元让,何志雄. 新中医. 1983(02)
博士论文
[1]张志聪六经气化学说之研究[D]. 林亭秀.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037887
【文章来源】:中国医学伦理学. 2020,33(08)
【文章页数】:6 页
【文章目录】:
1 《伤寒杂病论》诊疗模式的主线是气化
1.1 六经的本质是“六经气化”
1.2 气化的本质是涌现关系所产生的功能属性
2 信息论视角下的症状、疾病、证候与体质释义
2.1 症状是人体系统的外在信息表现
2.2 疾病是人体系统稳态打破至稳态恢复的功能信息状态变化过程
2.3 证候是人体系统当前的整体功能信息状态
2.4 体质是人体系统长期相对稳定的功能信息状态
3 《伤寒杂病论》中辨体、辨证、辨病与识症统一于对人体功能信息状态振荡过程的认知
4 从信息论角度阐发《伤寒杂病论》中诊疗模式的意义
4.1 有助于完善医学诊疗模式
4.2 有助于心理疾病的防控
4.3 有助于指导未病保健
5 小结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辨证论治”问题之审视与探讨[J]. 张静远,林辰,周春祥.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9(08)
[2]中医系统学是中医现代化的科学基础[J]. 马晓彤. 系统科学学报. 2019(02)
[3]从“分型辨证”到“分期辨证”——中西医结合传染病诊疗模式的推陈出新[J]. 聂广.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8(12)
[4]现代中医诊断理论辨证体系的变迁[J]. 王慧如,刘哲,王维广,梁艳,翟双庆.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8(09)
[5]探讨证本质研究在完善中医辨证论治体系中的意义[J]. 李晓娟,陈家旭,刘玥芸.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7(06)
[6]中医体质与辨证论治的相关性研究[J]. 吴承玉,李向荣.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8(01)
[7]《伤寒论》的体质学说特点初探[J]. 左志雄. 四川中医. 2007(12)
[8]从中医症、证、病的概念谈辨证与辨病的关系[J]. 徐云生. 医学与哲学. 2005(01)
[9]伤寒六经人的假设[J]. 郑元让,何志雄. 新中医. 1983(02)
博士论文
[1]张志聪六经气化学说之研究[D]. 林亭秀.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0378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3037887.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