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氏腹针结合面部针刺疗法治疗痰瘀互结型痤疮的临床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02 14:25
研究目的通过腹针结合面部针刺疗法,探究腹针调理脏腑功能对治疗痰瘀互结型痤疮起到的有效性及腹针整体调理脏腑功能与面部针刺局部治疗相结合的综合疗法效果的显著性;探讨腹针结合面部针刺疗法通过改善皮损情况,进而对焦虑、抑郁状态产生改善作用。研究方法本课题严格按照随机对照试验方法进行临床研究,将符合诊断、纳入、排除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的治疗方法为腹针结合面部针刺,配合如意金黄膏外敷,对照组仅予面部针刺,配合如意金黄膏外敷。综合皮损积分与中医临床症状积分为判定临床疗效的标准。另外,通过治疗前后SAS、SDS(焦虑、抑郁量表)积分变化判定患者焦虑、抑郁状态变化。结果采用软件SPSS20.0进行数据统计处理。研究结果本次研究共收集有效病例51例,其中试验组25例,对照组26例。通过关于临床疗效的数据分析,发现治疗1个疗程(2周)后,试验组(36.00%)与对照组(26.92%)两组疗效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2个疗程(4周)后,两组临床疗效差异明显(P<0.05),试验组(68.00%)较对照组(42.31%)疗效更佳;治疗结束后2周,两组间临床疗效差异仍显著(P<...
【文章来源】: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图2治疗不同时期两组皮损积分分布图
别经配对样本t检验,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尸<0.05),表明两组治疗均对皮损改善具??有明显效果。??组间比较结果:见表10,图3。两组治疗前与治疗结束后2周皮损积分差值经独立样本t??检验,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0.05),表明试验组皮损的改善程度相对于对照组而??言更为显著。??4.3.4两组治疗结束时(2个疗程)与治疗结束后2周皮损积分比较??表II治疗结束时与结束后2周皮损积分情况表(S±S)??组别?例数?治疗结束时?治疗结束后2周?差值??试验组?25?8.40土3.79?10.36±4.53?-1.96±5.09??对照组?26?13.00±4.70?17.92±5.61?-4.92?土?4.70??组内比较结果:见表11,图2。试验组治疗结束时与治疗结束后2周皮损积分经配对样本??t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xxos),表明皮损在此期间无明显改变;对照组治疗结束??时与治疗结束后2周皮损积分经配对样本t检验,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户<0.05),表??明对照组皮损在此期间加重明显。??组间比较结果:见表11,图3。两组组治疗结束时与治疗结束后2周皮损积分差值积分经??独立样本t检验,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对照组皮损的加重相对于试验??组而言更为显著。??39??
?9.46±3.54?1.46±2.60??组内比较结果:见表13,图4。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前与治疗2个疗程后中医症状积分分??别经配对样本t检验,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户<0.05),表明两组治疗均对中医症状改??善具有明显效果。??组间比较结果:见表13,图5。两组治疗前与治疗2个疗程后中医症状积分差值经独立样??本t检验,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试验组中医症状的改善相对于对照组??而言更为显著。??4.4.3两组治疗前与治疗结束后2周中医症状积分比较??表14治疗前与治疗结束后2周中医症状积分情况表(妇zS)??组别?例数?治疗前?治疗结束后2周?差值??试验组?25?11.76±5.33?4.92±3.19?6.84±5.47??对照组?26?10.92±3.07?9.54±3.46?1.38±2.59??组内比较结果:见表14,图4。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前与治疗2个疗程后中医症状积分别??分分别经配对样本t检验,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户<0.05),表明两组治疗均对中医症??状改善具有明显效果。??组间比较结果:见表14,图5。两组治疗前与治疗结束后2周皮损积分差值经独立样本t??检验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异维A酸胶囊不同给药方法治疗中重度痤疮临床观察[J]. 吕永梅,张晨晨,张学军,杨春俊,陈丽.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18(11)
[2]痤疮炎症的发生机制研究进展[J]. 张莉,胡志帮. 山东医药. 2018(34)
[3]二氧化碳点阵激光联合异维A酸治疗炎性痤疮的疗效观察[J]. 吴树毅,何仁亮,李凤春. 广东医学. 2018(16)
[4]观察疏郁消痤汤(自拟)治疗肝郁气滞型痤疮患者效果及对机体血清睾酮、雌二醇水平的影响[J]. 尹逊媛,尹燕滨.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8(18)
[5]达英-35联合红蓝光治疗中、重度痤疮的疗效观察[J]. 谢红霞,马玉昕,刘秀萍,齐艳宁.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8(09)
[6]果酸换肤术治疗痤疮的疗效和安全性观察[J]. 史俊英,王艳.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18(05)
[7]盐酸米诺环素联合粉刺挤压后药物倒膜术治疗43例聚合性痤疮患者的疗效观察[J]. 简卫东,王斌. 中国医疗美容. 2018(03)
[8]清热解毒法联合二硫化硒洗剂治疗寻常型痤疮疗效观察[J]. 杨扬,王峰,潘菊香,王季尧,谢韶琼,严伟华.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2017(06)
[9]遗传因素在寻常痤疮发病中的作用[J]. 刘颖,林新瑜. 临床皮肤科杂志. 2017(12)
[10]痤疮患者的痤疮丙酸杆菌对大环内酯类和四环素类抗生素耐药性分析[J]. 孙菲,凌勇活,唐慧菁,李明,阮建波.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17(09)
本文编号:3115428
【文章来源】: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图2治疗不同时期两组皮损积分分布图
别经配对样本t检验,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尸<0.05),表明两组治疗均对皮损改善具??有明显效果。??组间比较结果:见表10,图3。两组治疗前与治疗结束后2周皮损积分差值经独立样本t??检验,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0.05),表明试验组皮损的改善程度相对于对照组而??言更为显著。??4.3.4两组治疗结束时(2个疗程)与治疗结束后2周皮损积分比较??表II治疗结束时与结束后2周皮损积分情况表(S±S)??组别?例数?治疗结束时?治疗结束后2周?差值??试验组?25?8.40土3.79?10.36±4.53?-1.96±5.09??对照组?26?13.00±4.70?17.92±5.61?-4.92?土?4.70??组内比较结果:见表11,图2。试验组治疗结束时与治疗结束后2周皮损积分经配对样本??t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xxos),表明皮损在此期间无明显改变;对照组治疗结束??时与治疗结束后2周皮损积分经配对样本t检验,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户<0.05),表??明对照组皮损在此期间加重明显。??组间比较结果:见表11,图3。两组组治疗结束时与治疗结束后2周皮损积分差值积分经??独立样本t检验,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对照组皮损的加重相对于试验??组而言更为显著。??39??
?9.46±3.54?1.46±2.60??组内比较结果:见表13,图4。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前与治疗2个疗程后中医症状积分分??别经配对样本t检验,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户<0.05),表明两组治疗均对中医症状改??善具有明显效果。??组间比较结果:见表13,图5。两组治疗前与治疗2个疗程后中医症状积分差值经独立样??本t检验,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试验组中医症状的改善相对于对照组??而言更为显著。??4.4.3两组治疗前与治疗结束后2周中医症状积分比较??表14治疗前与治疗结束后2周中医症状积分情况表(妇zS)??组别?例数?治疗前?治疗结束后2周?差值??试验组?25?11.76±5.33?4.92±3.19?6.84±5.47??对照组?26?10.92±3.07?9.54±3.46?1.38±2.59??组内比较结果:见表14,图4。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前与治疗2个疗程后中医症状积分别??分分别经配对样本t检验,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户<0.05),表明两组治疗均对中医症??状改善具有明显效果。??组间比较结果:见表14,图5。两组治疗前与治疗结束后2周皮损积分差值经独立样本t??检验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异维A酸胶囊不同给药方法治疗中重度痤疮临床观察[J]. 吕永梅,张晨晨,张学军,杨春俊,陈丽.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18(11)
[2]痤疮炎症的发生机制研究进展[J]. 张莉,胡志帮. 山东医药. 2018(34)
[3]二氧化碳点阵激光联合异维A酸治疗炎性痤疮的疗效观察[J]. 吴树毅,何仁亮,李凤春. 广东医学. 2018(16)
[4]观察疏郁消痤汤(自拟)治疗肝郁气滞型痤疮患者效果及对机体血清睾酮、雌二醇水平的影响[J]. 尹逊媛,尹燕滨.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8(18)
[5]达英-35联合红蓝光治疗中、重度痤疮的疗效观察[J]. 谢红霞,马玉昕,刘秀萍,齐艳宁.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8(09)
[6]果酸换肤术治疗痤疮的疗效和安全性观察[J]. 史俊英,王艳.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18(05)
[7]盐酸米诺环素联合粉刺挤压后药物倒膜术治疗43例聚合性痤疮患者的疗效观察[J]. 简卫东,王斌. 中国医疗美容. 2018(03)
[8]清热解毒法联合二硫化硒洗剂治疗寻常型痤疮疗效观察[J]. 杨扬,王峰,潘菊香,王季尧,谢韶琼,严伟华.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2017(06)
[9]遗传因素在寻常痤疮发病中的作用[J]. 刘颖,林新瑜. 临床皮肤科杂志. 2017(12)
[10]痤疮患者的痤疮丙酸杆菌对大环内酯类和四环素类抗生素耐药性分析[J]. 孙菲,凌勇活,唐慧菁,李明,阮建波.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17(09)
本文编号:31154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3115428.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