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国内《伤寒论》研究文献探究
发布时间:2021-07-11 06:02
目的通过对近代国内《伤寒论》研究文献的整理,掌握近代《伤寒论》研究文献的整体面貌,从大体上了解近代伤寒学发展的学术特征。同时,还结合整理结果,对传统释“伤寒”和汇通释“伤寒”进行探讨与研究。方法查阅《中国中医古籍总目》、《中国医籍大辞典》、《伤寒学术史》、《新修伤寒论研究大辞典》等书,并对书中记载的相关书目的作者、成书年代、内容等进行统计。以整理所得的书目为基础,结合其内容,将书目进行分类,对近代《伤寒论》研究文献的内容特征进行分析和概述。结合整理的结果和相关代表医家及著作,以及查询知网的相关研究文献,对传统释“伤寒”和汇通释“伤寒”的特征进行总结。结果初步整理出近代的《伤寒论》研究文献351种,其中,能够明确具体出版时间的有324种,并列出一份较为完整的清单。从《伤寒论》研究文献的内容上来看,可以将324种书目初步分为6类:编次注释类、理论发挥类、临床应用类、相关歌括类、伤寒教材类及其他类研究文献。从各类的数量上来看,又以对《伤寒论》的注释和理论的发挥为主。从研究思路上来看,中西医汇通释“伤寒”成为了这一时期的流行趋势。结论传统释“伤寒”未能在伤寒理论的解释上有所突破,但其注重结合临...
【文章来源】: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省
【文章页数】:6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研究现状
3.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一、文献的收录与整理
1.近代国内《伤寒论》研究文献的收录标准
2.近代国内《伤寒论》研究文献的统计
二、近代国内《伤寒论》研究文献内容特点的分析
1.文献内容的归纳与分类
1.1 编次注释类
1.2 理论发挥类
1.3 相关歌括类
1.4 临床应用类
1.5 伤寒教材类
1.6 其他类
2.文献内容特点的分析
2.1 新古本的发现
2.2 伤寒教材的出现
2.3 相关书目间的传承与发展
三、近代《伤寒论》研究方法的整理与分析
1.传统释“伤寒”的沿用
2.汇通释“伤寒”的创新
四、对传统释“伤寒”的讨论
1.传统释“伤寒”形成的主要原因
1.1 崇尚前贤与经典
1.2 重视注释与阐发
2.传统释“伤寒”的延续
2.1 错简重订的延续
2.2 维护旧论的延续
2.3 辨证论治的延续
2.3.1 按方类证的延续
2.3.2 按法类证的延续
2.3.3 按症类证的延续
2.3.4 分经审证的延续
3.传统释“伤寒”的特征
3.1 中医术语的多向解释
3.2 伤寒条文的多向重构
3.3 中医思维的整体指导
3.4 结合临证的理论补充
4.传统释“伤寒”的总结
4.1 对伤寒学术稳定性的积极作用
4.2 对伤寒学术创新性的消极影响
五、对汇通释“伤寒”的讨论
1.汇通释“伤寒”出现的时代背景
1.1 西方医学的传入
1.2 科学思潮的爆发
1.3 思维方式的潜移默化
2.汇通释“伤寒”的初探与发展
2.1 “以西验中”的初探
2.2 “以西释中”的发展
2.2.1 本中参西的“改良派”
2.2.2 中医科学化的“改革派”
3.汇通释“伤寒”方法的分析
3.1 中医术语与西医术语的冲突
3.2 中医思维与西医思维的冲突
3.3 中医性与科学性的冲突
4.汇通释“伤寒”的特征
4.1 西医术语的显性表达
4.2 西医思维对中医理论的重构
5.汇通释“伤寒”的总结
六、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陆渊雷对《伤寒论》相关学术观点小议[J]. 王慧,杨景锋. 四川中医. 2018(10)
[2]张锡纯《伤寒论》变方思想述略[J]. 陈毅恒,高静静,谢忠礼. 国医论坛. 2018(04)
[3]关于恽铁樵对《伤寒论》六经认识的探讨[J]. 王慧,李鹏英. 环球中医药. 2017(11)
[4]陆渊雷对仲景运用附子药法的学术见解[J]. 胡秀莲,傅延龄.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04)
[5]从唐容川理论探讨三焦实质[J]. 滑宬. 北京中医药. 2015(08)
[6]余无言辨治奔豚病[J]. 周易,傅延龄.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04)
[7]民国史上的中医存废之争[J]. 周萍. 山东档案. 2014(01)
[8]余无言临床经验之特色[J]. 周易,傅延龄.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01)
[9]张锡纯伤寒学术思想初探[J]. 刘建. 中医临床研究. 2014(02)
[10]现存历代伤寒书目内容初探[J]. 吴蓉,梁永宣.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3(10)
本文编号:3277489
【文章来源】: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省
【文章页数】:6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研究现状
3.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一、文献的收录与整理
1.近代国内《伤寒论》研究文献的收录标准
2.近代国内《伤寒论》研究文献的统计
二、近代国内《伤寒论》研究文献内容特点的分析
1.文献内容的归纳与分类
1.1 编次注释类
1.2 理论发挥类
1.3 相关歌括类
1.4 临床应用类
1.5 伤寒教材类
1.6 其他类
2.文献内容特点的分析
2.1 新古本的发现
2.2 伤寒教材的出现
2.3 相关书目间的传承与发展
三、近代《伤寒论》研究方法的整理与分析
1.传统释“伤寒”的沿用
2.汇通释“伤寒”的创新
四、对传统释“伤寒”的讨论
1.传统释“伤寒”形成的主要原因
1.1 崇尚前贤与经典
1.2 重视注释与阐发
2.传统释“伤寒”的延续
2.1 错简重订的延续
2.2 维护旧论的延续
2.3 辨证论治的延续
2.3.1 按方类证的延续
2.3.2 按法类证的延续
2.3.3 按症类证的延续
2.3.4 分经审证的延续
3.传统释“伤寒”的特征
3.1 中医术语的多向解释
3.2 伤寒条文的多向重构
3.3 中医思维的整体指导
3.4 结合临证的理论补充
4.传统释“伤寒”的总结
4.1 对伤寒学术稳定性的积极作用
4.2 对伤寒学术创新性的消极影响
五、对汇通释“伤寒”的讨论
1.汇通释“伤寒”出现的时代背景
1.1 西方医学的传入
1.2 科学思潮的爆发
1.3 思维方式的潜移默化
2.汇通释“伤寒”的初探与发展
2.1 “以西验中”的初探
2.2 “以西释中”的发展
2.2.1 本中参西的“改良派”
2.2.2 中医科学化的“改革派”
3.汇通释“伤寒”方法的分析
3.1 中医术语与西医术语的冲突
3.2 中医思维与西医思维的冲突
3.3 中医性与科学性的冲突
4.汇通释“伤寒”的特征
4.1 西医术语的显性表达
4.2 西医思维对中医理论的重构
5.汇通释“伤寒”的总结
六、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陆渊雷对《伤寒论》相关学术观点小议[J]. 王慧,杨景锋. 四川中医. 2018(10)
[2]张锡纯《伤寒论》变方思想述略[J]. 陈毅恒,高静静,谢忠礼. 国医论坛. 2018(04)
[3]关于恽铁樵对《伤寒论》六经认识的探讨[J]. 王慧,李鹏英. 环球中医药. 2017(11)
[4]陆渊雷对仲景运用附子药法的学术见解[J]. 胡秀莲,傅延龄.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04)
[5]从唐容川理论探讨三焦实质[J]. 滑宬. 北京中医药. 2015(08)
[6]余无言辨治奔豚病[J]. 周易,傅延龄.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04)
[7]民国史上的中医存废之争[J]. 周萍. 山东档案. 2014(01)
[8]余无言临床经验之特色[J]. 周易,傅延龄.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01)
[9]张锡纯伤寒学术思想初探[J]. 刘建. 中医临床研究. 2014(02)
[10]现存历代伤寒书目内容初探[J]. 吴蓉,梁永宣.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3(10)
本文编号:32774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3277489.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