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后痉挛患者白睛络脉特点及眼针取穴方案
发布时间:2021-04-14 08:51
目的:通过观察中风后痉挛患者的白睛络脉,总结其分布及形色特点,为制定眼针取穴方案提供依据。方法:选择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脑病康复二科住院的100例中风后伴有痉挛的患者,应用"观眼识病"的方法观察白睛络脉的分布和形色特点并加以总结。结果:异常络脉出现在各穴区的频次由高至低依次为肾区94例,下焦区78例,肝区47例,上焦区40例,中焦区、脾胃区、心区、肺区、大肠区各8例。在异常形态方面可见曲张86例,分叉33例,延伸20例,垂露20例,其中多见曲张与分叉、垂露、延伸同时存在。在异常颜色方面可见红中带黑50例,紫红26例,深红24例。结论:中风后痉挛患者白睛络脉主要分布在肾区、下焦区、肝区和上焦区,异常形态多见曲张、分叉、延伸和垂露,异常颜色多见红中带黑、深红和紫红。因此可以上焦区、下焦区配合肾区、肝区作为眼针治疗中风后痉挛的取穴方案,其疗效有待临床验证。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0,26(07)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3 页
【文章目录】:
1 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2 方法
2.1 观眼识病的方法
2.2 观眼识病的观察指标
2.2.1 白睛脉络的分布区域
2.2.2 白睛脉络的形态变化
2.2.3 白睛脉络的颜色变化
3 结果
3.1 白睛络脉的分布特点
3.2 白睛络脉的异常形态
3.3 白睛络脉的异常颜色
4 讨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眼针治疗中风病偏瘫痉挛状态的临床观察[J]. 徐汉方,柏强. 光明中医. 2018(03)
[2]应用统计学Meta分析眼针治疗脑血栓[J]. 关红阳,梁哲瑞,车旭东,白增华,张志星,李春日. 辽宁中医杂志. 2017(04)
[3]眼针带针康复法促进中风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临床研究[J]. 王鹏琴,鞠庆波,宋哲,邵妍,徐辉,赵嘉勋,杨森,赵霞,高胜奇,崔聪,高晨.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6(04)
[4]眼针结合运动疗法治疗脑梗死恢复期硬瘫临床观察[J]. 田迎春,张绍钦.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3(03)
[5]白睛络脉颜色与疾病性质关系的理论探讨[J]. 翟坤,周鸿飞.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2(07)
[6]“观眼识病”理论及其应用探要[J]. 左韬,张祝强,左力.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0(12)
[7]应用Fugl-Meyer评价针刺治疗脑卒中偏瘫的临床疗效[J]. 董秀兰,冯雪梅,朱红. 中国临床康复. 2003(19)
[8]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 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06)
[9]彭静山对“观眼识病”的研究[J]. 田维柱. 中国医药学报. 1994(01)
本文编号:3137040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0,26(07)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3 页
【文章目录】:
1 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2 方法
2.1 观眼识病的方法
2.2 观眼识病的观察指标
2.2.1 白睛脉络的分布区域
2.2.2 白睛脉络的形态变化
2.2.3 白睛脉络的颜色变化
3 结果
3.1 白睛络脉的分布特点
3.2 白睛络脉的异常形态
3.3 白睛络脉的异常颜色
4 讨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眼针治疗中风病偏瘫痉挛状态的临床观察[J]. 徐汉方,柏强. 光明中医. 2018(03)
[2]应用统计学Meta分析眼针治疗脑血栓[J]. 关红阳,梁哲瑞,车旭东,白增华,张志星,李春日. 辽宁中医杂志. 2017(04)
[3]眼针带针康复法促进中风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临床研究[J]. 王鹏琴,鞠庆波,宋哲,邵妍,徐辉,赵嘉勋,杨森,赵霞,高胜奇,崔聪,高晨.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6(04)
[4]眼针结合运动疗法治疗脑梗死恢复期硬瘫临床观察[J]. 田迎春,张绍钦.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3(03)
[5]白睛络脉颜色与疾病性质关系的理论探讨[J]. 翟坤,周鸿飞.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2(07)
[6]“观眼识病”理论及其应用探要[J]. 左韬,张祝强,左力.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0(12)
[7]应用Fugl-Meyer评价针刺治疗脑卒中偏瘫的临床疗效[J]. 董秀兰,冯雪梅,朱红. 中国临床康复. 2003(19)
[8]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 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06)
[9]彭静山对“观眼识病”的研究[J]. 田维柱. 中国医药学报. 1994(01)
本文编号:31370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3137040.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