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中医论文 >

从间充质干细胞和角质形成细胞角度探讨不同中药有效组分治疗银屑病的机制

发布时间:2021-07-11 22:33
  研究背景银屑病(Psoriasis)是一种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的常见临床疾病,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其累及全球约2%的人口,我国银屑病的发病率也很高,并且发病人数在不断增长[1.2]。银屑病最初的病理学改变是角质形成细胞异常增生、角化过度、不全,并伴有多种炎症相关细胞的浸润、聚集。由于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尚无完全根治的方法。现阶段普遍认为此病发生与免疫紊乱存在密切关系,多为体内及皮损处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异常,多种免疫细胞的过度活化,以上几种途径相互作用最终引发炎性瀑布,致使皮损部位的炎性反应逐级放大,导致此病发生。干细胞(stem Cell,SC),是一类多潜能细胞,具有自我分化及更新能力,包括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sl,ESCs)和成体干细胞(adult stem cells,ASCs)两类。而前者又可分为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sl,HSCs)、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等,其中由于MSCs具有特殊的免疫调节功能和低免疫原性,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多种与自身免疫紊乱相关的疾病的治疗中。此外...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市

【文章页数】:7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从间充质干细胞和角质形成细胞角度探讨不同中药有效组分治疗银屑病的机制


图1不同中药有效组分对正常AMSCs增殖的影响??注:浓度1、2、3分别指筛选中药时所采用浓度,每个中药有效组分选用3??个梯度

从间充质干细胞和角质形成细胞角度探讨不同中药有效组分治疗银屑病的机制


图2A、B)

从间充质干细胞和角质形成细胞角度探讨不同中药有效组分治疗银屑病的机制


图3不同浓度LPS对AMSCs炎性因子分泌水平的影响??**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配伍苦参类制剂在银屑病治疗中有效性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J]. 李菲,赵春阳,杨立超,姜明燕.  中国卫生统计. 2018(01)
[2]铁皮石斛多糖的药理学研究进展[J]. 柳颖,常国炜,刘桂云,蚁细苗.  甘蔗糖业. 2017(06)
[3]天然桃叶珊瑚苷及其衍生物的化学结构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韩曼飞,张刘强,李医明.  中草药. 2017(19)
[4]桑枝多糖对免疫抑制小鼠的免疫调节作用[J]. 黄世荣,洪德志,李晓童,时连根.  蚕业科学. 2017(03)
[5]路路通酸对乳腺癌MCF-7细胞和宫颈癌C-33A细胞增殖的影响[J]. 穆晓婷,钱平,蒋璐璐,王玥,靳鑫,张东方.  实用药物与临床. 2017(03)
[6]麻黄碱对IL-17诱导的人永生化角质形成细胞HaCaT分泌CCL20的影响[J]. 蒋燕,郭顺,邹悦,陈力.  山东医药. 2017(10)
[7]斑块型银屑病中医治疗研究进展[J]. 李瑞婷,王晓丽,张云璧.  中医临床研究. 2016(36)
[8]仙茅多糖对环磷酰胺所致免疫低下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J]. 蔡琨,王晓敏,张波,田维毅,张世鹰,卢芳国,杨娟.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6(12)
[9]许铣运用滋阴清热法治疗寻常性银屑病的体会[J]. 吴小红,曾雪,丁旭.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16(10)
[10]射干提取物对慢性咽炎家兔血清中白细胞介素-4和免疫球蛋白E表达的影响[J]. 尤献民,邹桂欣,赵金明,王光函,李国信.  中国药业. 2016(07)

博士论文
[1]白术有效成分对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免疫活性的研究[D]. 汲广全.华南理工大学 2014

硕士论文
[1]从巴戟天多糖对银屑病AMSCs免疫调控的干预探讨“补肾培元”法治疗银屑病的作用机制[D]. 尹秀平.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7
[2]白芍总苷对寻常型银屑病T细胞亚群与Th1、Th2型细胞因子的影响初步研究[D]. 白鹏.暨南大学 2010
[3]POLY(I:C)和LPS对表达TLR3和TLR4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和分泌功能的影响[D]. 何晓霞.兰州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2787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32787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0b7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